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可以說是意義非凡,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如果我們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錯過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最佳時間,又該如何補救呢?
這篇文章的作者和我們分享了她走過的一些彎路和深刻體會,并最終找到了一個絕招,就是持之以恒的親子閱讀。
雖然看似簡單,但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卻很難堅持的方法。如果你也有類似的苦惱,相信會從中得到啟發。
早上送橙子上學,一上車,就見橙子坐得直直的,問我:“媽媽,你猜我衣服裡面有什麼?”
我摸了摸他的小肚子,說:“是一本書吧?”
對啦!橙子從他的衣服裡掏出昨晚未讀完的《丁丁曆險記》,他帶在身上,是想在上學的路上把這本書看完。
此時,我有一種老懷甚慰的感覺。
事情先得從我小時候說起我小時候愛上讀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時爸爸媽媽給我講小畫書,然後我自己看小畫書。整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沒讓爸媽費多少心思。
那個時候還不注重親子閱讀,他們給我講的小畫書也并不多。隻是爸爸喜歡讀書,家裡有很多書,可能是受到爸爸的熏陶,我在小學一年級時就能讀整本故事書,三年級就開始看大部頭了,什麼英國小說選、日本小說選等。隻要爸爸的書櫃裡有故事情節的書,我都翻來看。
慢慢地,讀書變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它對我人生觀的塑造、對我生命的滋養,是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的。
所以,當我做了媽媽,一方面,我非常希望橙子也能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另一方面,我對橙子會養成讀書的習慣有着樂觀的信心。
因為我愛看書,除了書櫥,家裡各個角落裡也都是書,有這個環境熏陶,橙子會像我當年一樣,愛上閱讀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不過,現在看來,這是一種盲目的樂觀和信心。
橙子小的時候,我也會和他一起看一些圖畫書,大多時候是我讀給他聽。後來,這個閱讀環節就慢慢演變成睡前講故事。橙子很愛聽故事,每天睡前都要求講故事。
有時候,忙了一天,我很累,懶得給他讀故事,就讓他自己聽IPAD裡的故事。慢慢地,就演變成聽音頻故事為主,我讀書給他聽為輔了。當時,我對閱讀這件事并不着急,想着等他在學校多認些字,自然而然就會愛上讀書了。
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橙子聽的音頻很多很雜,不僅有故事,還有科普類、曆史類,可以說,他的知識面還算寬。
一年級時橙子就開始寫詩,二年級的暑假去了趟蓬萊海邊,寫的小詩對仗講究,讓我挺吃驚。一時興起,他還自己寫故事,寫得上天入地,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打算寫滿一本後讓我給他出版。
周圍的親戚朋友看到了也是紛紛稱贊,都說橙子的語文功底好,是受到了我的熏陶。
▲橙子寫的小詩
可是,在這一片稱贊聲中,我卻意識到問題在漸漸凸顯:橙子已經上三年級了,閱讀的基本詞彙量已經沒問題了——可是,橙子還是不愛看書啊!
在家裡,即使是閑得撓牆,他也不會主動看書。我讓他自己找本書看,他隻找圖多的書,隻看圖,不怎麼讀文字。學校要求每天閱讀十五分鐘,他都像完成任務一樣,看兩眼書,看一眼表,時間一到,立刻放下書。
如果不能養成閱讀的習慣,沒有書籍帶來的持久的、強大的動力源泉,橙子現在的表現很容易昙花一現,不能持久。
之前的盲目樂觀和暗藏的偷懶心理終于開始顯現出後果。再這麼放任下去,年齡越大,越不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這可不妙啊。我要開始想辦法補上這一課。
養成習慣先從興趣開始。橙子的同學有的已經開始看《查理九世》和《三聯生活周刊》了。我告訴自己不要着急,先從簡單的補起。我買了很多淺顯的簡單的故事書。橙子讀得很吃力,看了兩頁就不看了。
故事書不行,那就看圖畫書吧。我又買了很多帶圖的小畫書,每幅圖隻配兩三行文字。這下沒問題了吧?橙子還是翻了翻就放下了。
正當我心生焦慮之時,無意中看到了一篇講親子閱讀的文章。文章裡說,不管孩子多大,當他感到閱讀吃力時,他就需要父母的陪伴。
這一句話點醒了我。我之前以為,橙子都這麼大了,識字量也足夠多了,不再是小小孩了,隻要給他時間給他書,剩下的就是熟能生巧的事了。
原來在養成閱讀習慣以前,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是非常必要的。
明白了這一點,我就開始實踐。先找一本他感興趣的小畫書《丁丁曆險記》。這套書我過去給他講過,但後來要求他自己看,他就隻看圖。隻看圖當然沒什麼意思,後來就被束之高閣了。
既然落下了那麼多功課,那就啥也别說了,從頭開始補,而且是從他感興趣的小畫書開始補起!
