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前些天,一個“超級文件”走進人們視線,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個文件,就是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文件明确,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大城市,今年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并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麻辣姐數了一下,這樣的大城市全國一共有69個。其中,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的城市有59個,包括長沙、洛陽、蘇州、無錫、揚州、合肥、甯波、福州、廈門、南甯等;有10個城市屬于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的,包括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西安、鄭州、濟南、青島、杭州、昆明。
放眼望去,除了“北上廣深”等幾個超特大城市,人們心中向往的大城市、好城市,差不多都在這個名單上。能夠在這些城市落戶,是很多人期盼已久的事情,又是多少人想進而進不去的。
實際上,去年就有城市開始“搶跑”,出台政策放開了落戶限制。當時人們驚呼這些城市是在“搶人”,現在回過頭來看,真不是這些地方自作主張,而是大勢所趨。這樣一個變化,可以用兩句歌詞來形容:
以前是,“我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我是這個屯裡土生土長的人。”
現在是,“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到2020年,我國将有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這個非戶籍人口,主要就是指進城務工的農民。大量的人口從農村湧入城市,彙成了一個流動的中國。在這滾滾洪流中,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将發生哪些改變?大遷移蘊涵着哪些大機遇?将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新活力?咱們一起來聽聽專家的分析。
人口流動成常态,城市敞開大門意味着什麼
守着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過着窮日子,改革開放後,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農民工進城讨生活。此外,受到各種因素吸引,越來越多的科技、管理人才告别原來單位,從一個城市遷移到另一個城市,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根據去年底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的變動過程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國家放寬對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鎮就業生活的限制,促進了農村人口的鄉城轉移,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從1982年的657萬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萬人,年均增長約7%。
第二個階段是1990—2010年,流動人口規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從1990年的2135萬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萬人,年均增長約12%。
第三個階段是2010年以來至今,這段時期相對緩和,2010—2015年的流動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年均增長約2%。
也就是說,過去近40年,中國人口流動已成常态。大量農民進城帶來三個最顯著的變化:一是農民增加了收入;二是為城市建設提供大量勞動力;三是沒有耽誤種地,糧食産量不斷邁上新台階。
對,一舉三得,就是這麼神奇。這“神奇”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理?
“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勞動時間和生産時間不一緻。農民在地裡幹活的時間,是勞動時間;莊稼在地裡從種到長的時間,是生産時間。”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解釋說,莊稼在地裡長着,農民不必24小時守着。
就拿華北地區來說,小麥10月底種下,到第二年六月收獲,在地裡要長8個月。這期間沒有人會一天到晚守在地裡。不需要下地勞動的時候,農民就可以到外面去打工增加收入。
“農業勞動時間和生産時間的不一緻,是農民發展家庭副業的自然基礎。但是需要的時候他會回來,不耽誤農活。”陳錫文說,農業生産方式在技術進步、社會化服務的推動之下,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多人進城務工,卻沒耽誤糧食生産,我國的糧食産量一直在增加,各種農産品供給也是增加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人口大遷移,是生産力大解放,城市和農村、農民與市民都受益。
“在二元經濟發展的初期,傳統經濟部門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他們的邊際勞動生産率很低。通過勞動力流動,這些勞動力在生産率更高的部門就業,這種勞動力再配置的行為自然地提高了經濟效率,并推動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都陽表示,改革開放後的前2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的1/4歸因于此;近20年,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10%左右。
新型城鎮化,将為中國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好任務。
取消或放寬限制,更多的流動人口可能選擇遷移落戶,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看到了未來房地産市場的火爆,消費市場的繁榮,但在經濟學家眼裡,大遷移帶來的機遇、為發展提供的動力遠不止這些。
“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取消了部分城市的落戶限制,敞開了城市的大門。這一更大力度的改革舉措,将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市場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一體化。”都陽表示。
他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促進形成更強大的國内市場的目标。更強大的國内市場不僅包括産品市場、消費市場,生産要素市場也應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要素市場的健康發展,将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因此,全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通過消除制度性障礙進一步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将是一項重要舉措。
過去幾十年,農民工雖在城市就業,卻難以享受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便捷,甚至因為戶籍的藩籬導緻家庭成員長期分隔。流動人口沒有在當地紮根,“漂”在城市成了他們最生動的寫照。
對此,長期在江蘇做家政服務的安徽人楊霞很有感慨。她的孩子在一直在老家上中學,聽說取消落戶限制,楊霞開始盤算在當地買個小房子,接孩子過來一起生活。
城市敞開大門,讓漂在城市裡的農民工有了更多憧憬。對城市本身來說,大門的敞開,意味着更多的消費,更好的勞動力配置,當然,也有更多對城市服務的挑戰。
“我現在應該算‘新無錫’人了吧!”今年35歲的程雷來自河南農村,職業技校畢業後就來無錫打工,已經在這座城市生活了13個年頭。結婚、生子、買房,人生中的幾件大事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憑借紮實的技術功底,程雷在一家民營機電公司幹了十幾年,是響當當的技術骨幹,已經成為新一代的産業工人。為了孩子能有城市戶口,在無錫接受更好的教育,2013年,他貸款買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把戶口從河南老家遷到無錫,實現了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
現在,程雷的父母、兄弟也都在無錫打工。父親還是惦記着老家的宅基地和承包地,盡管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仍然想着将來回農村養老。
“過去40年,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迹,其中一個重要的動力就是勞動力的流動。正是人類和平時期最大的遷移,激發了勞動者的工作熱情,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 都陽說,尤其是農村向城市的大規模勞動力轉移,支撐了以往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過程。
根據測算,通過更充分的勞動力流動,不僅可以擴大勞動力市場規模,直接推動經濟增長,而且可以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更充分的勞動力流動還可以降低資本産出比,有利于中國經濟擺脫以往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一階段也是經濟結構迅速變化的時期,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也更加重要。”都陽認為,通過進一步促進流動,可以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厚度,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選擇,同時給勞動者帶來更多的機遇。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财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