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遊戲

 >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

遊戲 更新时间:2024-06-29 05:23:13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

芯東西(公衆号:aichip001)編譯 | 雲鵬編輯 | 心緣

今年的PC硬件市場,可以說好不熱鬧,從CPU到顯卡,英特爾、AMD、英偉達接連發布了自己新的旗艦桌面端芯片産品。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

這次開售的13代酷睿處理器,也是英特爾繼去年首次推出“大小核”架構後,秀出的第二代産品。

在9月28日的英特爾On技術創新峰會上,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正式宣布推出了第13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英特爾在峰會上揭曉了13代酷睿的部分理論性能提升并對一些關鍵技術點進行了解讀。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3

去年12代酷睿得益于架構、工藝以及軟件層面的多方位升級,在遊戲、生産力方面提升都非常明顯,此次13代酷睿旗艦13900K的自動加速頻率提升至5.8GHz,直逼6GHz大關,不禁令我們對13代的性能提升頗為期待。

智東西近期對13900K以及13600K這兩顆處理器進行了幾天深度體驗,可以說,13代酷睿多核性能提升在生産力方面的出色表現,以及超高睿頻在遊戲方面的表現,都令我印象深刻。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4

有意思的是,英特爾在中國市場宣傳時曾打出“十三香”的諧音梗口号,經過這幾天的使用,我想說,英特爾誠不欺我。

一、Z790 6400MHz内存消除瓶頸,13900K多核性能爆表

在具體來看13代在各個場景中表現之前,先說一下此次測試的平台及相關配置。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5

▲ROG MAXIMUS Z790 EXTREME

在主闆方面,我使用了華碩高端的ROG MAXIMUS Z790 EXTREME,這塊主闆的供電以及供電散熱用料非常豪華,可以更好地釋放13900K這顆24核CPU的性能。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6

在内存支持方面,ROG MAXIMUS Z790 EXTREME默認可以支持到7200MHz内存,而最高的内存頻率支持可以突破8GHz,但這就要考驗玩家的手動超頻能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主闆在一些細節設計上頗為“人性化”,例如主闆中央有一塊可以顯示開機Q-Code代碼、CPU溫度、CPU電壓以及一系列系統信息的小屏幕。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7

配合主闆右上角的Q-Code碼,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系統在開機的過程中進行到哪一步,讓開機的BIOS階段不再是“黑盒”,同時也增加了主辦的“顔值”。

此外ROG MAXIMUS Z790 EXTREME将主闆24PIN供電、USB 3.0接口、SATA接口以及風扇、ARGB接口都設計成了側插式,可以讓機箱理線更加簡潔美觀。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8

這次我使用了芝奇DDR5 6400MHz内存,時序為C32,可以保證CPU性能的充分釋放,減少内存瓶頸。

在AIDA64的内存讀寫、延遲測試中,這套内存的讀取速度甚至超過了100000MB/s,延遲也僅有67ns左右,可以看到13代酷睿在内存控制器方面的進一步優化,搭配ROG Z790頂級主闆能夠實現的内存效能是非常優秀的。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9

▲AIDA64内存測試

下面我們直接進入主題,首先來看看,5.8GHz的單核最高睿頻,可以帶來怎樣的單核性能提升,這也是我頗為期待的一環。

在CPU-Z中,13900K的單核性能達到了873分以上,相比12900K有着7%左右的提升,而在對單核性能測試更加精準的SPEC整數性能測試中,這一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大到15%左右。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0

▲CPU-Z得分

反觀AMD最頂級旗艦R9 7950X,其單核得分僅有780分左右,英特爾領先幅度達到了12%左右。

而多核性能方面,13900K的提升則有些“誇張”地來到了50%左右,其CPU-Z多核得分接近17000分,不僅大幅領先上代12900K,也超過了AMD R9 7950X的15700分左右,領先幅度超過8%。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1

