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了有人提出來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疑惑《大魚海棠》和《天氣之子》,這兩部動漫最後的結局都是淹沒了某個地點,但是《大魚海棠》當年可是承受了無數質疑的聲音,甚至對女主都産生了非常不好的情緒,但是《天氣之子》卻恰恰相反,觀衆不僅沒有對最後的結局反感,甚至是對他們能走到一起感到快樂,就算是世界被淹沒,也好像是無所謂的樣子,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樣的差異呢?
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其實,這也是新海誠最聰明的一點,那就是東京的暴風雨,其實從根源來說,壓根就與女主沒有任何關系,甚至她自己本身也是此次災難的受害者,并且事情的起因,最後的老太太說得也非常清楚,“東京原本就是大海,現在隻不過是還給大海而已”,換句話說,女主雖然在無意間得到了讓天氣變晴的能力,但她本身卻是有權力的權力,因為她也是一位受害者,一樣有自主選擇的權力,就如同是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一樣,這也是個人選擇的事情,你當然可以大義淩然的犧牲小我拯救大我,但是在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是有選擇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女主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依然是犧牲了自己,但是男主的堅持不懈,使得她又再一次得到了重生的機會。這本質上就是天災,人在天災面前就是無力的,與任何人都沒有關系,千萬不要去道德綁架,更何況是在反對道德綁架的今天,女主的做法自然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因此這是客觀因素,是有原因的,但是《大魚海棠》就不一樣了。更為關鍵的是,如果說女主不知道會引發災難還好,但是在明明知道會發生災難的前提下,依然選擇了冒險,最後所引發了洪水,這完完全全是主觀因素造成的災難。
《大魚海棠》的真正矛盾
要講述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帶有主觀因素的故事,實際上對于故事的把控是非常嚴謹的,因為一定要在傳統的情感表達中,找到今天的表達方式,而《大魚海棠》顯然就有些過于簡單粗暴了。我們當然明白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也明白女主究竟是為了什麼才會去選擇冒險,但事實上,這樣的例子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合理的範本了。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白蛇傳》就是很好的例子,白素貞為了拯救許仙不惜水淹金山寺的故事相信是每一個都清楚的,但是最終白素貞依然是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自己的代價,白素貞的情是值得肯定的,但并不意味着情可以生靈塗炭。
所以說,白素貞種下了怎樣的因,就會得到怎樣的果,也是我們古典文學中經常所表達的事情,而《大魚海棠》的故事取材于《山海經》。雖然從一部不足五萬字的故事中截取故事完成一部電影,是很有難度的,但編劇們顯然是隻把精力放在了一個“情”字的表達上,從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女主甚至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在這種環境下,本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主題卻顯得主要角色有些自私了。這才是《大魚海棠》受到質疑的根本,主要原因是故事,而不是某個角色身上,如果說《大魚海棠》當中添加一個雷峰塔一樣的設定,估計就會好很多了。
《天氣之子》中的災難
《天氣之子》在細節方面可謂是做得非常出色了,可以說影片從開始就在鋪墊後續的内容,例如在寺廟中,老和尚親口說過曆代的晴女最後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其實就是祭奠了自己拯救了大家,這在不經意間就給大家傳達出一個訊息,為什麼天氣會這樣,其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而是過去就發生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個晴女,言外之意,就算這一次女主犧牲了,未來還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換句話說,東京早晚都是要歸還給大海的,既然曆代的晴女世世代代都自我犧牲,那麼也應該為自己活一次了。這其實在無意中就讓觀衆對女主産生了憐憫。
包括男主的拯救,他不惜與警察為敵,不惜與任何人反目成仇也要去拯救女主的做法,顯然就是要為愛去行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成長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被蒙在鼓裡的反而是自以為是的大人,借助于這樣的表現形式,實際上是在表達人心中最為純粹的愛,這種愛甚至是有可能成年人已經消失的感受,所以說,新海誠利用這樣的形式來讓大家發現自己内心對于愛的渴望,這才是打動觀衆的根本,優秀的作品,是能與觀衆對話的,而不是一次自我感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