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2:11:05
圍觀海昏侯|尊賢悟道

器晤3N3N

以聖賢為鏡的劉賀

謹言慎行,寬容自省

●●●●●

劉賀的“屏風”,其實是一面大方立鏡,這是極罕見的古代穿衣鏡。衣鏡的背闆,繪有孔子及弟子像,也書寫有師徒的行迹與語錄。這裡要提到的“子張答問錄”有關子張其人其語,它是怎樣擾動了劉賀的心緒呢?

鏡背闆書寫與子張有關的文字,應是出自《論語·為政第二》和《論語·子張第十九》,與今本略有出入。

先錄文字如下:

孔子弟子曰颛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卌)八歲。子張問幹祿,孔子曰:“☐☐(多聞阙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曰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不可者距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 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為人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距我,若之何其距人也?”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圍觀海昏侯尊賢悟道)1

衣鏡背闆上的子張言論文字

《論語》今本文字如下,可兩相比照:

子張問幹祿,孔子曰:“多聞阙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第二》)。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衣鏡上将兩節文字連續書寫,前面介紹子張姓氏籍貫年齡的文字,見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張的籍貫,文獻記述也有不同,是魯是陳,未為定論。這裡寫的是陳人,也許是取《史記》之言。

子張問幹祿,子夏門人問交際,問與答都是講的為人處事的道理。第一節講的是多聞謹言慎行,第二節強調自省寬容,這些做好了,各方面的關系就處理好了。

子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禹行而舜趨”,這是《荀子》中批評子張的話,說是一種“賤儒”品格。更有研究者引伸為是“犯而不校”的體現,就是當受到别人攻擊與欺侮時,也不加計較。如禹之父鲧為舜誅戮,可禹卻臣服于舜。舜之弟象怙惡不悛,而舜還封他到有象。這就是犯而不校的楷模,子張氏之儒摹仿他們,亦步亦趨。

子張是孔子看重的弟子之一,也有“亞聖”之稱,他性格開朗豁達,善于廣交朋友,被後世立為榜樣。唐代尊子張為“陳伯”,宋代又尊為“陳公”。統治者為着秩序有常,用子張言事,也是很用了幾番腦子的。

劉賀寫出孔子與子張的語錄,意義何在?不用細說,這是讓人很容易想到的,他想的應當是反省自己的失誤,他喪失帝位,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言行不謹慎的結果。一個二十不到的毛頭小子,突然登上崇高的帝位,天上掉下的餡餅太大太重,砸暈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不足一月點了一千多把火,這火燒到了自己,這個教訓太慘痛了。

痛定思痛,于是就造了這面鏡子,寫了這麼些語錄,照照鏡子,念念聖人語錄,心裡也許會平複一些吧。

可是,盡管劉賀心存謹慎,卻還是出了一些錯。在海昏國食邑四千戶,卻因與一個卒史孫萬世來往,談論了帝位被廢除後的不甘,被宣帝诏令削去三千戶食邑。也許就在這時,他囑人幫他造作了那面大立鏡,寫上“子張答問錄”時刻警醒。

可是天公不作美,病笃的劉賀很快就丢了性命,那面大立鏡就随葬到了他的墓穴中,與他的魂靈作伴去了。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

端木賜,子贛,又稱子貢。衣鏡上有關他的文字如下:

孔子弟子曰端木賜,衛人也,字子贛。少孔子卅一歲。

子贛為人,結☐☐(驷鬻)财,☐☐☐☐。既已受業,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陳子禽問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猶天之不可陛升也。夫子之得國家者,可胃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右子贛。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圍觀海昏侯尊賢悟道)2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問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既已受業,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陳子禽問子貢曰:“仲尼焉學?”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問曰:“孔子适是國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論語·子張》: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這位陳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陳亢,他拍馬子貢,說你比孔子還賢能。子貢一聽,知道子禽是并不理解孔子的道德學問,便開導他說:君子說話,聽一言就能使人覺得他有智慧,相反也會聽一言使人覺得他沒有智慧,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不能妄議。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這是贊揚孔子的道德學問像天那樣高不可及,我們是找不到階梯升上這重天的。子貢還引論了“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這幾句古時贊頌聖人的成語,稱贊孔子德行之廣大。這樣的人“其生也榮之,其死也哀”,民衆就會愛戴他。孔子的高度,“如之何其可及也?”無人能及趕得上他。

劉賀将這些贊美孔子的話寫在衣鏡上,也表明了他對孔子懷有的特别敬意。

有人說,沒有子貢,就不會有孔子。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衆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着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以言取人和以貌取人

●●●●●

劉賀衣鏡上見到澹台滅明,似乎是個意外。有關漆文如下:

孔子弟子曰堂骀(澹台)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曰:“然,烏得揚☐”。☐(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甚乎哉!”

