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在四十年前的12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這場會議如春風一般吹暖了十億中國人的心,從此中國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原國際法院院長史久镛先生是外交系統唯一入選的表彰對象。
史久镛是我國著名的國際法學家,他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甯波市,1歲後随父母移居上海。1948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的史久镛赴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國際法學。1954年,史久镛回到中國。史久镛回國後長期從事國際法的研究、教學工作并擔任外交部法律顧問。1993年,史久镛當選為國際法院法官。2000年,他當選為國際法院副院長。2003年2月6日,史久镛當選為國際法院院長,成為國際法院自1946年成立以來的首任中國籍院長,時任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在當選當天給他發去了賀電。2月9日,中國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楊也給他發了賀電。2006年,史久镛離任國際法院院長,繼續擔任國際法院法官。2010年5月,84歲的史久镛辭去國際法院法官職務回國退休。
2018年12月7日,我們受外交部機關黨委委托,到史久镛先生家中對他進行了采訪。在輕松愉快地氛圍裡,92歲高齡的史久镛先生和我們談起了他心目中的改革開放四十年。
史久镛先生在家中 拍攝:史騰飛
一、史久镛看改革開放
談到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史久镛說,改革開放前,中國很窮,人均GDP隻有幾百美元。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國民生産總值每年增加百分之十幾,後來基數大了,到了百分之八、九的樣子,現在保持在六點幾,不到七。現在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位居世界第二,每年有十幾萬億美元,美國現在不到20萬億美元。中國GDP總數趕上美國并不困難。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均GDP還是偏低。
改革開放的另外一個影響體現在中國的國際貿易上。史久镛說,過去德國的國際貿易是世界第一,現在中國的國際貿易是世界第一。僅僅中美貿易額就超過了4萬億人民币。
史久镛先生在接受采訪 拍攝:史騰飛
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也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史久镛說,本來中國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投資低于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現在中國在這兩家機構的投資提高到百分之幾十,緊跟在美國和日本後面,位居第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投資現在已經排在了中國後面。
再拿聯合國的會費來說,過去中國承擔的聯合國會費很少。承擔聯合國會費排名第一的是美國,第二是日本,然後是德國、英國、法國,中國排名很靠後。中國剛進去的時候,承擔的聯合國會費不到百分之一,美國承擔的會費是百分之二十幾。日本一直想争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說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享有特權,會費應該比其他國家高。意思是說中國出的會費這麼少,還是常任理事國,日本為什麼不能是常任理事國。現在我們給聯合國繳納的會費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第三才是日本。我們每年給聯合國交的會費有十幾億美元,與改革開放前相比變化是很大的。這樣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必然就提高了,在聯合國的發言權也更大了,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就更加當之無愧了。
過去在聯合國的國際法委員會和聯合國國際法院這兩個機構,習慣上常任理事國都應該有代表。可是現在,由于國力的衰退,英國在國際法院裡沒有法官,法國在國際法委員會裡沒有委員。
G20會議期間,主席訪問了一些國家,在各個國家都獲得了最高的待遇。一般來說,國家元首訪問國會的時候,不安排儀仗隊。但是主席在葡萄牙訪問國會的時候,葡萄牙安排了儀仗隊。主席訪問巴拿馬的時候,是總統親自接送的。
以自己為例,史久镛說,中國人當國際法院的院長也是自國際法院1946年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以前從來沒有過。
二、國際法領域的中國聲音
作為一位著名的國際法學家,92歲的史久镛仍然活躍在國際法領域。談起中國在國際法方面的貢獻,史久镛如數家珍。
他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法領域最重要的幾個貢獻是:
氣候變化公約問題。在氣候變化公約問題上,中國和美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在氣候變化公約裡最大的貢獻是中國主張不能要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樣多少年改造到什麼程度,要區别對待。能源設施改造和工廠改造需要大量的技術和資金。發達國家有義務給予發展中國家經濟上的援助和技術上的幫助。
另外,中國積極參加了氣候變化公約,而且按照公約的需要盡量在能源設施改造方面達到公約的要求,為此中國關閉了很多煤礦,很多原來用煤的工業企業後來改用其他能源。
史久镛先生在接受采訪 拍攝:史騰飛
