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攻主(珞思影視研究組)
今晚,《非誠勿擾》在江蘇衛視揭開全新面紗。4月29日,離南京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石湫影視基地。捕娛記現場見證過全新錄制中的《非誠勿擾》。
那一天,舞台背後的24個女生,正等待出場曲的來臨。
陌生又帶感的《SoloDance》響起,她們随節奏魚貫而出,這是全新改版的《非誠勿擾》的開場。坐在台下觀看錄制的人們發現,一切都變了。
Solo DanceMartin Jensen - Solo Dance
變化從出場開始。
女嘉賓們不再像曾經的《非誠勿擾》的那樣,以兩排陣型亮相而後分流到各自的号碼牌後,每一輪男嘉賓選擇,她們都依次單獨走上一個T型台,微笑着展示自己,然後在攝像機面前站定。
而在她們看不見的大屏背後,有一個男人,正對着她們的臉孔沉思半晌,然後,他用手指在面前的屏幕上輕輕一劃——向左,這女孩進入觀察區;向右,這女孩進入心動區。
這場心理戰,一開始就打造出了傾斜的天平:一邊12個名額,進入觀察區,說明女孩的第一面沒有打動這個男嘉賓,進入心動區,則說明男孩對其感興趣。
而接下來,男嘉賓将為他的“第一眼選擇”,承擔所有不可預知的後果。
微妙的選擇
第一眼,我們就被“啞鈴式”舞台結構吸引了
講真,在看罷關于改版的文字介紹數遍後,依然有些懵。乍看起來,比起以往的流程,新版複雜了不少,但走起流程來,其實流暢又清晰。孟非開玩笑:“比《最強大腦》還是簡單多了。”
梳理下來,新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喜愛偏好。男生置身第二現場,男生可見女生,女生不可見男生。女生依次露面,出場過程中男生對女生進行第一印象的喜好選擇,喜歡的進心動區,不喜歡的進觀察區。前者區域女生可滅燈,後者區域女生不可滅燈,但可通過“溫度計”表示對男生的喜好。
第二環節:男生展示。這一部分共有三輪短片播放,第一輪播放男生第一視角短片,男女嘉賓展開交流,結束後男生在全部女生中選擇一位進入“最終選擇區”;第二輪男生照片展示,呈現從小到大的變化軌迹,而後正式出場,此輪交流結束男生再選擇一位女生進入“最終選擇區”;第三輪播放男生情感經曆、興趣愛好等内容短片,進一步了解。
第三環節:最終環節。若心動區女生留燈為0,主持人公布“最終選擇區”女生留燈情況,全滅離開,如有留燈,進入牽手環節;若心動區有女生留燈,男生可從心動區選擇一位女生,替換“最終選擇區”的一位女生,從中做出最終選擇;男生或可不替換女生,在“最終選擇區”的兩個位女生中做出最終選擇。
綜合來看,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擁有了更為充分的展示和表達空間。且“喜好選擇”和“盲選法”的加入,使得情感層次更為豐富,人物關系更為飽滿,懸念和反轉貫穿始終。
改變讓觀衆覺得新鮮,但讓台下一個人特别緊張。制片人李政始終在離舞台最近的地方,第二天的第二場錄制裡,有一個女嘉賓誤解了新規則,他幾乎是一個箭步沖上台,“你為什麼不好好記住規則?!”
新規則,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陌生的,而在考慮陌生的規則是否會被觀衆接受之前,制作團隊一度更焦慮的,是這個規則能不能為台上的嘉賓所接受——畢竟,第一輪亮相就被“劃”到了觀察區,這對女孩來說多少尴尬,尤其是一次又一次收到否定信号的時候。
這種因為被男嘉賓“淘汰”到觀察區而引發的反彈。李政其實有所預料,作為一直伴随《非誠勿擾》成長的執行制片人,他洞悉男女之間有關戀愛的任何一個細節,“我們考慮過,這個規則會不會讓女嘉賓不悅。”
但讓他放松下來的,是這種不悅背後激發出來的“自帶角色背景”。在李政看來,那些因為男嘉賓的猶豫而身陷觀察區的女性,在随後跟男嘉賓互動時會與之産生一種自然的碰撞,類似那種“你第一回沒看上我對吧,那我就要讓你看看我有多好”的心理動向。
“它激發了女生自帶角色背景去探讨的情緒上的變化,原來24個人沒有這樣一個分區”,從扇形結構到現在的啞鈴結構,李政認為,盡管它在社會構成中不是一種好的狀态,“但在舞台上,它是很好的。”
總體而言,嘉賓的接受度很高,這一變化也進一步激發了情感的張力,李政解釋:“這個設計,第一步是将男性話語權做到一個更前置,但其實造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男生決定之後面臨自行承擔的後果,觀察區的女生也許有情緒的反擊,心動區的女生有選擇的權利,又也許男生通過交流發現更合适的女生其實在觀察區。到了終選區更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所以其實比原來更加科學和平均。”
