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言文判斷句的标志及例句

文言文判斷句的标志及例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7 16:14:01

【此文曾發表在北京《語文世界·2006高考攻略》(2006年1——2期),現補充了2020年人教版初中1——3年級文言文中出現的判斷句】

現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主要用判斷動詞“是”表示判斷。文言判斷句的特點是主語和謂語直接相續,一般不用判斷詞“是”(文言裡的“是”多作代詞),而是借助語氣詞,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主作謂語表示判斷的。文言判斷句主要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一)用“者”或“也”表示判斷。

1.用“……者,……也”的。“者”語氣助詞,用在主語(名詞)之後表提頓(在一般判斷句中起停頓作用,在因果判斷句中起停頓和提示原因作用);“也”語氣助詞,用在謂語後(句末)表示判斷。翻譯時,“者”和“也”可不譯,隻在主謂語之間加上“是”即可。例如:

(1)《齊諧》者,志怪者也。(《逍遙遊·北冥有魚》)——《齊諧》,是記載怪異事情的書。

(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喜歡的。

(3)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或:陳勝,陽城人)

(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5)廉頗者,趙之良将也。(《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是趙國的優秀将領。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所以,表示憑借,可譯為“用來……的”“靠它來”。“所以”和“傳道受業解惑”組成名詞短語作判斷謂語。受,通“授”。惑,形作名)

2.單用“者”或“也”的。“者”和“也”同樣不譯,也隻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就是”。例如:

(1)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2)忠義者,聖人家法。(《梅花嶺記》)——忠義是聖賢之家世代相傳的立身準則。

(3)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黃宗羲《柳敬亭傳》)——柳敬亭是揚州府泰州人,原來姓曹。

(4)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

(5)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鄰國的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秦國力量的削弱。

(6)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命名的由來)的原因。(“此……也”,典型的判斷句格式。“此”作主語,“世所以不傳”作判斷謂語。“所以”表示原因,和“不傳”組成名詞短語。可譯為:沒有流傳的原因)

(7)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蔺相如列傳》)――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名詞短語作判斷句謂語)

(8)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奪取項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9)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谏》)――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例(8)(9)中的“者”是代詞,相當于“……的人”,而不是語氣助詞.

3.句尾用“者也”的。“者也”連用,同樣不譯,也隻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就是”。例如:

(1)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2)沛公之參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鴻門案》)——(他)是沛公的參乘樊哙。

(3)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赤壁之戰》)――這就是所說的“強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盡頭,力量不能穿透魯地的薄絹”。

(二)用副詞“即”、“則”、“乃、“皆”“亦"等表示肯定判斷,有的還要用語氣助詞“也”來加強判斷。判斷句中的“則”“乃”“即”“皆”等副詞,用在名詞謂語之前,皆有動詞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隻是”“也是"等。例如:

(1)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将軍王凝之妻也。(《世說新語·詠雪》)—(謝道韫)就是太傅長兄謝無奕的女兒,左将軍王凝之的妻子。

(2)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景象啊。

(3)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我侯嬴隻是東門的守門人。

(4)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漢書·谷永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後一分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5)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館記》)——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态(的)……

(6)死生亦大矣(《蘭亭集序》)——死和生也是件大事

(7)梁父即楚将項燕。(《史記·項羽本紀》)——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将軍項燕。

(三)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判斷句中的“為”用在名詞謂語前面,也兼有動詞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算是”。例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長着許多胡子的人是·蘇東坡。(而,表并列,而且;峨冠,名詞作動詞,戴着高帽)

(2)江漢之魚鼈(biē)鼋(yuán)鼍(tuó)為天下富。(《公輸》)——長江、漢水裡的魚鼈鼋鼍算是天下富有的。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如今人家正像是刀和砧闆,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要辭行呢?

(4)古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所以現在墓中安葬的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四)用副詞“非”表示否定的判斷,有時也和表判斷的“也”相呼應,組成“非······也”格式。”判斷句中的“非”常用在名詞謂語前面,也兼有動詞的作用,可譯為“不是”。這是“非”的最常見的用法。例如: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與井中也。(《呂氏春秋·穿井得一人》)——是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個人。(倒裝句,介詞·結構“于井中”後置)

(2)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阿房宮賦》)——滅掉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

(3)拾視之,非字而畫。(《促織》)——拾起紙片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畫

(4)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否定判斷句。主謂短語“兵不利”“戰不善”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否定判斷)

(5)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那些孩子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老師

