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魯迅故事賞析及感悟

魯迅故事賞析及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21:57:25

編者按:無論是對于當代中國文化,還是當代中國人,魯迅都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但是,對于普通讀者,尤其青少年讀者而言,閱讀魯迅時又會遇到一些普遍性的困境:不知如何來讀,或者讀不太懂,或者看到網上對魯迅的衆說紛纭後不知何去何從……2021年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本版特别刊發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文章,以期幫助讀者澄清一些閱讀誤區,更好地理解魯迅作品。

魯迅故事賞析及感悟(讓思想變得深邃)1

底圖選自《暗夜獨行:今天如何讀魯迅》封面

一百多年來,對中國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魯迅是第一人。

魯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發現“中國與中國人”。有關中國文化的研究論著很多,但魯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無法替代的。他對中國文化的觀察和思考,不是書齋裡隔岸觀火的學問,而是痛切的感受,是從生命體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這和讀一些學問家的概論和曆史著作之類,是不一樣的,功能和感覺都不一樣。

讀魯迅是“思想爬坡”

現今強調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毫無疑問,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傳統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有精華,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現代社會的部分。我們要繼承的是精華,是優秀的部分,這就有一個選擇和揚棄的問題。讀魯迅,可以認識他了解和分析傳統文化的角度與方法,看這位思想家型的文學家是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又如何體現在魯迅的思想與創作裡的。我們既要讀孔子、孟子,讀古代史、現代史,同時也要讀點兒魯迅,知識結構才比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較辯證。讀魯迅,還可以帶給我們對于自身所處文化的真切的體驗,克服在文化問題上“民粹式”“憤青式”的粗糙思維。

魯迅對文化的批判性認知,是基于對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對自身思想心理不斷的“自剖”,他反傳統、反專制、反精英、反庸衆,思維是辯證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時說的話很“難聽”,但那是知人論世,能讓人警醒,換一個角度去打量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在網絡時代,過量的信息沖刷可能會讓思維碎片化、平面化,過度強調娛樂消費的流俗文化,又使人們的精神趨于粗鄙,而魯迅那種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讀點兒魯迅,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深邃,精神得到升華,意識更加清醒。

魯迅不是優雅、平和、休閑的,而是真實、嚴峻、深邃的。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輕松,甚至費力、難受。從“生活化”的立場,也許一些人并不“喜歡”魯迅,我們讀魯迅也并非模仿魯迅的脾氣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讓自己變得尖刻;讀魯迅,是要學習魯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識,從他那裡獲取對我們民族曆史與現實的清醒認識,激發思想的活力。

一些年輕朋友不喜歡魯迅,也因為語言的隔膜。魯迅寫作的年代剛開始倡導白話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夾雜,是時代的印記,但也是有意為之。魯迅不願意俯就過于平直的白話,甯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種迂回曲折的句式和遊弋的語感,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複雜而多義的,更能體現其思想的張力。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會覺得魯迅的作品“難讀”。但理解魯迅式語言表達的風格,盡量讀懂讀進去了,就能體味到它的特别有味。在充斥周遭的四平八穩的八股文風中,在到處可見的誇張虛假的廣告式語言旋渦中,讀點兒魯迅,會豁然開朗,有所超拔,甚至還能從魯迅那裡吸取語言運用的靈感,學會想問題與寫文章。作為當代中國人,如果沒有讀過幾種魯迅的書,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其實,在中學語文課上我們已經讀過魯迅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印象。有一種說法是中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可見,應試式的相對刻闆的語文教學,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我們閱讀魯迅的“胃口”。這種對魯迅“敬而遠之”的印象,應該得到改變,而且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長,對于魯迅這份重要的精神遺産,我們會越來越體會到它的分量。

如何看待魯迅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近年來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魯迅批判傳統文化,附和激進的思潮,造成傳統文化在“五四”的斷裂。魯迅便被貶斥為“全盤否定傳統”的一個代表。這觀點表面上似乎不無根據,魯迅的确是對傳統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他對傳統的批判是采取決絕的态度,很“偏激”。大家最熟悉的是《狂人日記》,通過“狂人”之口,把中國曆史,特别是封建禮教和專制制度概括和比喻為“吃人的筵席”。“狂人”晚上睡不着,翻開曆史書,在滿紙仁義道德的字裡行間,看到的隻有兩個字:“吃人”。這當然是一種小說的形象表現,不是邏輯判斷,但其中有魯迅獨特的體驗和發現。在“五四”時期,魯迅一談到舊禮教、舊制度,往往深惡痛絕,有時把話說得很“絕”。

不能否認,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魯迅的确常采取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逆反質詢。這可能讓人震撼、驚愕,卻又頓覺清醒,思路洞開:“從來如此,便對嗎?”——這是《狂人日記》中的話,其實也是魯迅式的質疑。對普通人來說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事情,或者場面上的“官樣”文章,到魯迅那裡,就有疑問和反思,還可能有獨特的發現。

