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安全架構模型
P2DR模型
(1)策略:定義系統的監控周期、确立系統恢複機制、制定網絡訪問控制策略和明确系統的總體安全規劃和原則。
(2)防護:通過修複系統漏洞、正确設計開發和安裝系統來預防安全事件的發生;通過定期檢查來發現可能存在的系統脆弱性;通過教育等手段,使用戶和操作員正确使用系統,防止意外威脅;通過訪問控制、監視等手段來防止惡意威脅。采用的防護技術通常包括數據加密、身份認證、訪問控制、授權和虛拟專用網(VPN)技術、防火牆、安全掃描和數據備份等。
(3)檢測:是動态響應和加強防護的依據,通過不斷地檢測和監控網絡系統,來發現新的威脅和弱點,通過循環反饋來及時做出有效的響應。當攻擊者穿透防護系統時,檢測功能就會發揮作用,與防護系統形成互補。
(4)響應:系統一旦檢測到入侵,響應系統就開始工作,進行事件處理。響應包括緊急響應和恢複處理,恢複處理又包括系統恢複和信息恢複。
IPDRR模型
識别(Identify)識别網絡資産及風險,是指對系統、資産、數據和網絡所面臨的安全風險的認識及确認;
保護(Protect)保護網絡,是指制定和實施合适的安全措施,确保能夠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服務。
保護(Protect)保護網絡,是指制定和實施合适的安全措施,确保能夠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服務。
響應(Respond):響應和處理事件,指對已經發現的網絡安全事件采取合适的行動。具體程序依據事件的影響程度來進行抉擇,主要包括:事件調查、評估損害、收集證據、報告事件和恢複系統;
恢複(Recover):恢複系統和修複漏洞。将系統恢複至正常狀态,同時找到事件的根本原因,并進行預防和修複
IATF框架模型
IATF核心思想是縱深防禦戰略,強調人(People)、技術(Technology)和運營(Operation)是核心要素。
人是第一要素的同時也是最脆弱的要素,對人采取的措施包括意識培訓、組織管理、技術管理、運營管理等。
技術是實現信息保障的重要手段,包括安全平台建設、安全工程開發等。
運營是将各方面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過程,包括風險評估、安全監控、安全審計、跟蹤告警、入侵檢測、響應恢複等。
CGS(Community Gold Standard縮寫)框架
CGS框架四大總體性功能:治理(Govern)、保護(Protect)、檢測(Detect)和響應恢複(Respond & Recover);
治理:為企業全面了解其使命與環境、管理檔案與資源、确保全體員工參與進來并能夠被通知、建立跨機構的安全韌性提供保障。
保護:保護物理環境、邏輯環境、資産和數據。
檢測:可以識别和防禦組織的物理及邏輯上的漏洞、異常和攻擊。
響應與恢複:幫助建立針對威脅和漏洞的有效響應機制。
ASA(自适應安全)架構
ASA主要由4部分組成:防禦(Prevent)、監控(Detect)、響應(Respond)、預測(Predict)。該架構可通過持續的安全可視化和評估來動态适應相應的場景,并做出調整。
防禦:主要通過加固、隔離、攔截等手段提升攻擊門檻,并在受影響前進行攔截攻擊。
監控:主要通過感知探頭(Sensor)發現繞過防禦措施的攻擊,減少攻擊所帶來的損失。
響應:主要通過漏洞修補、設計和模型策略改進、事件調查分析等措施來恢複業務并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故。
預測:主要通過不斷優化基線系統,逐漸精準預測未知的、新型的攻擊,主動鎖定對現有系統和信息具有威脅的新型攻擊,并對漏洞劃定優先級和定位。該情報将被反饋到阻止和檢測模塊,從而構成整個處理流程的閉環。
IACD框架
IACD主要構成如下:
騰訊雲安全運營中心
阿裡雲—雲安全防護體系框架
CR(網絡韌性)架構
網絡韌性架構的目标是使整個網絡始終保持提供預期結果的能力,這意味着即使在常規運行機制失敗時,在遭遇安全災難或受到攻擊之後,整個網絡依舊可以正常運行,技術特點如下:
自适應響應(Adaptive Response):通過敏捷的網絡行動方案來管理風險。
監控分析(Analytic Monitoring):持續和協調地監控和分析各種屬性和行為。
協調保護(Coordinated Protection):确保保護機制以協調有效的方式運作。
欺騙防禦(Deception):誤導攻擊者,隐藏關鍵資産或将隐蔽的受污染資産暴露給對手。
多樣性(Diversity):使用異構性來最小化通用模式故障,尤其是使通用漏洞攻擊造成的故障最小化。
位置變換(Dynamic Positioning):分布式動态化重定位功能和系統資源。
動态呈現(Dynamic Representation):基于網絡事件和網絡行動過程呈現當前任務或業務功能狀态。
非持久性(Non-Persistence):根據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内生成和保留資源。
權限限制(Privilege Restriction):根據用戶和系統元素的屬性以及環境因素限制權限。
整治(Realignment):使系統資源與組織任務或業務功能的核心方面保持一緻。
冗餘(Redundancy):提供多個受保護的關鍵資源實例。
分段(Segmentation):根據關鍵性和可信度定義和分離系統元素。
證實可信性(Substantiated Integrity):确定關鍵系統元素是否已損壞。
不可預測性(Unpredictability):随機或不可預測地進行更改。
企業業務的可持續性就是網絡的韌性促成業務的強壯性,從而促成業務的可持續性。做到讓攻擊者的攻擊變得盡可能的昂貴和困難, 網絡韌性能夠幫助企業在遭受攻擊時減少企業所帶來的損失,從如何減少損失的角度出發實現防禦的縱深。
總結安全架構模型和框架是企業安全架構提供理論依據。無論是自适應安全架構所強調的安全預測與調整能力,還是網絡韌性架構所強調的能夠适應不斷變化的條件,并能夠承擔風險且迅速從破壞中恢複過來的能力,都是業界研究探索的最佳網絡安全實踐,這些安全架構沒有絕對的好壞,安全管理者可以根據企業發展現狀來選擇最适合自身的安全架構。
版權說明:請尊重原創版權,版權歸本人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