全新開啟的選擇模式,甚至讓《非誠勿擾》的logo也發生了小小的變化——多了一藍一紅兩個分别向左和向右的箭頭,“它跟舞台的區域是對應的。”
反轉貫穿始終
觀望、期待、堅持、逆襲……都指向戀愛心理
除了啞鈴型的舞台結構以及附帶而來的戲劇效果,《非誠勿擾》全新的出場方式,還實踐了一個“麥穗理論”——女嘉賓一個接一個出場,男嘉賓需要做出将她放到心動區還是觀察區的抉擇,因為兩個區域的人數都必須是12人,因此男嘉賓往往在一開始展現出觀望的姿态,“他總覺得下一個是最好的,結果就是丢掉了最初出場的那些本來很好的人。”李政說,在這種權衡的姿态中展現出來的關系,是玄妙的。而這種玄妙,往往帶來反轉的效果。
微妙的心态,不僅僅潛藏于新的開場方式中。
讓現場觀衆感到陌生的,還有男嘉賓的出場方式。跟曾經男生出場接受女生滅燈與否的第一輪考驗不同,新改版的《非誠勿擾》中,男生在第一條短片播放完畢之前,是不露臉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體貌效應”,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外形出衆自然占足了優勢。可加入盲選環節之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抛開顔值,從言語交談中用心感受對方。所以,女生感興趣的部分是否和那個即将出場的男生匹配?盲選帶來的懸疑感會引發猜測和讨論,也會給人一種想看到本尊之後的反差。
李政舉例,頭兩次錄制中,有一個男嘉賓曾在第一條短片中表示,自己戀愛階段裡的麻煩和困擾,都跟身材和無節制的飲食有關系,“那大屏幕後隐藏的男嘉賓現在到底是什麼樣子?所有人都會猜測,都會好奇。”他甚至這樣形容男嘉賓出場時的場景,“所有人的腦袋都是向下(夠)着的,因為那個門是慢慢上升的,所有人腦袋都這樣低着,先從腿開始看,慢慢慢慢視線上升……”
還有終選區的設置——男嘉賓有三次選擇女嘉賓進終選區的機會,觀察區的女生也有可能被挑選進終選區,而在李政看來,這種“火箭式的飛躍”是對宿命論的打破,“這個很符合現實,一開始他可能不喜歡她,但最後卻因為她的魅力愛上了她。”
反轉和懸念,貫穿着節目的始終,終選區女生滅燈的情況是隐藏的,男嘉賓根本不知道自己青睐的女孩最終是否選擇了自己——那麼,終選區裡并不确定會否為自己留燈的人,和非終選區中鐵定為自己留了燈的人,最後該選哪個?
“有人覺得這是博弈,但我們還是堅定認為,這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情感交往當中會遇到的現實情況。我們隻是做了一個電視呈現”,李政說。
順應互聯網思維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永恒的社會觀照
橫空出世的那一天起,《非誠勿擾》正是以新鮮的節目形态和豐富的社會視角,成為千家萬戶百姓熒屏最重要的周末陪伴之一。600多期節目,6000多名嘉賓,早已構成了中國最為龐大的婚戀研究樣本,通過摸索和嘗試更是精準拿捏到了觀衆的情感共鳴點,是最熟悉婚戀形态和社會全貌的節目,自然也具備創新升級的最大底氣。
如此脫胎換骨的改變,在李政看來是網絡交友的電視化呈現。“七年前的《非誠勿擾》,特别像是一個BBS讨論闆,男生是一個發帖人,24個女嘉賓是跟帖評論人。七年之後,其實網絡交友的形式已經有了很大很大的變化。在整個過程當中,确實有網絡交友的影子在,喜歡的放在一邊,不喜歡放在一邊。所以我們不僅僅是對于原來模式的一種取舍,更多的是對我們市場的一種判斷和兼顧。我們從錄制來看,新增環節達到甚至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在李政心中,《非誠勿擾》有要變的,也有必須需要堅持的。這個不能變的東西,就是通過這檔節目給年輕群體帶來的價值引導,“包括現場在話題讨論當中,一個老外聊到了買房子的問題,這個還是比較容易戳痛當下年輕人在婚姻關系當中一個避不掉的話題,我們也是進行了多方面的充分讨論。”
他說,之所以說是讨論而不說結論,是因為哪怕是節目組,也很難給出一個向左或者向右,是或者非的結論,“但是一定會引發大家關于買房問題的探讨和思考。我覺得對于這些社會現狀的探讨,是《非誠勿擾》到現在最根本的核心的東西,它終究是不會變的。”
編輯|廠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