丘之言取人也。宰予字☐☐☐☐☐☐(子我,利口辯辭),以為可教,既已受業,修于學☐,☐☐其穑,不可滁也。宰予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予為)臨淄大夫,與田常☐(為)亂死,(夷其三族。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右堂骀子羽。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圍觀海昏侯尊賢悟道)3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澹台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

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

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堂骀滅明即澹台滅明,名滅明,字子羽,少孔子39歲。追随孔子,孔子卻因他長相醜陋,判斷他沒多大才能。是子遊向孔子舉薦了澹台滅明,說他做事從不走捷徑投機取巧,為人光明。澹台滅明南遊學吳楚,弟子有三百多人,才德傳揚諸侯國。這樣的成就讓孔子發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歎,也是少有的自責。

澹台滅明去世後,幾地争相立墓祭祀,傳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鹹平(今河南省通許縣)和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都有他的墓址。據考證澹台滅明應該葬在吳地,墓址很可能就在南昌,清乾隆《南昌縣志》有載,宋南昌有人立碑題為“魯澹台子羽之墓。”

如此想來,劉賀推崇子羽,也許是要表明人不可貌相的意思。當然更重要的是子羽葬在南昌,劉賀得便親往墓冢憑吊也是可能有的事吧。

又有子我因為關于辭令,讓孔子心生不快,孔子後來也有“以言取人”的自責。子我問過孔子一些比較難于回答的問題,孔子曾評價這弟子是“朽木不可雕也”,不過後人還是給了他“孔門十哲”的地位。

劉賀在衣鏡上列入這二位孔門弟子,要表述的意思應當是不可以言取人和不可以貌取人,這也是孔子用自我檢讨的方式發出的告誡。

言而有信

●●●●●

劉賀衣鏡上書寫的有關子夏的漆文,是所有文字中保存最好的,發掘者一字未落地錄出全文:

孔子弟子曰蔔商,蔔商字子夏,少孔子廿十四歲。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胃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起予商也,商始可與言詩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其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胃之學矣.。”

子夏曰:“博學而孰記,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殁,而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右子夏。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圍觀海昏侯尊賢悟道)4

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讀到有所區别的文字:

蔔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下面文字見于《論語·學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亦為“孔門十哲”之一,他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這裡引述子夏問《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繪事後素”,他得出“禮後乎”,指仁義生禮樂,得到孔子的稱贊,認為與子夏可以談論《詩經》了。”

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可以讀到他的許多名言,如:“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又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等。

孔子去世,子夏至魏國西河講學,還當過魏文侯的老師,培養了許多人才。

衣鏡上引錄的子夏言論,主要是對禮樂的理解,特别對事父母、事君和交友的所持的德行的理解,表明劉賀之于修身的思考。特别是交友要“言而有信”,不知是否特指什麼事理而言。

子夏後來還因喪子痛哭而失明,這一事雖記入《史記》,但衣鏡上卻沒有寫入,或許劉賀有所忌諱。

君子好勇無義則亂

●●●●●

孔子的弟子中,子路算是比較特别的一位。先來看漆文内容:

孔子弟子曰中(仲)由,卞人,字子路。☐☐☐☐☐☐(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教設禮藝,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既已受業,問曰:“君子好勇乎?”孔子曰:“君子義之為上。君子好勇無義則亂,小人☐(效)則為盜。”

孔子曰:“自吾得由也,惡言不聞于耳矣。”

右子路。

一代昏君倒下來了(圍觀海昏侯尊賢悟道)5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的文字是這樣的: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子路問政,孔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問:“君子尚勇乎?”孔子曰:“義之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

子路剛強直爽,常用些奇異裝束以示勇力,還屢屢冒犯孔子。他為人伉直魯莽,批評孔子也不客氣,但勇于改錯,得到孔子器重。子路為人勇武,信守承諾,他一生追随孔子,護衛孔子,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子路屢次救孔子于危難。後人稱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他也位列十哲。

子路為衛國蒲邑宰,遇衛國政變,他護主寡不敵衆,被亂刀剁成肉醬。子路死前慷慨陳言:“君子死,冠不免。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孔子聞之悲痛不已,從此再不食肉糜。

從劉賀衣鏡上看到的子路畫像,是一尊氣勢威武的铮铮之士。孔子教給他君子好勇義字當頭的道理,無義之勇非亂即盜。劉賀在衣鏡上表現子路,也許表達了渴求勇士的心境,當然在那樣的處境中,那隻不過是一個幻夢而已。

本文選自自著

《南藩海昏侯》,三聯書店,2022

圖片引自

《南方文物》2016年3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