一、玉字,獨體字。
玉字,起筆上短橫。入筆斜蹲,翻腕右行。收筆微挑右下蹲筆。蹲而劃内回帶寫下橫。下橫與上橫運筆相同,不再重述。
中橫後寫中豎。中豎上橫劃内入筆,入筆斜蹲,翻腕壓腕下行。此豎雖短,挺拔為要,壓腕而行,可得其效。
豎後寫提。入筆斜蹲,然後翻腕右上提筆。此提左展右缺,以點補之,維系平衡。點為側點,蹲而下提可也。
一個玉字,字雖簡單。然則結體均衡,血肉均稱。雖無婷婷玉立之姿,卻具敦厚溫良之态。無嘩衆之表,有質樸之質。斯乃真玉也。
二、泰字,春字頭中寬結構。
春字頭之三橫,各有不同。一是長短不同。而是起筆不同。上橫入筆轉腕,不頓筆。中橫入筆稍稍頓,翻腕右行。下橫入筆頓筆,頓筆比中橫稍重,然後翻腕右行。三橫之走勢,收筆相同。三橫漸次增長。由上及下成梯行排列。臨寫時當注意三橫之排列。
橫後寫長撇。長撇入筆斜蹲,然後翻腕,轉腕左下送出。寫此撇要注意筆的走勢。上部稍豎一些,下部曲度稍大一些。此撇之勢,全在手腕之轉動的邊劃。上部轉動幅度較小,下部轉動幅度稍大。上緩下急。得此要領,便得此劃之機樞也。
捺之起筆于下橫之上,入筆後右側腕壓腕下行筆。邊行邊壓筆,漸次加力,漸行漸重。最後蹲而平收。
泰下之水,先寫豎勾,入筆斜頓,然後翻腕壓腕下行。勾為彈勾,先左下頓筆,然後提筆折回,最後跪筆彈鋒可也。
左右四點,左上為側點,點而虛筆左下帶出,寫下點,下點為提點,蹲而翻腕微提。右之兩點,上點與左上點相同,下點為側點而稍重。蹲而下提收結字。
泰字,三橫取斜勢,斜以取勢,不變之機。一撇一捺,左展右拓,形成中寬之勢,舒展大度,方見凜凜之雄風。下水四點布均勻,中豎勾勁拔有力,自有擎天之勢。整個泰字,舒展雄壯,以穩見長,極具山安之氣勢。
三、何字,左一右二結構。
左面單人旁,起筆上撇,入筆平蹲,然後翻腕轉腕左下送出。
撇出鋒後虛筆左上挑起,空中轉腕,由上而下順勢起筆寫豎。豎入筆側蹲,蹲而翻腕壓腕下行。收筆時稍頓筆,而後劃内回帶。
豎帶起後借勢寫上長橫。長橫入筆稍頓,頓而又側腕右行筆。此橫略帶上弓,右側腕運筆之必然也。收筆先微上挑,然後右下蹲筆。此橫斜中含曲,曲中還直,曲之之見,全在運腕。
橫後寫口,左短豎入筆稍頓,翻腕下下,橫折入筆稍頓,翻腕右上推筆,然後微挑,再右下蹲,蹲而翻腕壓腕下行。最後一橫則入左托右。此是通則。
最後是豎勾。豎勾入筆寫蹲,蹲而翻腕壓腕下行。此勾為送勾,先稍左下頓筆,然後轉腕左上送出。這和立刀的豎勾是不同的。立刀的豎勾是彈勾,而此勾則是送勾。臨寫時要加以區别。
何字行筆自然,落落大方,右邊可部,長橫舒展,豎勾堅強。整體觀之,結體緊密,錯落有緻。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雖簡單一字,處理機巧。
四、石字,獨體字。廠字頭。
起筆中長橫。這是标準的中長橫的寫法。入筆頓筆,頓而翻腕右上行筆,收筆先微上挑,然後再右下蹲筆。
橫後寫撇。入筆寫頓,然後翻腕左下送筆。收筆前稍按筆,收出螳螂肚。撇要盡量左展,要寫的舒展大度。
撇出鋒後虛筆挑起,空中轉腕,結勢寫口之左豎。口之左豎入筆斜頓,然後翻腕壓腕下行。臨寫時注意收筆的角度,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要把握一個合适的度。
最後寫下橫。下橫豎劃内起筆,托住右豎。這就是所謂的入左托右。
整個石字,筆力勁健,血肉均婷。字形舒展大度。構字穩健托貼。有石之質感,有山之安定。妙哉!
