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師報】
從過去的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不隻是概念的變遷,尤其是從“評”到“議”,研究的意味更濃了,重在讨論教學改進的可能性,強調參與議課者的平等對話關系。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本報記者 褚清源
陳大偉
成都大學教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觀課議課”首倡者,出版有《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著作。
觀課議課是伴随新課程改革産生的一項行動研究性成果,深刻影響着一線教師的教學改進。
202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過20年,《中國教師報》推出的“課改20年特刊”梳理影響教學改進的概念時,“觀課議課”與“三維目标”“研究性學習”等16個關鍵詞上榜。
觀課議課的倡導者成都大學教授陳大偉20多年來與一線教師一起投身行動研究,使觀課議課這一方式不斷叠代升級,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從過去的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不隻是概念的變遷,尤其是從“評”到“議”,研究的意味更濃了,重在讨論教學改進的可能性,強調參與議課者的平等對話關系。觀課議課不能把學生當成教研工具。
陳大偉指出,議課有“三忌”:一是忌把自己當專家,二是忌給别人挑毛病,三是忌不給對方留反駁的機會。
聽過陳大偉議課的教師,都知道他有一個習慣性用語“假如我來教……”議課者敢于說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和底氣的。
在陳大偉看來,“假如我來教……”體現了教師自我發展的自覺性,意味着“我”有新的設想和實踐方案,要求教師要從實踐的可能性出發思考與表達自己的建議。
觀課議課實踐者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關注事還是關注人?人是否處于觀課議課活動的中心?在陳大偉看來,課堂觀察最實用的工具是人,是觀察者自己,觀察者既要“入乎其内”理解教學,又要“出乎其外”創新教學。
觀課議課堅守兩個立場“教師立場和實踐立場”,把“教學是教師的專業自決和自為”作為其第一原理,旨在用“幸福是一種能力”促進教師參與,用“讓我們一起變老”“同在共行”促進互助,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進寬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促進成全,用“傾聽是一種關懷”促進傾聽,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創造幸福生活。
01
走出書齋,走到實踐中去
中國教師報:據了解,觀課議課提出已經有20多年時間了。觀課議課最初是基于什麼背景提出的?20多年來大緻經曆了幾次叠代?
陳大偉:1999年到2002年,我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擔任校長,這期間有兩件事觸動了我。
一是一位農村中學教師打來電話,抱怨我們學校的老師調研聽課後,當着她學校領導的面說了許多問題,走後校長批評了她,她對進修學校老師這樣的評課有意見。這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教研活動中尊重一線教師,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
二是當我問一位中學校長“你們學校的課堂教學這幾年有什麼進步”時,校長隻是說“運用了多媒體”,這促使我思考如何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2001年開啟的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由此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教研活動中也體現這樣的理念……
可以說,是工作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引發了我的反思,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則提供了變革實踐的方向。
就像建造一棟房子要先搭建好“四梁八柱”一樣,觀課議課從一開始就搭建了“尊重、平等、協商、有效”等文化追求的“四梁八柱”,20多年一直在“添磚加瓦”,不斷豐富:
提出了課堂變革目标——建設理想課堂;提煉了“以學論教”“重視教學關系和情境”“從提供思想到促進思想”“建立平等關系”等觀課議課策略;形成了“更高質量的實踐反思”“從現場到問題的案例研究”“從問題到現場的行動研究”三條基本路徑和方法;明确了教師發展取向,在問題導向、研究導向、輸出導向等方面進行了更深入的實踐;研究了觀課議課記錄表的設計與使用、觀課議課比賽方法和評分量表;等等。
觀課議課的體系性不斷增強,某些地方通過精雕細刻有了更好的品質,也更有利于實踐推廣和運用。
在實踐中,觀課議課還倡導使用詢問、價值澄清等柔性方法,從評課的“提供思想”轉向促進反思、展開教育想象的“促進思想”。
這些年我一直在追求并踐行這樣的改變:從批評走向建設,從旁觀者走向助教,從統一标準走向權變意識,從要素觀察走向情境觀察。
中國教師報:作為高校研究者,您為什麼如此青睐實踐,願意走出書齋走到課堂現場,與一線教師一起緻力于教學改進?
