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宋代嶽飛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宋代嶽飛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7 06:12:19

宋代嶽飛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嶽飛是怎麼精忠報國傳為佳話的)1

嶽飛盡忠報國傳佳話我國北宋時期,北方遊牧部落不斷闖到宋境内來搶東西,而且還殺人、放火,讓很多很多人沒有房子往,沒有東西吃。當時的北宋政府,宦官專政,軍備廢弛。

面對外敵的侵襲,河南安陽湯陰縣的嶽飛,在國家危難之際,一心想盡自己的義務,決定投軍,保家衛國。 在戰争實踐中,嶽飛變得越來越成熟,顯示出超凡的軍事才能。他主張“連結河朔”,希望黃河以北的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敵軍,以收複失地。

從1128年遇元帥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他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以至于敵人也不得不佩服地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他率領的“嶽家軍”号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

宋代嶽飛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嶽飛是怎麼精忠報國傳為佳話的)2

​所以嶽家軍所到之處,民衆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嶽飛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與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嶽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将士犧牲,厚加撫恤。因此,嶽飛深得兵民愛戴。

​嶽飛在戰争中聯合軍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得人民免遭敵軍的蹂躏,人民對嶽飛感念備至。加之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人們厭倦了戰争,極度渴望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關于嶽飛的傳說在民間一直都盛行不衰。 據說,嶽飛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但是他很喜歡看書,尤其是喜愛看打仗的書,他立志,長大以後做一個大将軍,率領一支軍隊去保家衛國,不讓自己的國家受到别人欺負。

他經常幫助母親幹農活,所以他的身體練得很結實,他還經常幫助鄰居們幹活,周圍的大人們都說他是一個又健康又聰明的孩子。 後來,小鎮上來了一個叫周桐的老人,嶽飛聽說他的武藝非常高強,就和一些小朋友跟他練起了武術。由于嶽飛訓練時不怕吃苦,從來不像其他一些小孩子那樣偷懶,所以,武藝長進得非常快。

過了幾年,嶽飛長成一個大小夥子,也學得了一身本領。這時,國家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面對侵略者的襲擾,嶽飛憂心忡忡。不久之後,他決定投軍。臨行前,嶽飛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呢?”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嶽飛斬釘截鐵地說。母親雖然不舍,但是聽了兒子的回答,卻十分欣慰,因為“精忠報國”正是自己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她決定把這4個字刺在兒子背上,讓他銘記在心。

于是,嶽飛解開上衣,露出脊背。随後,母親在他後背上刺了“精忠報國”這4個字。從此,“精忠報國”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嶽飛的後背上。 嶽飛投軍後,因作戰勇敢很快升為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敵軍圍困,嶽飛随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敵人,受到了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将不能過”。

嶽飛是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把母親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他親嘗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

嶽飛認為: 若内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複有愛主之忠? 嶽飛雖是武将,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将風範。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邺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着心中無言的呐喊。嶽飛這一生,為國家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其高風亮節,令世人感佩。

嶽飛是著名的民族英雄,為曆代人民所敬仰。明代中期,嶽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嶽飛也開始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這時期表現嶽飛故事的小說、戲劇如《精忠記》、《武穆精忠傳》、《精忠旗傳奇》等都有嶽飛背上刺字的描寫,刺字版本不一,最普及的則是“精忠報國”。 明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曾提及嶽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

明嘉靖年間的《武穆精忠傳》中記載了另外一種說法,說有一次嶽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了自勉和勉人,于是請工匠在背上深刺了“盡忠報國”4個字。 明末,由李梅草創,文學家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稱: 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

“嶽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見于清乾隆年間,浙江小說家錢彩評《精忠說嶽》,該書第22回的标題是“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嶽母訓子”。内容為,嶽母恐日後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嶽飛,倘若一時失愛情傳說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除了有史書記載的愛情主題作品外,還有一類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這類故事不僅内容豐富,而且充滿了藝術魅力。比如《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我國民間的愛情故事傳說,是指在我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神話傳說。

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我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衆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響。 感天動地的牛郎織女很久以前,我們祖先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當日落之後,他們就會仰望頭頂上那片璀璨的星空,久而久之,人們發現每個星辰以及日月都有着一定規律,就對其産生了濃厚興趣。

最先,我們的祖先就将這些天文知識刻在甲骨上,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還是日食和月食等罕見天象,都有着悠久而豐富的記載。随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産生,就有了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根據我國宋代著名類書《太平禦覽》卷31引西晉周處的《風士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 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據民間傳說,牽牛星是谷物之神,織女星則是天帝之女桑蠶之神,谷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祇。

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7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而牽牛星和織女星每到初秋七月份時,兩星的運行就顯得最為突出。 人們還發現,牽牛星在織女星的東方,中間有白蒙蒙的像雲一樣的東西,斷斷續續從北到南橫過天空,人們把它叫作天河。天河東南面有排成一條直線的3顆星,中間一顆很亮,兩旁的光亮較弱,看去與中間一顆距離恰好相等。這3顆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擔星。 這中間的那顆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作牽牛星。它的光亮稍稍帶點黃,不及織女星那麼亮。于是,出于對自然的崇拜,人們在這兩顆星星的基礎上,将它們人格化了,民間便出現了大量關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故事,并一步步趨于了完美。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了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因為父母早亡,他便跟着哥嫂度日。但是,哥嫂待他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最後隻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占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勉強可以糊口度日。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裡,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裡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隻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

