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玉琮挖孔

玉琮挖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0 02:21:31

說琮:灌祭有禮

器晤 3N3N

玉琮挖孔(玉琮禮地如何操作呢)1

說 琮(終結篇)

玉琮放置在墓主的特定部位,往前追溯龜甲也放置在同一部位,這讓我們得知兩物所具有的意義應當有同一性。龜甲可以是特别制作的宗函,但玉琮卻不一定是這樣,琮在用作死者的宗函之前,或者說是與此同時,它應當有另外的用途,并不是所有的琮都是專門制作的宗函。

《周禮》說“黃琮禮地”,玉琮作為祭地的禮器,究竟如何使用,過去的研究并不充分。現在所知最具體的用法,是鄧淑蘋教授的穿木棍高高舉起的設想,但是還需要證據來說明。就直接的理解來說,禮祭的對象是地,卻要将琮高高舉起,這樣離地就更遠了,似乎于理不合。

依《周禮·大宗伯》所說:“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據清人金鹗在《求古錄·燔柴瘗埋考》中解釋:“血祭,蓋以滴血于地,如郁鬯之灌地也。”這是灌祭,即是用牲血和酒灌注于地以祭地神,血與酒滲入地下完成獻祭。

這灌祭倒也不是清代人的憑空推測,在《禮記·郊特牲》中對灌祭也有記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緻陰氣也。”周人降神以香氣作導引,獻神之前先灌鬯酒,濃香的鬯酒灌入地下通達黃泉。灌祭還要借助玉氣,灌鬯用的勺用圭璋為柄,使香酒順暢潤入地下。

注意這裡說用玉助祭,是為着借玉氣助灌。舀酒與血,灌之于地下,所用的勺子以玉璋玉圭為柄。《周禮·考工記·玉人》:“祼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廟”。鄭玄注雲:“祼之言灌也,或作淉,或作果。祼謂始獻酌奠也。瓒如盤,其柄用圭,有流前注”。

不能明了的是,是一勺接一勺地直接灌入地下,還是需借助什麼導流器具。如果需要,當然還是得借玉氣,而這時玉琮就派上了用場。

我這裡有一個大膽推測:圓内方外的玉琮放置在方形土台上,用勺子舀上的牲血與香酒注入琮孔,一勺一勺注入,讓它借助琮之玉氣浸入地下,讓地神享用。如此看來,這玉琮也即是地神的一張嘴,地神是通過琮來飲酒飲血。而且琮之筒口上大下小,亦便于以勺灌注。

這樣的灌祭又稱為祼,《大宗伯·玉人》寫作果,或又作淉。這樣的灌,就是澆灌、灌注之意,灌注離不了以玉氣助祭,圭璋琮都出現在現場,最後都會入地瘗埋。

這樣的祭祀過程,孔子似乎不大感興趣。《論語·八佾》記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一語,孔子表示從灌酒開始以後的環節,他不願意看它。為什麼,也許他是尊祖而不重神吧。

祭祀作為儀式,一些程式的确立,既有傳統的約束,也會有時代的變遷,一些細節沒有完整記錄和描繪也可以理解。如以璧禮天,應當是以璧孔象征登天之門,在漢代一些描述天門的圖像上,我們就見到了以璧孔作天門入口的畫面。有登天之門,就少不得入地之口,試想禮地的琮的中孔,應當就是入地之口。有點遺憾的是,現在還沒有發現這樣的圖像資料。

如果這個推測有些道理,那灌禮用玉柄的勺子就更好理解了。既然用勺子,不會是随處漫灌,将酒與血舀入琮口滲進地下,程式如此設立,那是理所當然了。

周代祭地的正祭,是夏至日在都城北郊水澤中心的方丘舉行,方丘就是方形祭壇,象征大地。祭地主要儀式是祭畢掘坎穴将犧牲等祭品埋入土中,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玉琮,但在文獻上沒有見到它的具體用法,或者是與祭品一同埋進土中。

周人祭地的祭法,應當承自更早的時代。《書·泰誓》說,“類于上帝,宜于冢土”。《尚書注》說“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也說“宜乎社”。古文獻記載的土地神是“社”,祭禮稱為“宜”,這祭名也是承襲而來。

在《通典·卷四十五》,對于三代祭地之禮記述甚詳,應當有所依憑。在“吉禮四”中是這樣記述的:夏以五月祭地祇,殷以六月祭。周制,大司樂雲:“夏日至禮地祇于澤中之方丘”。禮神之玉以黃琮,琮,八方,象地。牲用黃犢,币用黃缯。其日,王服大裘,立于方丘東南,西面。乃奏函鐘為宮以下之樂,以緻其神。訖,王又親牽牲取血,并玉瘗之以求神。

