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線學習資源有哪些存在形态

在線學習資源有哪些存在形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2:13:59

在線學習資源有哪些存在形态?■“中小學生居家學習系列觀察”之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在線學習資源有哪些存在形态?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線學習資源有哪些存在形态(超八成學生在線學習感受良好)1

在線學習資源有哪些存在形态

■“中小學生居家學習系列觀察”之二

回顧“加長版”寒假,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李百豔沒有想到的是,“被迫卷入在線教學的教師、學生和家長竟釋放了如此大的潛能”。

2月以來,為了全國兩億多大中小學生居家學習,教育系統緊急行動,打響了一場“停課不停學”的攻堅戰。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迅速搭建,各地教育部門因地制宜,大膽創新,一項項積極落實“停課不停學”的政策相繼推出。全國教育系統僅用20多天就為兩億多大中小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居家學習軟硬件支持。3月2日,《俄羅斯報》評價疫情面前教育系統這場硬仗是“中國進行一項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實驗,這一景象史無前例”。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聯合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面向全國31個省份開展了大範圍抽樣調查,重點調研教師、學生、校長線上教學期間的教學參與情況、師生互動情況、線上教學滿意度等。結果顯示,80.3%的教師對線上教學效果較為認可,84.07%的學生對在線學習的感受較為良好。但如果将在線學習與在校學習對比,43.32%的中小學生認為疫情期間的學習效果較在校學習差一些。

當課堂和生活、學校與家庭的界限被打開,當教與學再造,學習主要靠自律,圍困在線教學質量的關鍵究竟在哪?有怎樣的解題思路?

學習主要靠自律,如何使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

“以前不知道孩子在課堂上的狀态,現在在家上課一目了然,上網課時,沒有老師管着,就常常跑神。”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劉女士說。

劉女士遇到的問題不是個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通過對7萬餘名中小學生調查發現,自覺性和自律性是影響居家學習和網絡學習的重要因素。37%的學生對自己居家學習期間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

正如專家所言,課堂上的通識教育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主動獲得知識、管理自我的能力,才是未來競争的關鍵。

“線上學習并不一定等同于線上上課,居家學習的最大特點是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習時間安排的自主性加大。”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志勇表示,适應學生居家學習,教師角色也要發生相應變化,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資源的供給者,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點撥者,以及學生思維活動進階的搭橋者。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提醒,在線教學不等同于課堂搬家。在線教學給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不是讓教師把功夫放在如何講得更好上,而是要放在讓學生能夠“動”起來、讨論起來、思維運轉起來。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定義“教”的含義,從單一的講授,走向設計、指導、幫助、幹預等。

郭紹青建議,教師應通過有針對性的單元或主題教學設計,進行在線學習活動設計,發揮學生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合理使用數字教育資源。

郭紹青表示,在線教學重在改變教師教的模式,改變學生學的方式,使學生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而落實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學科知識、學科關鍵能力和通識能力的培養上。

“我們也要在疫情期間思考哪些内容能發揮當前技術的作用,‘互聯網 教育’的理念在于,如何把班級教學、教師教學、在線教學融為一體,形成虛實融合的教學新模式,這個發展方向是一定會走下去的。”郭紹青說。

教與學再造,教學方法創新有哪些思路

疫情期間,山東省青島市蘭亭小學語文教師孫曉麗上了兩個半月的直播課。“教師看不到學生,學生對教學内容的反應無法準确把握,到底學會了沒有,理解了幾成?與面對面的課堂相比,線上教學的環境變化,讓教師無法準确判斷課堂的效果。”在孫曉麗看來,線上課創新要直面這一難題,要求教師設法讓課堂變得更高效,留出時間增加與學生有效互動。

“停課不停學以來,經曆大規模長時間的在線教學,催生了一系列新型教學模式,不同組合的同步/異步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但整體而言,尚缺少富有想象力和深度融合的設計。”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說。

他表示,一個比較重要的思路是,采用剛性和彈性相結合的教學進度安排,允許學生富有彈性地開展學習。例如,每堂課在線講授控制在15—20分鐘,剩下的時間為自主學習和在線輔導,學生不必整堂課都在緊張的教學安排中度過。

“需要注意的是,應當留出集中答疑、檢測和交流的時間,要避免因彈性學習而放任學生并把輔導、監督的壓力轉嫁到家長端。”鐘柏昌說。

重慶市巴蜀小學校長馬宏認為,當生活環境被限定,學習内容全部來自線上,基于學科進行教育主題的整體設計就顯得特别重要。從開學第一課到居家學習,再到持續三周的“謝謝你”主題項目式學習,巴蜀公開課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團隊,每周設置一個主題,從生活實際和學習興趣出發設計課程内容。