陳大偉:我想主要基于以下三點:
一是自身有實踐經曆。1982年中師畢業在中學工作了15年,我一直在實踐。一位朋友曾說:“陳大偉的武功在課堂上,離開課堂等于廢掉他的武功。”2006年我辭去成都教育學院科研處處長職務,就是希望在課堂實踐中繼續修煉自己的“武功”。
二是意識到了教育發展需要這樣的實踐研究者。2003年,時任教育部師範司培訓處處長唐京偉說,教師教育需要像你這樣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專家”。于是,我有了成為“橋梁專家”的發展定位。
三是體會到了“走到實踐中去”的成長和價值。我曾經上過《掃一室與掃天下》一課,課後有教師直言批評。起初我也很難受,後來我提醒自己:“平時你不就是這樣去評别人課的嗎?”這讓我體會到直面批評的困難,意識到“上課的教師水深火熱,批評的教師隔岸觀火”。
有了這樣的經驗和體會,再與實踐者接觸,我改變了以往的狀态和方式,與實踐者走得更近了。
在上《和時間賽跑》一課時,我把“時間教育”調整為“生命教育”。一位高校教授說,他也這樣想過,并和中小學教師交流過,但并沒有付諸實踐。我能看出他的遺憾和失落。現在觀課結束,我不是給授課教師說“你最好這樣教”,而是用“假如我來教”來提供選擇方案。
02
如何走出“蘿蔔炖蘿蔔”的議課困境
中國教師報:觀課議課引導教師走向研究,緻力于在協同研究中發現新的教學可能。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不少教師有參與觀課議課的熱情,但議課時往往缺乏深度,議課如何才能走出“蘿蔔炖蘿蔔”的困境?
陳大偉:說到“蘿蔔炖蘿蔔”,這裡可以用“坐井觀天”的寓言來分析。我以為要讓“青蛙”跳出“井口”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有提醒“天比井大”的“小鳥”;二是對于“天比井大”的“小鳥”意見,“青蛙”不能用“我天天坐在井裡,我是不會錯的”來固執地封閉自己。
從需要“小鳥”的角度,議課不能就事論事,不能始終說着課堂上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現象,也不能隻是數據呈現。
議課不僅要追問原因,找出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等方面的問題,而且要提出變革意見,讨論這樣的變革可能帶給學生的影響。
議課也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借助專業閱讀和專業引領,可以用“在過去的教學經曆中,大家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沒有?是怎麼處理的”喚醒過去的經驗,用“某某某,你是我們團隊最愛讀書的。請你回憶一下,你在書中讀到過與此相關的意見和處理方法沒有”引入專家的視角與意見,用“某某某,你觀摩過很多名師的課,你看到他們都有哪些處理辦法”借鑒和參考名師的做法。
從珍視“小鳥”意見的角度,參與者不僅要有“跳出原有深井”的準備,而且不能固守在“我們一直都這樣教,這樣教并沒錯”的“深井”中,要進行開放的、探究的、建設性的對話。
我想,隻要願意,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總能找到通往迷人的理想教學王國的路徑。
中國教師報:受一線教師關注的教研成果有不少,比如,課例研究、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倡導的學情觀察等。在您看來,觀課議課與這些成果有什麼不同?
陳大偉: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沒有對課例研究做過專門的深入研究,我這裡的表達可能存在偏差。
在我看來,課例研究針對的主要是課,是研究這一教學内容如何上更好,具有磨課的特點,磨課具有多人、多輪“多中求一”打造精品的特點。
觀課議課的重點是教師發展,是以課程為對象、課堂為平台追求教師專業發展。
就課的變革與人的發展,我有這樣的假設:理想的課堂教學在一線教師的腦中和手裡,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發展起來了,創造性教學熱情和積極性上來了,他們應該并且可以根據具體的實踐情境創造出自己的理想課堂。
佐藤學教授是我最敬重的課堂教學研究專家之一,也是我專業成長道路上的一個榜樣。
我在《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一書中引用最多的是佐藤學教授的《靜悄悄的革命》中的觀點。
站在課堂觀察研究的“巨人”肩膀上,觀課議課可能多了這樣一些關注:
一是關注學生關懷和學生權益尊重,比如,坐在學生身邊要征得他們的同意,教師講課時觀課者不要走動幹擾學生,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當助教指導和促進學生學習;
二是關注觀後的“議”,提供“議”的原則、路徑、方法和工具,讓“議”成為平等對話、合作探究。
03
推進觀課議課,學校要注意什麼
中國教師報:要讓觀課議課真正落地,成為支持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載體,學校層面需要注意什麼?
