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個屬于中華民族的重大節日。既是炎黃子孫傳承不息、不可替代的精神生活,更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中華節令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春節的味道,是古往今來全民情愫的共同記憶和群體釋放,充溢着對宗族祖先、長輩父母由内而外的崇拜和尊敬,也昭示着對過往的追憶和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下面,我就結合魯北家鄉獨特的春節祭祖風俗,借平台一角,說說家鄉春節祭祖的故事。不當之處,請朋友們指正。
小時候老是盼着過年,因為過年可以穿上新衣服,玩鞭炮,跟着大人們走親訪友。特别是,還有一個風俗,年三十的傍晚與大人們一起,去村頭燒紙點炮迎接逝去的祖先回家過年,年初二再到逝去老人們的墳頭燒紙,農村稱送"爺爺娘娘"。家人們一起在老人們的墳頭上燒紙、燃放鞭炮。那個時候,對大人們的這一舉動感到新奇與稀罕,沒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隻是跟着跑。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對農村的這一祭祖方式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就像農家過年在正堂懸挂着的家譜寫的那副對聯一樣:"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随着學曆的增長,我對這幅出現在遠古時代的對聯,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道破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之邦所崇尚的對内盡孝對外盡忠詩書瓢香的文明家風與門風。
所謂忠,舊時指臣對君主的盡忠,現指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所謂孝,順從長輩,尊重長者,奉養父母為孝。兩者範疇不同,但出發點是一緻的,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升華、延伸與拓展。一個對父母都不孝的人,其對朋友,其為官為事都不會好到哪裡去,對親生父母都視之為草芥,何種絕情寡義的事不能做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道理,先哲一語道破。可見,無論大家小家,忠孝的美德都應該永遠的傳承下去。
說到春節的祭祖,是中華民族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獨一無二的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們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目的也是一樣的。在我國的遠古時代,家庭祭祀活動是最主要的祭祖方式和内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着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所以,在我國特别是北方的春節時節必須祭祖,通過這種祭祖方式來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祭祖的方式也會不同。在我們魯西北,春節祭祖大都是在年夜飯之前祭拜,也就是說,家裡的男人們在年三十的傍晚,點着香,帶着鞭炮和紙錢,到祖先墓地的方向,先把"爺爺娘娘"請到家,擺上貢品,燒紙叩頭後,再去吃年夜飯;等到初二早上再到墓地祭拜。具體是,天剛亮再把"爺爺娘娘"送到墓地,在墳地燒香、上供、燒紙、叩拜。然後,回家吃早餐,這個年也就過去了。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追根溯源,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春節祭祖方式,大體分為兩類,遠古時代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祭祀最早起源于商朝,當時的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即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被傳承至今。
總之,從遠古傳下來的春節祭祖,在人們的心理上大體有三種思維定式:一是祈求亡靈。由于人們對亡靈的懼怕,惟恐若沒有好好祭祀祖先,他們就會作祟并懲罰子孫;二是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蔭庇子孫,并為子孫解決難處;三是忠孝傳承。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飲水思源,為孝敬而祭祖。
閱讀說明:如果您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平台。如果你有什麼觀點和想法,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評論和留言。讓我們一起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加油吧。作者非常感謝您的關注、閱讀和評論。
作者簡介:梁家卿,筆名魯源,作家、畫家, 山東平原人,首屆魯迅文學院公安作家班學員,文聯第九次、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列席代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