魯迅最為一些人所“诟病”的,是他甚至主張不要讀中國書。在《青年必讀書》(1925年)一文中,魯迅這樣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光就這言論來看,的确又很絕對。問題是如何理解魯迅說這些話時的“語境”,魯迅是針對“五四”落潮後,那些尊孔讀經的複古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國書”的。其中也蘊含有魯迅對“中國書”也就是傳統文化的整體感受,特别是對那種麻木人心的“僵屍的樂觀”的反感。

注意,魯迅不是寫學術論文,他是寫雜文,一種批判式的文學的表達。傳統文化當然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宜籠統褒貶,但當傳統作為一個整體,仍然嚴重牽絆着中國社會進步時,要沖破傳統的“鐵屋子”,覺醒奮起,就不能不采取斷然的态度,大聲呐喊。這大概就是“五四”啟蒙主義往往表現得有些激進、有些矯枉過正的曆史理由,也是文化轉型期的一種常見現象。我們應當理解魯迅的“偏激”。

而且從實際内容看,魯迅所反對和堅決批判的,主要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後性的東西,是專制主義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滅人欲”的假道學,以及種種使國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要剝掉這些纏繞在我們民族軀體上、鱗甲上千年的沉重的舊物,若沒有果斷的措施和決心,戀戀不舍,優柔寡斷,那談何容易。要理解魯迅所處的那個年代,是中國正受外敵入侵、挨打的時代,處于“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另一方面,封建傳統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嚴重地禁锢民族精神,消解活力。一面是保國保種的焦慮,一面是“老大的國民盡鑽在僵硬的傳統裡,不肯變革,衰朽到毫無精力了,還要自相殘殺”。在這種情形下,魯迅為了警醒人們,當然要大聲疾呼,用決絕的而不是溫溫吞吞的态度立場,去告别舊時代。所以,“吃人”也好,“不讀中國書”也好,這種急需突破傳統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時代變革需要的。不能當“事後諸葛亮”,離開特定的語境,摘出一些句子,就來否定魯迅。

事實上,魯迅絕非曆史虛無主義者。在如何為民族文化尋求新的出路這一點上,魯迅有其明确的主張,那就是,對于傳統一要批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魯迅畢生在做兩方面工作:一是對傳統的批判、攻打、破壞;二是梳理、繼承、創新。魯迅在批判傳統的同時,又用大量精力認真整理、研究文化遺産。魯迅用了差不多三十年(大部分)的時間,整理了二十二部古籍,包括《嵇康集》《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他收集過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曾試圖寫一部中國書法變遷史。他在北大等校上課并寫出《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講稿和著作,其中有些已經成了古代文化研究典範性的學術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題和概念,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廣為學術界采用,影響巨大。魯迅自己的創作也從傳統文化中吸納豐富的養分,特别是與“魏晉文章”的風格一脈相承。據孫伏園回憶:劉半農曾送魯迅一副聯語“托尼學說,魏晉文章”,當時的朋友都認為這副聯語很恰當,魯迅對此也默認。可見,魯迅攻打傳統,但并不認為自己已經或可以割斷傳統。

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是醜化中國人嗎

現今讀魯迅的雜文和小說,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其對國民性的猛烈批判。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的具體内涵,也不了解魯迅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這種批判,所以直觀地對魯迅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擔心會醜化了中國人,傷害民族的自尊與自信。魯迅的确畢生緻力于批判國民性,其實也就是他所理解的實現文化轉型的切要的工作。他的小說、雜文,時時不忘從人性與國民性的角度去剖析和批判國人的劣根性,如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态、馬虎作風,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在魯迅筆下都被揭露無遺。

作為一個清醒而深刻的文學家,一個以其批判性而為社會與文明發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參照的知識分子,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真是我們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藥。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魯迅的用心。我們讀《阿Q正傳》,看那些“醜陋的中國人”的表現,會很不舒服。但仔細一想,這又的确是真實的,一種毫無僞飾的真實。就如魯迅所說,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寫出國民沉默的魂靈來。

魯迅的國民性批判帶有社會心理研究的性質,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見的生活現象。例如魯迅對“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說明魯迅批判國民性的苦心和特色。魯迅寫得最多的,就是這種世态炎涼,人心麻木。人們隔岸觀火,玩味、欣賞别人的苦難,如同看戲。而隻會看戲、做戲的民族是可悲的,這也是魯迅批判國民性時反複關注的問題。魯迅生活在中國社會轉型、各派勢力鬥争非常激烈的時代,魯迅當然有他的政治選擇,比較傾向于當時變革社會的革命的力量,他的創作包括雜文有很強的現實性,但魯迅又是獨立的作家,他的價值主要還是思想文化層面的批判性和預警性。魯迅生前和死後往往都被政治化,這也難免,現在時代不同了,讀魯迅,還是要擺脫政治上拔高或者貶低的怪圈,理解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魯迅的獨特貢獻。

在如今這個網絡化、物質化、娛樂化的時代,貌似很“現代”,其實周遭很多灰暗和庸俗的東西在魯迅那個時期他都面對過,有什麼辦法拯救精神的堕墜?讀書是好的辦法之一。我們要有意識與流俗文化保留一點兒距離,盡可能不要讓無聊而又浪費生命的微信、自媒體牽着鼻子走,稍微超越一點兒,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一點兒,那就多讀一點兒魯迅吧。

(本文選自溫儒敏編選《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