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源于人們對自身狀況、周圍環境甚至整個世界的感覺,是對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上的滿足的反饋。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享受快樂是一種幸福。
生活中,不時能聽到身邊的戰友抱怨自己不快樂、不開心。仔細考察,這種不快樂似乎随處可見:時常感到不滿,抱怨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很多人和事都不順眼,挑這個毛病挑那個毛病;經常杞人憂天,擔心這擔心那,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壓力;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做事三分鐘熱度,稍有不順就煩躁……
表面上看,不快樂的原因五花八門,任何一件不順心的事情都可能是導緻不快樂的誘因。但從思想上分析,不快樂,很多時候是人們思想上對快樂的認知出了問題。比如,有的簡單地把快樂等同于物質享受,吃穿住行上稍不如意就不開心;對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過高,脫離了實際,經常被不快樂的陰雲籠罩;喜歡盲目攀比,甚至看到影視劇裡的角色都想着去比一比,越比越洩氣;缺乏氣度格局,沒有容人的胸懷,事事都锱铢必較。
清代文學家李漁說:“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作為新時代的革命軍人,我們應當時刻以飽滿的精神狀态、良好的精神風貌投身到強軍實踐中去。
努力在追求夢想中收獲快樂。當年曾有一群年輕人向哲學家蘇格拉底請教,如何才能獲得快樂。蘇格拉底沒有回答,隻是讓他們造一條船,這幫年輕人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造出一條獨木船。獨木船下水時,他們一邊合力蕩槳,一邊歌唱,快樂極了。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一個明确的目标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提高獲得快樂的能力,就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
積極在知足滿足中享受快樂。有一位為了金錢忙得焦頭爛額的父親看着成天樂呵呵的女兒問:“什麼是快樂呢?”女兒天真地回答說:“比如現在,我們都吃完了晚飯,你陪我在樓頂看星星,我感覺很快樂。”迷惑的父親一下子就清楚了自己為什麼不快樂。孔子稱贊他的學生顔回:“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樣的環境和際遇,有人以為樂,有人以為苦,奧妙在于是否懂得知足。
主動在相互分享中放大快樂。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人問上帝,“為什麼天堂裡的人快樂,而地獄裡的人卻不快樂呢?”上帝帶他來到地獄,他看到許多人圍坐在一口大鍋前,鍋裡煮着美味的食物,可每個人都又餓又失望,因為他們手裡的勺子太長,沒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口中。接着,他們又來到天堂,這裡的勺子也很長,可是人們用勺子把食物送到了别人的嘴裡。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将得到兩個快樂。”學會分享是提高快樂能力的“倍增器”,學會在工作和生活中分享自己的快樂、感受他人的快樂,就能夠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征程上收獲更多的快樂。
(作者單位:92403部隊政治工作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