人類命運共同體。最近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可以說是國際法方面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把人類視為一個整體。世界各國人,都是人類。作為人,都有共同的利害關系。有的問題,比如氣候問題,影響的是整個人類。因此很有必要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不管國家,不管種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應該有利于人類。一個國家發達了,有義務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家都是人,都是平等的,所以發達國家應該幫助發展中國家。當然在執行過程中,要按照主權國家平等的原則,還要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
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經濟方面,我們主張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美國現在主張美國天下第一,什麼事情都按美國的利益來,我們強調的是多邊主義。現在的國際社會不可能一個國家經濟自己搞上去,和其他國家沒關系。國家和國家之間都是相互依賴的。全球化,互通有無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中英聯合聲明。在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中,中國提出不平等條約非法的理念,這是中國在國際法領域最大的突破。香港和九龍是根據三個不平等條約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是租借地。英國同意1997年把九龍半島還給中國,因為英國認為九龍半島是租借地。但是英國不同意把香港和九龍還給中國,他們認為根據三個不平等條約香港和九龍的土地是他們的。中國不承認這三個不平等條約,認為三個不平等條約是非法的,沒有法律效力。中國認為這些土地是英國人強行占領的,是非法的統治。之後英國同意為了發展中英友好關系,放棄這三個不平等條約,将香港歸還給中國。
三、一位法學家的中國夢
在談到獲得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傑出貢獻表彰對象榮譽這件事時,史久镛表現得非常謙遜。他說,得知這一消息後,很驚訝,也有些不好意思。他說,外交系統有很多老幹部,他們也曾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中央把這個榮譽給他,是對他工作的肯定。92歲高齡的史久镛現在還是外交部的法律顧問,他表示将繼續為中國外交事業努力工作。
談到中國的法治建設,史久镛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非常重視法治建設。非常強調法治。我們憲法第一章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還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憲法要求要求全社會都必須遵守法律,這非常重要。我們在電視裡可以看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帶着國務院成員向憲法宣誓,宣誓捍衛、效忠憲法,按照憲法辦事。
史久镛說,憲法存在一個解釋問題。也就是說,是不是符合憲法由誰來解釋。他說他不知道中國的情況,不知道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能否解釋憲法。美國由最高法院解釋憲法,德國則有專門的憲法法院。
展望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景,史久镛非常樂觀。他相信中國社會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能夠實現。他說,中央說要努力消滅貧困現象,現在正在努力地做,五年計劃完成後,貧困現象大概就沒有了。提出了中國夢,并且說要把中國建設成發達國家。
史久镛先生在書房 拍攝:史騰飛
史久镛說:“我希望早點實現這個目标。我們不但國民生産總值要跻身世界前列,人均國民生産總值也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希望中國早日成為發達國家,我一直希望看到中國又富又強,這是我的中國夢。”
在史久镛看來,中國要繁榮富強,早日跻身發達國家,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繼續改革開放。他說,從将來的發展看,我們國家還是要繼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要更全面、更徹底。國家領導人特别強調過這一點。
第二個前提是國際形勢要穩定。史久镛說,中國要實現這些發展目标,國際形勢要保持穩定,不能波動得太厲害。他說,國際形勢過于波動就會對中國發展有影響。我們要思考怎樣處理國際問題,怎樣做外交工作,才能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談到中美關系,史久镛說,最近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很厲害,但是G20會議與特朗普會晤,美國同意不再增加新的關稅。他說:“我希望能取消現在這些所謂的懲罰性關稅。我覺得這個問題遲早能解決。美國工業界人士也都認為中美關系,尤其是經貿關系非常重要。美國企業的好多原料、産品都依賴中國。比如,波音飛機的尾翼和艙門都是在西安的飛機廠生産的。在這種情況下,增加中國出口産品關稅,會增加美國企業的成本。所以很多美國企業總裁要求特朗普取消對中國的高關稅。最近基辛格來中國,他也認為中美關系對世界的和平和發展有很大影響,從長遠來看中美關系不會破裂。”
已過鲐背之年的史久镛依然頭腦清楚、思維敏捷。說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史久镛侃侃而談,風采不減當年。
(作者單位:世界知識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