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着》張藝謀 葛優 鞏俐 1994
這又是一個先看電影後看書的情況。無意得到這本書,讀到家珍扛着大肚子去賭場找福貴,福貴把家産全輸給龍二,腦子裡就有了畫面感,抖音一搜馬上得到印證,張藝謀根據原著内容改拍過同名電影。肯定是看過,但隻留下淺淺的印象。為什麼淺?一是時間長了,内容淡忘。二是知識太少,當時對那段曆史不太了解。三是閱曆不足,沒有被電影表達的核心思想所觸動。索性在抖音的輔助下重看一遍電影,而後再來讀原著。
這次讀完感受就不一樣了,唏噓的同時還有點莫名的惶恐。
為啥很多巨作都以這段曆史為背景?
莫言的《生死疲勞》、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描述的大概都是清末民初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時期。閑來無事,淺談一二。
電影《活着》劇照
巨變
作為80後,其實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很不充分。課本上能學到的僅僅是時間軸,也可以說是事件軸。因為是近現代史,涉及社會性質,制度屬性,現政更叠等因素的影響,沒有辦法像了解1919年以前的曆史那樣,可以全方位的,多途徑的、主客觀并用的深入學習和思考。
可以明确的是,僅僅半個多世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活生生的人,經曆了,多次、颠覆性的、巨大的、快速的變化。這個曆史時期中的每一個重大事件,扡插到中國的曆史長河中,都是一次巨變。而且變化得快,快得連江河日月都來不及适應,人就更不知所措了。
電影《活着》劇照
唏噓
好的小說要有代入感,讀小說也要身臨其境地沉浸式閱讀。清晰地了解書中的曆史背景,社會形态,個體狀态才能深切體會到人物的感受,與筆者形成共鳴。如果在上學的年代讀這本書,讀到的可能更多是作者的筆法,字裡行間的文學藝術氣息,跌宕的故事情節和趣聞。經過了生活的捶打,經曆過書中描述的類似情況,再來看這本書,感受着實不同了。
書的名字叫活着,但書中在不停的描述死亡,主人公福貴和他的家庭不停的經曆着死亡。死亡當然是悲慘的,是最純粹的、最極緻的悲慘。和死亡相比,什麼家道中落、貧窮饑餓、病痛殘疾等一切苦難就僅僅算是苦難。和死亡相比,活着就是幸運,能夠落個苦難地活着,也算是幸運的了。從點到面的反觀那個時代,福貴那樣的家庭一定是代表着社會最基礎、最普遍的群體。總的來說這個家庭構成還是不錯的,福貴肯幹,家珍勤勞賢惠,兩個孩子也懂事。一家人就像條千瘡百孔的小舟,在時代的洪流中搖曳着。他們什麼也左右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能做的隻是努力活着。
活着是那個時代最基礎、最普遍的訴求。不幸的是,生活的殘酷就像洶湧的泥石流,吞沒的瞬間不會做片刻的停留。現實的惡毒也不會因為你經曆過無數的苦難,而對你有絲毫的憐憫。悲慘不停地撕毀着這個本就支離破碎的家庭,和很多家庭一樣,福貴隻能接受,靠時間去愈合傷口,然後等着被下一次撕裂,不過相對悲慘的人,他還隻能算是苦難。
電影《活着》劇照
結語
寫得有些沉重了,書中也描述了很多幸福、快樂的畫面,可是都太短暫。每次短暫的幸福,都像在給長久的苦難做前奏。每次獲得的快樂,都像在給失去的悲慘做鋪墊。讓人感慨不如不要這短暫的幸福快樂,隻要活着就行。有慶不要吃糖,就吃一把米煮一鍋的稀粥,隻要活着就行。鳳霞聾啞也行,找不到好婆家也行,隻要活着就行。春生、扁頭甚至龍二,不論對錯、不管好壞,隻要活着就行。
緻敬作者!
作家 餘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