五、家字,天覆地結構。
起筆豎點,入筆平蹲,然後翻腕提筆下行。此也為釘頭點。豎點後寫左點。
左點,左側點也。入筆後左側腕下蹲筆,蹲而翻腕劃内回帶。寫橫勾。
橫後稍頓入筆,翻腕右行。此橫以直見長。這也是歐陽詢寶蓋頭和秃寶蓋頭橫勾的特征筆法。就是橫要直。勾則先微上挑,然後右下蹲筆,蹲而翻腕左帶。
勾帶下後寫下短橫,此為短橫,入筆稍頓,然後翻腕右上行筆,收筆時微上挑,然後右下蹲筆。橫後寫上短撇。
上短撇入筆蹲筆,蹲而翻腕,然後轉腕左下送出,送出後空中翻腕,順勢起筆寫犬勾。
此一犬勾,實乃家之主筆,書之成敗,皆系與此勾。露鋒動勢橫入筆,入筆後轉腕壓腕行筆,最後轉腕寫送勾。其運筆要領我們可以歸納為兩轉一壓。即,入筆轉腕,中間壓腕,寫勾轉腕。
下撇出鋒後,虛筆上挑,空中轉腕,空中大回環,寫右邊啄劃。啄劃入筆側蹲,然後翻腕急速左下帶出。
啄出鋒後,筆空中回旋,結勢入筆寫捺。捺重犬勾劃内入筆,入筆後右側腕,壓腕右下行筆。行筆中邊行邊按筆,最後蹲筆,蹲而平收結字。
此一家字,穩固、舒展、周正。周正在于書寫不離中軸線,中軸兩側均衡分布。舒展在于運力均衡,上下左展右拓。穩固表現在收筆沉穩,下部左展右拓,但右保持平衡。此字把握中軸是第一要務,其次就是分不要均衡。曲中見直,斜中含正,此乃本字之真谛也。
六、因字,國字框結構。
對于框式結構來講,首要的是寫好框。框寫好了,字也就基本成功了。如果框寫不好,這個字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今晚這個因字,重點就是練習這個框的寫法。
先看左豎。常規運筆,入筆斜頓,然後翻腕壓腕下行,收筆稍頓,然後劃内回挑。
橫折豎。橫從豎劃内入筆,入筆稍頓,而後翻腕稍右側腕運筆。所以橫的部分微微帶點上弓。折則微上挑,然後右下蹲,蹲而翻腕,壓腕下行。逢豎壓腕,這是不變的運筆方法。要想豎劃寫的挺拔,非壓腕不可。入不壓腕,一則豎劃綿軟乏力,而則可能産生扭曲。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除壓腕運筆,别無他法。
豎虛筆上挑。寫中間之工。因内本為大字,然則前人書寫多寫為工字。羲之形書也多見寫為工字。古之别體,知之可也。
工字上短橫,露鋒入筆,入筆轉腕右上推筆,一推即止。然後寫短豎。最後寫下短橫。下短橫和上短橫不同在于入筆。下橫入筆稍頓,而上橫入筆轉腕。此之二橫之不同也。
最後寫國字框之下橫。下橫入左入右。運筆為橫的常規運筆。就不再重述了。
因字之框,結體穩定,布局方正。筆劃挺拔有力,筋豐骨健。内之工字,占比較小,故而顯的通透。整個字峻岫疏朗,耐審耐看。勁健得于其腕,峻岫得于結體。得此二者,何懼字不追二王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