我和橙子說,咱們一人讀一段好不好?橙子痛快地答應了。
這時,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橙子雖然認識裡面的字,但是因為讀得少,字認得不熟,更别提語感了,讀起來磕磕絆絆,有時候幾乎是一個字一個詞地念。好不容易讀完一段話,注意力光放在認字上,這段話說的什麼意思都沒弄清楚。這時我才明白:難怪橙子不願意讀書,這樣讀哪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沒有樂趣怎麼辦?那我就帶他一起找樂趣。
我讀的時候,模仿不同人物的語氣,有意識地讀得惟妙惟肖。
橙子讀得慢,我從來不催他,耐心地聽他讀。讀錯了,也不說他,隻是給他指出來。
他讀完還不明白,我就解釋給他聽。遇到有趣的地方,我們一起哈哈大笑——話說這套書裡讓人哈哈大笑的地方太多了。
輪到他讀稍微大段的段落,他一看那麼多字,就有畏難情緒,哼唧着不想讀,我就給他三次換着讀的機會,激發他的主動性。
不過,我很快看到了一起讀書的效果。是的,很快。
首先,橙子開始對讀書感興趣了。
記得第一次讀,我們花了将近兩個小時,才讀了12頁,這可是小畫書的12頁!
但讀完後,第二天一睜眼,橙子就起床拿書,還要和我一起讀。主動要看書,這可是很少有的事情,我内心大喜。
後來,這種主動要求讀書的狀态一直延續到現在。隻要有點空,橙子就要求讀。
接着,他開始從閱讀中獲得了成就感。
有一次,我們開車出門,橙子在車裡看到一張報紙,上面有一段新聞,配了一張殲擊機的照片。橙子居然主動讀起了這段新聞,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都有點驚喜了。
我趕緊強化他的成就感:“哇,你居然讀下整段新聞了,好棒啊!你看,如果你不看文字,隻看圖,就隻看到一架飛機,現在,你獲得的信息量是不是大了很多?”
橙子若有所思地說:“難怪某某(橙子同學)喜歡看軍事文章,他說特别有意思,還說我以後就明白了。”
我沒再說什麼,已經不需要多說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
他開始感覺到,文字背後有一個廣闊有趣的世界了。比起之前我拿着書逼着他看,他現在能閱讀大段文字的成就感更能激發他的閱讀興趣。
現在,他不像從零開始的小小孩,橙子畢竟有詞彙量基礎,除了前幾次讀得比較吃力外,現在讀得越來越順暢了。遇到大段文字,也不再畏難,幾乎不再使用三次換讀的權利了。有時大人忙,他就自己讀。
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這件事上,我走過一些彎路,有過一些得失,現在雖然不能說已經成功,但也積累了一些體會,在此和大家分享。
☞1. 我犯了個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想當然的經驗主義。
教育孩子憑感覺、憑本能,我小時候怎樣怎樣,孩子也會怎樣怎樣。自己的成長經驗再好,也不能照搬到孩子身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性,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2. 我發現,“樹大自然直”這句話用在孩子身上不太靠譜。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現在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等他長大了懂事了自然就好了。
我起初也是這樣想,後來發現,事情并沒有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反而是,年齡越大,習慣越不好培養。适時的引導和教育,雖然費心費力,但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3. 最關鍵的一點,陪伴。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陪伴。
陪伴其實也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本方法。我能感覺到,最初,與其說橙子喜歡讀書,不如說是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的感覺。
用心的陪伴,是人在,心也在,不指責,不評判,全然的接納。在陪伴中,孩子感覺到愛,感覺到力量和支持,這對他一開始的起步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孩子成長中偷的懶,早晚是要加倍還的。
☞4. 習慣的養成,需要興趣和成就感。
大人是這樣,孩子更是如此。
找到并培養孩子的興趣,适時地強化他的成就感,這才是他堅持做一件事最大、最持久的動力。
☞5. 耐心和細心。
孩子的成長和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會有停滞,也會有反複,做父母的需要耐心、細心地觀察孩子每一個細小的進步,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向好的動機,我們隻需培土澆灌,靜待它破土發芽,慢慢長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