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人間詞話人間常如舊,秦月照今人。新舊之間,時空變遷,最是觸動人心。當人安靜下來享受閑時的甯靜時,草木花樹皆引哲思。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境界并不隻是書裡的一段話,停下來,慢下來,你會發現,哲理就在我們身邊,心弦所動或許不為少年強說愁。
晏殊是個天才,五歲能詩,十四歲參加殿試,做官做到北宋宰相。這樣的人,自是與凡人不同,他似乎應該聰穎,應該圓滑,應該癡迷權術,萬不該心若赤子,多愁善感,可他,就是這樣的天才。天地仿佛鐘愛于他,給了他一帆風順的仕途,還要賜予他清麗敏銳的詞心,小園香徑,翩翩公子,對酒當歌,舊燕歸來。
那日,宰相詞人聽着一曲新詞,飲着一杯美酒,今歲此時,仍是跟去年一樣的天氣,坐在昔日的亭台裡。一切恰似昨日,可夕陽西下,什麼時候再回來?他其實知道啊,清楚地知道:歲月無情,不再回返。景色依舊又如何,繁花落去,無可奈何,歸燕似曾相識,可終究不是那隻燕子。孤獨的人,擁着孤獨的心,在鋪滿落花的遊園小徑上獨自徘徊,思考宇宙無限、人生有限的哲理。
此詞,閑愁由景起,最後,情又終于景,情思交融,哲思遊走,描寫的美好事物司空見慣,“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别愁思緒亦自古有之,然其以小見大,前後對比,水到渠成的深遠意境,實屬難得。
歲月無盡,人生有限。有些景,亘古未變;有些情,徒留奈何。
文史拾遺晏殊揚州遇王琪
據記載,晏殊赴杭州,路過揚州,在大明寺小憩。他命侍者念牆上所題的詩,但不可念詩人的身份和姓名,需他聽後認為滿意時再說出。直到侍者念了一首《九曲池》:“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诏尚留名。儀鳳終沉影,鳴蛙祇沸聲。凄涼不可問,落日背蕪城。”晏殊才問了詩人姓名。原來此詩是江都尉王琪所作。
晏殊很欣賞王琪的詩作,于是叫他前來一同吃飯,又一起在池邊散步。時近暮春,已有落花,晏殊看到這番景象想起自己的一樁心事,便對王琪說:“我每次得好句後,都會寫在牆上。可有一佳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思索多年也未得下句。”王琪應聲便道:“就接‘似曾相識燕歸來’可好?”晏殊對王琪的才華大為贊賞,将他置為僚屬,又推薦他做館閣校勘,兩人結為詩友。
後來,晏殊在一首七言律詩《示張寺丞王校勘》裡,也用了這兩句:“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滟滟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李清照批評晏殊
李清照在《論詞》中說:“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邪。”李清照指摘晏殊詞不協音律,批評晏殊不懂“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的道理。
但李清照未考慮到音律加密的曆史性,對晏殊的指摘顯得很不公允。相反,夏承焘先生盛贊晏殊:“唐、宋詞家之嚴于字聲者,殆以溫庭筠、晏殊為最先。晏詞每片結句,尤嚴辨去聲。”從晏殊詞作本身及某些詩話、詞話看,晏殊的詞都是可歌可唱、合乎音律的。而且宋仁宗注重音律,此時正是晏殊政治活躍時期,精通樂律同時有為官盡忠的實用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