▲CPU-Z多核成績對比

這次13900K采用了8顆P核 16顆E核的設計,總共具有24核心32線程,顯然,這樣的設計對于多核性能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

不過話說回來,英特爾可以保證P核和E核能夠高效協同,保證多核性能的充分發揮,其中的技術難度也可想而知。

單核性能一直都是英特爾的強項,這次5.8GHz睿頻能夠帶來一定單核性能提升,但這一頻率隻是短時間峰值頻率,也不會長期全核維持,因此提升幅度并不如多核來的明顯。

二、24核直指生産力,最高提升超50%,8顆P核穩定5.5GHz!

看完了13900K這樣破表的多核性能提升,我不禁十分期待它在生産力場景中的表現。

而且對于一顆24核心的“怪獸”來說,用13900K來進行遊戲甚至有些“大材小用”了,畢竟目前主流Windows PC遊戲對于多核心的優化還比較有限。

回到生産力場景,首先我測試了CPU的渲染性能,在Cinebench R23中,13900K的多核性能突破了40000分,這樣的成績還是令我頗為驚訝的,因為上代12900K的成績在28000分左右。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2

▲R23測試

此次13900K的多核渲染性能提升幅度超過了42%,甚至相比一直以生産力場景為優勢項目的AMD,英特爾也實現了反超,在R23中,13900K多核領先R9 7950X約8%。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3

▲Cinebench R23多核測試成績對比

更多的能效核心、更高的頻率、更高的内存帶寬、更低的延遲,這些都成為了13900K在生産力場景中的優勢。

在Blender的BMW場景渲染測試中,13900K的成績更是殺入了1分鐘大關,這在此前所有桌面消費級CPU中都是不曾出現過的,其用時僅為57秒,領先R9 7950X的60秒,也大幅領先12900K的1分40秒,領先幅度超過40%。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4

▲Blender測試

此外,在進一步測試CPU生産率、創造性、反應能力的CrossMark綜合生産力辦公性能測試中,13900K也同樣以超過2400分的總分超越R9 7950X和12900K,并且在生産率、創造性、反應能力各個子項目中均保持領先,領先幅度從10-12%不等。

在Adobe全家桶中,由于時間有限,我選擇了對CPU性能比較敏感的AE進行測試,13900K的成績相比R9 7950X和12900K分别提升了24%和32%,提升幅度非常明顯。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5

▲AE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生産力軟件的運行過程中,我都通過HWMonitor對13900K的運行頻率、功耗以及溫度進行了全面監測,可以看到,在所有軟件中,13900K的P核性能核心都可以穩定地維持在5.5GHz的高頻率運行,甚至有少數中低負載應用中可以有1-2個核心跑到5.8GHz。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6

▲PS處理圖片時,睿頻最高5.8GHz

此前5.5GHz對于桌面級CPU來說,都是需要具備專業超頻能力的人士才能達到的頻率,而如今英特爾的13900K在默認狀态下,即可維持8顆P核穩定5.5GHz。

同時16顆E核也能夠穩定在4.3GHz下運行。P核和E核的高頻,加上P核和E核的高效協同,成為了13900K能夠在生産力場景中全面勝出的關鍵因素。

三、網遊暴漲百幀,3A單機也能有“電競”體驗

13代在生産力場景的出色表現,能否延續到遊戲中呢?其實遊戲場景對于CPU的性能發揮并不友好,這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首先,目前遊戲開發商對于多核CPU的優化并不好,一般遊戲能夠利用上的CPU核心數量都比較有限,因此13900K的24核心在遊戲場景中甚至有些“大材小用”的感覺。

另一方面,随着目前PC端遊戲畫質越來越好,主流顯示器分辨率開始向2K、4K轉向,2K 144Hz顯示器已經成為電競玩家的主流配置。

在2K和4K這種高分辨率下,遊戲的硬件性能瓶頸絕大部分都會來到顯卡上,CPU性能的提升,對于遊戲幀數的改善并不明顯,即使有10%左右的提升,反映在實際幀數上,可能隻是10幀以内的區别,普通人肉眼很難察覺到體驗的改變。