這是說王要親自“牽牲取血并玉瘗之”,這裡出現的玉,當然重點是琮了。是血灌于琮,爾後瘗埋。

圜丘祀天,方丘祭地。和圜丘祀天不同,天在上用燔燎之禮,地在下用血祭瘗埋之禮,用牲血及其他祭品澆灌、瘗埋于地,使其下達,及于地神,供神祇享用。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琮之圓筒,這是了解玉琮用途一定要解釋的問題。那個穿孔,如果隻是表現外觀的方形與紋飾,就不必要費力去鑽孔,可能這個穿孔的過程已經被看作是一種長長的儀式體驗,穿透的過程一定寄寓着無盡的希冀吧。這個很難穿透的孔,也一定會有特别的用處。

玉琮挖孔(玉琮禮地如何操作呢)2

西周玉琮(陝西長安張家坡) 光滑的琮孔一定有特别的用途

玉琮立置于地上,而不是穿木高舉。中孔不為通天,而是借玉氣導流牲血香酒入地。如果琮出現在灌禮上不是這樣使用,它的作用又怎樣能得到發揮呢?

有了這樣的理解,如果在良渚時代也是以琮祭地,那琮上的神像可能得重新定義。這神像當為地母,不會是天神之屬,也不能是神鳥之類。觀琮紋之神獸神人像,神獸呈俯身匍匐狀,并無一飛沖天氣象,卻似爬行入地之姿。闊嘴大張非鳥類之屬,足趾亦非鳥爪之形。變換一下思路,由升天改入地,一切似乎都順理成章。如若不是為灌禮祭地,神獸又何必如此設計?

玉琮挖孔(玉琮禮地如何操作呢)3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面紋 (浙江餘杭)

這時我們應當會想到,為什麼玉琮——主要是指那些高體琮,都是上大下小的造型,上筒口大正是為着灌禮的便利設計的。有的琮甚至将上筒口做成微侈之形,更是為着灌禮的便利設計的。有了這樣對琮孔琮口的理解,我們對琮的用途的認識也就提升了。

玉琮挖孔(玉琮禮地如何操作呢)4

石硖文化玉琮(廣東封開對面崗)

玉琮挖孔(玉琮禮地如何操作呢)5

良渚文化玉琮(浙江海甯佘墩廟)

玉琮挖孔(玉琮禮地如何操作呢)6

良渚文化玉琮 (左江蘇武進寺墩右四川成都金沙)

我們再來看良渚莫角山,那方方的土築高台,那環繞高台的水池。高台上也許不是王宮居所,說不定就是一座祭壇。水圍方丘,祭地的方丘,《詩·小雅》說的“以社以方”,就是這樣的寫照。

當然玉琮之用,還不隻限于灌禮祭地和宗函斂葬,我們在先秦文獻中還看到它在另外的場合出現:

《禮記·聘義》:“圭璋璧琮,凡此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

《周禮·典瑞》:“瑑圭璋璧琮”。

《墨子·明鬼下》:“珪璧琮璜,稱财為度”。

《孔子家語·刑政》:“圭璋璧琮不粥于市”。

結合文獻記述與考古研究,隐沒在曆史長河中的玉琮,它的文化必将漸漸明晰起來。

附注:近讀嚴志斌《漆觚、圓陶片與柄形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年1期),通過考察良渚文化、二裡頭文化、商文化墓葬中玉錐形器、玉柄形器、圓陶片、漆觚的空間關系,認為漆觚在良渚文化時期、夏商周時期墓葬的器物組合,特别是酒器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錐形器與玉柄形器形态上存在遞變關系,在功能上存在同一性,使用方式上都是榫接于木棒上置于觚中以祼酒。這種玉柄形器是為瓒,與觚組合在祼禮中使用。墓葬中常見的圓陶片是漆觚用來堵塞剜制中形成的孔腔的隔斷,其來源當是良渚文化漆觚使用的木塞與圓玉片。可以用圓陶片來判斷漆觚的存在,從而重估墓葬的器物組合。祼禮的來源相當古老,良渚文化時期就在江南地區流行,在二裡頭文化時期進入中原,随早商文化的開拓而廣布,并傳承至西周時期。

還有的研究者如方向明注意到陶觚漆觚底部穿孔的現象,這都為灌禮過程的複原研究指示了重要切入點。

#玉琮#

#文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