張志勇認為,适應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中小學要轉變教學方式,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裡的關鍵是改變學生學習任務成果的評價方式。應從過去單一依靠作業反饋、試卷檢測的評價方式中走出來,增加學生的問題反饋、思維反饋和作業反饋等評價項。”張志勇說。

在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副校長董彥旭看來,提高線上教學質量的關鍵是由統一地教轉入個性地學。疫情期間,該校創新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困惑和需求列出學習需求清單,以年級為單位,統一下單,年級教師定向接單。總的原則就是對準學生的需求,做到“靶向施教”。

鐘柏昌建議,可根據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差異,不必嚴格遵循原有的班級授課制模式,允許學生重新選課,形成新的在線學習班級或群組,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在線課程和師資,“這種方式也可以稱之為‘網絡走班制’,可以有效破解線下走班制的困境,為深化教育改革積累經驗和探索路徑”。

如何提升教師的在線教學水平

小莉是北京市海澱區某校初三學生,居家學習期間已連續上了3個多月直播課,在她看來,在線上課跟正常課堂沒有太大區别,老師有手寫闆,可以同步解題步驟,平時一節課是45分鐘,現在是30分鐘,“我們感受不到太大的變化,但是老師要辛苦些,要精練内容,重新備課”。

“在線教學的根本問題,還是教師能力發展水平的問題。”郭紹青說,教師“互聯網 ”教學能力發展可以分為起步适應、模仿遷移、熟練融合、研究創新4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教師表現出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技術素養。以教學方法為例,在熟練融合階段,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是常态,而在起步階段,教師仍以傳統講授為主。

巴蜀公開課教學實踐的調查反饋也表明,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科專業能力、信息素養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在線教學的質量。

“随着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當疫情過去,回到線下課堂後,封閉的課堂還能存在多久?”在郭紹青看來,課堂向網上延伸是一種必然,它帶來的一個挑戰是受限于單個教師的能力和知識面,很難把控和實施很多開放的、學生居主動地位教學活動的指導,發揮教師教學共同體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當前來講,組建教師教學共同體,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聚焦推動學生主動學習。”郭紹青表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通過學習活動設計推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

“要解決上述矛盾,互聯網技術下的‘集體教研,分工教學’制度具有現實性。所謂‘集智教育’,就是放大互聯網教育的協作優勢,發揮團隊集體教育智慧,實施集體教研、協作教學。”張志勇說。

李百豔認為,優質的在線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低監督下”的“高自主性”,需要教師具備流暢表達的能力,需要教師具有自我反思、多元學習和批判性思考的意識。

“教育領域最大的遊戲規則改變者不是科技,而是樂于接受創新的從教者。如何為學生提供豐富和個性化的學習内容、真實有吸引力的學習體驗和客觀精确的學習評估方式,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李百豔說。

課堂走向開放,家校如何更好協同

下載、打印資料、拍照打卡、視頻打卡、督促孩子學習、檢查和批改作業、将老師的反饋發給孩子……正如一幅漫畫所描述的那樣,疫情期間,家長們扮演了助教、班主任、打字員、打印員、采購員、打卡員、陪練員等多重角色。

在線教學打破了家庭和學校、課堂和生活的界限,家庭和學校成為平等的合作者。如何提升居家學習效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協同,成為雙方共同面臨的挑戰。

“在線教學最大的難題是孩子要自律、自主,而家校協同最主要的問題是家長感到孩子狀态不好,幹預又不得法、不科學。”剛剛轉入新年,李百豔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随即一場行為契約教育在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展開。

該校聘請專家和班主任共同指導家長和孩子制定行為契約,包括學習、家務、健身、親子共讀等多個方面。李百豔說,這不僅是延遲開學期間最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也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一開始,想着自由自在的日子被‘契約’約束,有點抵觸,但是媽媽說可以獎勵一盒史萊姆。一周下來,我自認為還是有很大收獲,寫作業時更專注了,玩也能安心玩,不再聽到媽媽的唠叨了。”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初一(5)班學生楊書毓說。

在張志勇看來,居家學習要切實改變過去“重教書輕育人”的局面,建議從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協商安排好學生“一日學習計劃”着手。“一日學習計劃”的安排應堅持家校協同,學校要給家庭和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生活留下空間,不能完全由學校固化時間安排。在這個過程中,家校要協同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自我控制、一日規劃等能力。

在李百豔看來,在線教學雖然是應急之舉,卻打破了傳統課堂中某些思維定式,激發了更多創新實踐,這不僅僅是信息技術和組織方式的改變,最硬核的還是學校、家庭、教師、學生等各個主體之間順暢的互動溝通,高質量的協同對話,相互支持的關系建構。

“教育教學改革任重道遠,不是一次疫情就能輕易改變。變革一定是系統性的,單純某種技術的介入不會引發教育的重大變革。誘因和嘗試已然出現,要成為新常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讓我們期待這一天。”鐘柏昌說。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8日第1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