這次為了充分體現CPU性能的差異,我希望能夠盡可能減小顯卡的性能瓶頸,因此在選擇1080P分辨率的基礎上,我選擇将顯卡換成最新的英偉達GeForce RTX 4090顯卡,不過具體型号為非公版七彩虹戰斧。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7

▲七彩虹RTX 4090戰斧

4090相比上代3090,純光栅渲染性能的提升幅度就達到了60-70%,而開啟光追和DLSS後的性能提升幅度甚至能夠超過80%,甚至翻倍。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首先嘗試了主流網遊,因為目前網遊對于配置的要求普遍不高,因此我僅選擇了一款比較有代表性的大衆網遊《英雄聯盟》,這款出道十餘年的遊戲,至今仍然是全球玩家數量最龐大的在線MOBA遊戲。

《英雄聯盟》這款遊戲并不支持DLSS,在普通的戰鬥場景中,13900K的幀數可以輕松超過500幀,而且幀率波動要明顯小于上代12900K,相比上代400幀左右的幀率,提升幅度超過25%。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8

▲《英雄聯盟》

出于好奇,我也在《原神》中測試了13900K的幀數極限,在1080P分辨率下,這款“折磨”了不少手機的遊戲,最終還是被13900K成功馴服,最高幀率超過了400幀,平均幀數也能維持在320幀左右。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19

▲《原神》

隻能說,相比在手機端略顯可憐的60幀,PC端的體驗直接上升了幾個台階。

接下來,我也測試了一些時下熱門的3A單機大作,“3A”可以簡單理解為畫面優美、制作精良的大廠遊戲,對于硬件配置要求較高。

在熱門大作《賽博朋克2077》中,在默認最高畫質,關閉DLSS的狀态下,13900K的幀數直接來到了115幀左右,相比R9 7950X和12900K大約80-90幀左右的表現,提升幅度十分明顯。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0

▲《賽博朋克2077》

在《荒野大镖客2:救贖》中,13900K的幀數一度曾超過200幀,而R9 7950X和12900K此前的平均幀表現通常會在150幀左右。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1

▲《荒野大镖客2:救贖》

此外,在《地平線5:極限競速》、《孤島驚魂6》等其他多款3A大作中,13900K都跑出了150-180幀左右的“電競級”幀率。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2

▲《孤島驚魂6》

可以說,雖然遊戲場景中13900K帶來的提升沒有生産力場景那麼明顯,但是其硬核實力還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使用13900K這種旗艦級CPU的用戶,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通常也會選擇2K或4K分辨率,此時性能瓶頸會轉移到顯卡上,因此13900K的優勢會被進一步縮小。

相比之下,13600K這顆14核CPU顯然更加适合遊戲場景,其P核的睿頻最高達到了5.1GHz,這也是i5的睿頻首次突破5GHz,甚至看齊了上代12900K的全P核最高睿頻。

要知道,13600K的定價僅有2400元左右,預計會是一顆“真香”遊戲CPU。

值得一提的是,與生産力場景類似,在所有的遊戲測試中,這顆13900K的全部8顆P核都可以穩定在5.5GHz的頻率上運行,這也是其出色性能的重要來源。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3

▲遊戲場景中的普遍核心頻率

四、13900K能效比提升明顯,但仍需出色水冷才能釋放性能

不論是在生産力還是遊戲場景中,13900K的表現都令人印象深刻,其性能提升是實打實的,但得到這樣的性能提升,并不是沒有任何“代價”的。

正如前文所說,在各類生産力和遊戲測試中,13900K都可以保持全P核穩定在5.5GHz的超高頻率上,要知道,此前的桌面級CPU,頻率能夠上5GHz都十分不易,而想要在旗艦i9上實現全核心上5GHz,更是需要一定的超頻動手能力才能實現。

