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7章: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其字面意思是: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迹;善于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于計數的,用不着竹碼子;善于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内藏着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這一章的關鍵詞是“善”,這裡不能解讀為善良,當然不善也不能解讀為邪惡,而應該理解為善長、善于,隻與悟性、智慧有關,與道德無關。
“善行,無轍迹。”以平常人的思維,令人費解,有沒有轍迹有啥關系呢?但在老子看來,不留轍迹是道家“無私”“無我”“不彰”的精神追求,與第8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等等所要表達的意思類似。道家追求的就是低調、低調、再低調。
“善言,無瑕谪。”如果要深入理解這句話,應該與其它章節中“大音希聲”“希言自然”“不言之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等觀點相對照。可知這裡的善言,并不是平常我們所理解的會說話、說好話,或者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也不是吃瓜群衆常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老子的觀念裡,這裡的“善言”,一定是指從實際出發,特别是順應道的要求,謹慎地說實話,少說話,說該說的話,不說假話、過頭話。當然,如此之後,自然不會有瑕疵。
“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這三句話可以放在一起理解,可以籠統地解釋為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都能如“疱丁解牛”,或“賣油翁”一樣,隻要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規律性,然後順勢而為,便能熟能生巧。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這裡聖人即指的是有道之人,自然比“善人”更高一個層次。如果理解為同一種意思,好像也說得過去,但治學也未免太粗放了。仔細揣摩,他們之間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别的。聖人是《道德經》裡常用詞,通常理解為有道之人或得道高人,而善人隻是某一領域有專長的人,類似于今天我們的某個領域的專家。這句說的大體意思是在聖人的眼裡,人或物沒有廢棄的,隻要善于利用,都能發揮他們的功用。而這一點,是普通人無法察覺的,隐藏着的大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的意思是,善人與不善人都是有用的,也是相對的,善人可為師,而不善人可為資,即同樣也有借鑒、利用的價值。“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句話則從反面來論證,如果在認識上或者實際工作中,不注重發揮“善人”與“不善人”的優長,雖然在外人看起來或者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個迷糊蛋。
費了大半天的勁,至此我們應該明白這一章的核心是講善與不善的關系。先說“善人”總是善于掌握規律,把事情辦得很精妙、很妥帖、很漂亮。然後論述人也好、物也罷,在有道之人的眼裡,都是有用的。最後論述如何處理好善與不善的關系,使善與不善相得益彰,各得其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