陳大偉:首先,學校要充分意識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責任,重視教師在課程建設和教學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優先關注教師發展。要研究教師學習特點和需要,積極探索用專業化高質量的教師培訓建設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其次,要根據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課堂觀察策略和工具。我把課堂觀察分為四類:一是了解現狀的調查性觀察,二是進行比賽的評比性觀察,三是打磨精品的磨課性觀察,四是基于研究改善的發展性觀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觀課議課主要用于研究和改善。
再次,建設先進的教研文化引領觀課議課。比如,确立“發展為本,成長至上”的發展理念,淡化評比和競争,突出進步和探究;培養見賢思齊,以創造求幸福的進取文化;建設互助分享、坦誠交流的對話文化;等等。
最後,由易到難、分步推進。可以從坐在學生身邊做學情觀察開始,到講述有意義有價值的故事,到針對故事做案例研究,再到行動研究,最後用觀課議課推動學校的課程建設和教學變革。可以典型引路,榜樣帶領,也可以組織觀課議課比賽。
中國教師報:您在《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一書中談到,觀課議課要以人為本,要體現師生關懷,緻力于引導教師在一所學校樹立“一起慢慢變老”的生活理念,建立“同在共行”的互助關系。如何才能形成這樣的團隊文化?
陳大偉:首先建議大家多觀察自己的課,通過“看教學錄像—整理實錄—反思和讨論—重新設計未來的路徑”實現專業成長。
同事之間形成“一起慢慢變老”的生活理念和“同在共行”的互助關系有多種途徑,比如,推進“從批評者到建設者”“從旁觀者到助教”的轉變。
觀課議課提倡“以學心觀,以仁心說,以益心辨”。
“以學心觀”即參與者保持謙遜的學習者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參與者要主動學習了解對方,持之以恒地探索學習,不斷專業成長。
“以仁心說”強調愛和關懷,參與者交流的過程應該伴随仁愛與關懷,參與者要學會愛、善于愛,注意同理共情,關注他人的特殊處境和條件,提供能幫到别人的意見。
“以益心辨”意味着參與目的不是争辯,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确和合理,而是通過對教學現象和問題的客觀思考與辨析,增益參與者彼此的專業成長,增益學生的有效發展,增益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教育實踐的改進。
中國教師報:伴随着教育變革的流變,經驗同樣需要不斷發展完善。您認為觀課議課在發展中還有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随着《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2022年版)》的頒布,當下的觀課議課需要強調什麼?
陳大偉:目前,觀課議課的案例研究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成果,而行動研究的案例顯得不足,這需要推動行動研究,并使觀課議課深度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
另外,學校層面的案例有了一定的基礎,區域推進的案例依然欠缺,需要更多區域參與進來。
有朋友提出了“建立觀課議課學,列為師範生必修課程”的建議,這提供了一個方向。
就建立觀課議課學而言,需要更多實踐者和研究者共同努力。
就師範生的課程開設而言,我們已經開始這樣的嘗試,在我們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碩士選修課程中,我開設了《小學教育課程觀察與分析》,主要讨論觀課議課。
如何讓觀課議課進入職前培訓?如何培養師範生課堂觀察的本領、提升專業發展的能力?這是我未來可能要着力的一個點。
新一輪課程改革與觀課議課發展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方面,新的課程改革為觀課議課提供了觀察和研究“核心素養培養”“綜合學習和跨單元主題學習”“教—學—評一體化”等新目标和任務,觀課議課需要找準方向、鎖定目标,發揮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觀課議課實踐又要體現新課标的内容要求和學習特征,要突出問題導向、研究導向、成果導向,在實踐新課标的教學要求中實現自身的豐富和完善。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本報記者 褚清源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商務合作請撥打010-82296824(梁老師)
010-82296739(康老師)
緻教師:新的一年,願你做這樣的教師
《中國課改觀察》特刊正式出爐
2023年中小學春季開學溫馨提示
2023教育工作重點:把讀書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