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30 18:34:58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解決方案?來源:廣州日報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葉卡斯)今年我國氣候似乎有些錯亂,以往幹燥的北方連遭暴雨襲擊,而多雨濕潤的廣東則持續少雨這是不是意味着“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發生了變化?氣候專家對此出言謹慎但可以肯定的是,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的變化對區域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還會更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解決方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解決方案(全球變暖加劇氣候系統不穩定和水循環)1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來源: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葉卡斯)今年我國氣候似乎有些錯亂,以往幹燥的北方連遭暴雨襲擊,而多雨濕潤的廣東則持續少雨。這是不是意味着“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發生了變化?氣候專家對此出言謹慎。但可以肯定的是,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的變化對區域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還會更大。

連續降雨導緻黃河接連發生洪水

在熟悉我國氣候的人看來,今年氣候多少有點“南不南,北不北”。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以來,北方地區降水量為曆史同期最多,在連續降雨影響下,黃河9天内接連發生3場編号洪水,都在傳統主汛期之外;與此同時,南方則遭受連續高溫炙烤,江南中南部、華南中北部高溫日數超過20天,10餘個省份氣溫創下曆史新高。

7月17日到22日,河南省出現了極端的特大暴雨,暴雨天氣過程持續長達6天。鄭州觀測到的最大過程累計雨量為993.1毫米;鄭州國家觀測站最大日降雨量達624.1毫米,接近該站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也就是說,相當于一天下了将近一年的雨。鶴壁市觀測到的最大累計降雨量達到1122.6毫米,最大日降雨量達到777.5毫米。在這次特大暴雨過程中,鄭州、鶴壁、安陽、新鄉、洛陽等19個國家氣象站日降雨量突破了建站以來的曆史極值。

10月,雨帶又“飄”到了山西。從10月2日20時到10月6日20時,忻州南部、呂梁、太原、陽泉、晉中、臨汾、長治累計雨量突破100毫米,其中臨汾北部、晉中西南部等地突破200毫米。太原、陽泉、臨汾、長治、呂梁、晉中大部分地區都創下了10月上旬累計降雨記錄。

廣東啟動水利抗旱應急響應

而往常雨量豐沛的廣東,今年降雨量卻偏少了。廣東省氣候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月1日—11月11日),廣東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308.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4%,為曆史同期第四少。各地累計降水量介于653.1毫米(南澳)~2552.7毫米(鬥門)之間,其中龍川、博羅和大埔等7個縣(市)降水量破曆史同期最少記錄。全省平均氣溫24.0℃,較常年同期偏高1.2℃,為曆史同期最高。

就在前幾天, 廣東啟動了水利抗旱Ⅳ級應急響應。這是繼10月16日珠江防總啟動抗旱Ⅳ級應急響應以來,廣東水利部門又一次啟動抗旱應急響應。廣東省水利廳一方面制定水庫蓄水目标,最大限度蓄水保水。另一方面,采取汛期水庫運行水位動态控制和河庫聯調,嚴格控制水庫出庫流量。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冬明春枯水期珠江流域片降雨可能繼續偏少,來水可能持續偏枯,特别是東江、韓江可能遭遇特枯水年,流域局部地區旱情可能逐步加劇,範圍進一步擴大。

大氣環流異常背後的影子

廣東省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伍紅雨告訴記者,今年廣東降水偏少原因是副高總體偏強,脊線明顯偏北,廣東受副高控制,且今年以來影響廣東的冷空氣偏弱,導緻廣東氣溫偏高,降水明顯偏少。

2020年8月至今年3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這次拉尼娜事件結束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于今年7月開始再次向偏冷狀态發展,于10月份進入拉尼娜狀态,預計在今冬再度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背景下,也有利于廣東降水偏少。

對于今年北方多雨、南方高溫的原因,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首席專家鄭志海表示,這主要是受到較為活躍的冷空氣活動和偏強偏北的水汽輸送的共同影響。強盛且持續的南方暖濕氣流與北方活躍的冷空氣頻繁在北方地區交彙,導緻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降水明顯偏多;而長江中下遊、江南及華南等地則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高溫少雨,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少,部分地區甚至發生中到重度氣象幹旱。

偏強偏北的大氣環流異常背後,正是有着“拉尼娜”這一推手。

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防災減災的意識

伍紅雨指出,1951年以來,廣東省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年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全球變暖導緻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且強度增大。

伍紅雨說,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流域幹旱,南海海平面上升,用水增加和生态環境破壞等。強台風和風暴潮增多,威脅沿海、島礁安全和生态環境。氣候變化引發高溫熱浪、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導緻損傷、死亡及疾病發生。對于目前的氣象幹旱,伍紅雨認為,應做好氣象幹旱監測、預報,加強分析研判,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伍紅雨認為應該強化基礎性工作、科技創新,提高對氣候變化規律和機理的認識,提高預測預報能力和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提高對各類極端氣象災害潛在不利影響的應對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防災減災的意識,增加公衆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

未來“南旱北澇”?

還不能這樣說

氣候如此“易位”,是否說明我國主雨帶正在北移?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專家葉殿秀表示,我國夏季降水分布型具有顯著的年代際變化,1950年到1970年隻有一條主雨帶,主要位于黃河以北地區;1980年開始,夏季降水出現南北兩條雨帶,且這兩條雨帶呈同步變化趨勢,2010年之前兩條雨帶均一緻表現出南移的趨勢,2010年之後雨帶又開始出現明顯的北擡北擴特征。

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強調,不能僅憑一次兩次或一兩年中的極端氣候事件,來推斷氣候未來變化趨勢,目前從年際尺度特征來看,還不能得出我國北方暖幹化向暖濕化轉變的信号。但周兵指出,全球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和水循環,使得大氣不穩定增大,降水效率提高,強降水更加顯著。極端氣候事件對全球增溫的響應更加敏感,未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不變的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的變化對區域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還會更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