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答應做我妻子,我才能還給你衣裳。”織女定睛一看,發現牛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着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将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織女一聽,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隻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被貶下天庭。

但織女心中納悶,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将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着織女便飛上了天空。這時,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隻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着兩個兒女,披着牛皮趕來了。

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了,孩子們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着“媽媽”。 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着祥雲趕來了,她拔下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着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是那樣揪心,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 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喜鵲在天河上搭橋,牛郎和織女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 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寄托了古代人們對有情人長相守的一種美好向往和願望。 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文獻中,牛郎和織女最初是作為兩個星星的名字而出現的。

這兩個星名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詩中将牛郎稱為牽牛。 古人之所以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标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标志受到古人矚目的。 這一點,在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曆法《夏小正》中就說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一句“織女正東向”,蘊含了牛郎和織女七夕會天河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描寫了牛郎織女凄美的愛情故事,詩中寫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 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發展成為夫妻。 但是在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在東漢應劭編纂的《風俗通義》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融入了風俗之中。 随着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 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于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 那麼,為什麼在後一個傳說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 當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産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說經常采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牛郎織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追求和崇尚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讓人們相信愛情來之不易,讓人們更加珍惜愛情的難能可貴。 孟姜女為情郎哭斷長城傳說在秦滅六國之後,實現了中原的統一,但是北方匈奴的勢力還很強。為了維護統一,鞏固新生政權,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以阻擋匈奴鐵騎的入侵,保護北方邊境地區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

長城是個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于是民間就流傳出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據傳說,秦始皇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征調全國青壯勞力,加緊修築長城。在被征調的人當中,範喜良就是其中的一個。 為了躲避服役,範喜良喬裝改扮,偷偷地逃跑了。他一路勞頓,饑渴難耐,這天恰好路過孟家莊孟老漢家的後花園,就翻牆到園中稍作歇息,恰好驚動了園中散心的孟姜女。 孟姜女又驚又惱,急忙找來父母。孟老漢對這個私進自己後花園的人非常生氣,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 範喜良急忙連連請罪,并向孟老漢一五一十地訴說了原委,邊說邊向孟氏父女連連告罪。孟姜女見他還算知禮,看上去人也忠厚老實,很是喜歡,一顆芳心暗許。孟老漢對範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 過了些日子,孟姜女向父親表明心意,孟老漢心裡也喜歡這個知書達理的小夥子,聽了非常贊成,就對範喜良笑着說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以為如何?” 範喜良乍聽愣了一下,急忙推辭說:“這可不行呀,我是一個逃命的人,居無定所,隻怕會連累小姐。” 可是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範喜良看在眼裡,心裡面早就明白孟姜女的心意,他不忍看她為了自己而傷心,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就挑選個吉日,給他們完婚。 孟家莊有一個無賴,平時喜歡拈花惹草,無所事事,見孟姜女長得如花似玉,就起了歹心,多次上門求親想抱得美人歸,但是孟老漢堅辭不允,幾次下來,他便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聽說了孟姜女即将成婚的消息,這個無賴氣更是不打一處來,急忙派人打聽事情的原委。得知範喜良是逃避勞役才到孟家莊的消息,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并親自帶着大隊的官兵前來抓人。 這時的孟家還蒙在鼓裡呢,兩位新人剛剛新婚3天,仍沉浸在新婚喜悅之中,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沖了進來,不由分說便把範喜良繩捆索綁,就要把人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帶走了。 從此以後,孟姜女日夜思念自己的夫君,茶不思,飯不想,每天憂傷不已。孟家老漢看着日益憔悴的女兒,心疼地偷偷抹眼淚。 轉眼間,冬天到來了,刺骨的寒風呼呼作響,接着又大雪紛紛,天寒地凍。 一天夜裡,孟姜女夢見範喜良身穿單薄的衣衫,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滿眼乞求地望着孟姜女。醒來之後,望着皚皚白雪,想着自己的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着縫制了一件棉衣。孟姜女做好了棉衣,天剛蒙蒙亮就告别了父母,千裡迢迢踏上了為夫送棉衣的路程。 孟姜女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更不知饑渴、勞累,隻知道晝夜不停地往前趕,心裡卻隻想着和夫君團圓的甜蜜。 這一天,孟姜女終于來到了長城腳下。她看到民夫數以萬計,可就是望不見自己的夫君。她逢人便打聽,有個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說範喜良早就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了,而且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 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夫引路來到範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她坐在城下,悲憤交加。想到自己千裡尋夫送寒衣,盡曆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柔腸寸斷,放聲悲哭。 孟姜女對着城牆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哭了十天十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800裡,這才露出範喜良的屍骨。 這事驚動了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秦始皇一見她生的貌美如花,便欲納她為正宮娘娘。 孟姜女怒視着秦始皇,說:“要我做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裡長,十裡闊;二要十裡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親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 沒過幾天,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畢,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宮。孟姜女冷笑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做你的娘娘,妄想!” 說完,孟姜女便懷抱丈夫的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像在為孟姜女悲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