這次,英特爾直接将5.5GHz的高頻變成了“常态”。

在R23的渲染測試中,13900K的8顆P核和16顆E核都全部100%滿載,此時的峰值功耗已經來到了300W左右,而8顆P核中,有一兩顆的溫度已經觸碰到了100度的溫度牆。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4

▲R23多核測試頻率和功耗

不過其他P核的溫度能夠控制在90度左右,而E核的溫度則可以控制在80度左右。

我所使用的是目前散熱能力第一梯隊的360水冷,也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比較容易買到的360水冷,比較具有代表性。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5

▲機箱散熱情況

可以看到,13900K的出色性能,也帶來了比較可觀的功耗,需要比較好的散熱系統才能更好地釋放13900K的性能。

在壓力更大的AIDA64 FPU測試中,在前2分鐘裡,13900K的P核可以全部維持在5.5GHz,溫度在90度上下,不過在2分鐘之後,13900K的P核會穩定在5.2GHz的頻率上,并且溫度可以降低到80-85度上下。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6

▲FPU測試

此時13900K會達到一個溫度、頻率、功耗的平衡點,溫度核頻率都會長時間穩定,可以看到,官方給出的250W最高睿頻功耗的确是一個“甜點”,性能釋放充分,同時發熱不會太高。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7

▲重度FPU兩分鐘後的穩定狀态頻率

不過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誤以為13900K在用功耗換性能,但FPU測試無法反映出性能,在遊戲裡,我們可以看到13900K的能效比是非常出色的。

比如在各個遊戲中,13900K的P核都可以維持全核5.5GHz的高頻,但整個CPU的功耗都可以控制在120-140W左右,在《英雄聯盟》這樣的網遊中,CPU功耗可以控制在80W左右。

酷睿13代首發筆記本(13代酷睿首發體驗)28

▲《英雄聯盟》遊戲最高功耗(紅框内)

可以說,在維持與12900K基本相同的基礎功耗核最高睿頻功耗的前提下,13900K的性能有着顯著提升,也就是說,13900K的能效比是有明顯進步的。

結語:“開箱即用”的高性能體驗,成英特爾消費級殺手锏

完整體驗13900K幾天後,我的一個突出感受就是“省心”,過去為了追求極緻性能,我們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專業超頻知識,同時有強大的散熱系統。

但今天,英特爾13代酷睿的出色性能,更有一種“開箱即用”的感覺,英特爾已經把13900K調教的十分成熟,在各類應用中,其動态調節的頻率點基本上就已經是“甜點”,而不需要我們手動“折騰”。

同時配合Windows 11系統對于13代的深度優化,各類軟件生态廠商的積極優化,英特爾在桌面消費級CPU領域的優勢,勢必會進一步擴大,壓力,顯然來到了AMD這一邊。

如果說12代酷睿的大小核架構是“小試牛刀”,那麼13代酷睿則是英特爾“大刀闊斧”的一次推進升級,與對手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另外從産品定價上來說,相比AMD旗艦R9 7950X 5500元的售價,13900K在遊戲、生産力方面優勢明顯的基礎上,4900元左右的定價就顯得更具“性價比”。

此外,13代酷睿還可以兼容Z690系列主闆以及DDR4内存,這種出色的兼容性也可以幫助換機用戶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

總體來說,我認為13代酷睿處理器在遊戲、生産力領域實打實的性能提升,是對得起消費者們的期待的,同時,英特爾也再次給自己交上了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

近來,半導體産業也開始走入“嚴冬”,英特爾經曆一系列人事震蕩、英偉達股價暴跌、台積電也傳言正在有計劃的裁員并收緊投資。不論如何,行業走出困境,少不了領頭者的突破和創新,這些芯片巨頭們将有什麼新的動作,都會成為後續業内關注的焦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遊戲资讯推荐

热门遊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