(6)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蘇武傳》)——單于更加驕傲,不是漢所希望的

例(2)中的前一分句用“……也”式表肯定判斷;後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斷;例(3(4))用“非”加強否定判斷;例(1)(5)(6)用“非……也”式表示否定判斷)

(五)用判斷動詞“是”表示判斷,與現代漢語判斷句句式相同,可不譯。例如: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正午(您)沒到,就是(您)不守信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陋室銘》)――這是簡陋的屋舍,隻因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3)實是欲界之仙都。(《答謝中書書》)—實在是人間仙境。

(4)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我們)萍水相逢,都是客居異鄉的人。

(5)巨是凡人,偏在遠郡(jùn)……(《赤壁之戰》)——吳巨是個平庸的人,又居住在邊遠的州郡……(形容詞“偏”帶補語“在遠郡”,活用為一般動詞:偏僻地居住)

(六)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動詞,也不用語氣詞“者”“也”,直接把主語謂語放在一起表示判斷。翻譯時,隻須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就是”等。例如:

(1)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失掉自己的同盟國,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所以,動詞所字結構,指“所結交的國家”,即“同盟國”。知,通“智”)

(2)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谏》)――就是人們常說的在朝廷上戰勝了别的國家。(于朝廷,狀語後置)

(3)劉備天下枭雄。(《赤壁之戰》)——劉備天下的豪傑

(4)虎狼之國。(《屈原列傳》)——秦國虎狼似的國家。

(5)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鴻門宴》)——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之,音節助詞,無義)

文言判斷句基礎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若是則已矣 B、是進亦憂,退亦憂

C、是謂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邊“也”表判斷的句子有( )

A、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B、安求其能千裡也 C、吾其還也

D、此秋聲也 E、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F、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G、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H、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下邊“乃”表判斷的句子有( )

A、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E、何乃太區區 F、乃遂私見樊於期

G、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H、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下邊“為”表判斷的句子有( )

A、吾屬今為之虜矣 B、為大梁夷門監者 C、乃為裝遣荊轲

D、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E、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F、秦王為趙王擊缶

G、此為何若人 H、以後典籍皆為版本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非我也,歲也。(《寡人之于國也》)

3、雖有槁(ɡǎo)暴(pù),不複挺者,車柔(róu)使之然也。(《勸學》)

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

5、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遊褒禅山記》)

6、今臣亡國賤俘。(《陳情表》)

7、暗殺五人……,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8、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指南錄後序》)

9、斯誠後死者之羞也。(《<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10、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淝水之戰》)

1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論民本》)

文言判斷句真題訓練

(一)選擇題。

1、選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釋( )(1988年高考)

A、這個人一定有利用我來欺騙陛下的意圖。

B、這個人一定有認為我欺騙陛下的想法。

C、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來欺騙陛下。

D、這一定是有人認為我欺騙陛下。

2、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劃線的部分的判斷,正确的一項是( )(2000年全國高考)

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②于是名譽著聞,曆位宰牧。

③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④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二)把下列句子中劃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谒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元·辛文房《白居易傳》)(2008年浙江卷)(2分)

2、建中四年,項城為叛軍困。縣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曰:“君,縣令也。寇至當守;力不足,死焉,職也。君如逃,則人誰肯固矣!“(唐·李翺《楊烈婦傳》)(2008年上海卷)(3分)

3、廷玉、體微共白泚:“公入朝為功臣首,後務至重,須誠信者乃可付。滔雖大弟,多變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禍也。”(《新唐書·蔡廷玉傳》)(2008年四川延考區試卷)(5分)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王)烈(人名)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後漢書·獨行列傳》)(2001年上海春季卷)

2、此金者,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漢書·疏廣傳》)(2004年全國卷IV)

3、從令縱敵,非良将也。(《三國志·曹彰傳》)(2004年天津卷)

4、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北史·裴俠傳》)(2005年全國卷I)

5、此豈非天佑其勤儉也?(《北史·裴俠傳》)(2005年全國卷I)

6、聞太子所欲用周(莊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莊子·說劍》)(2005年天津卷)

7、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人名)揚之也。(《史記·季布栾布列傳》)(2006年全國卷Ⅱ)

8、聖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為開其資财之道也。(《齊民要術·序》(2006年安徽卷)

9、纖(xiān)微過失,又惜行捶(chuí)楚,所以處于清名,蓋護其短也。(《顔氏家訓·涉務》)(2006年湖北卷)

10、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顔氏家訓·涉務》(2006年湖北卷)

11、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桀,夏桀,暴君)也。(《孟子·告子下》)(2006年福建卷)

12、湯、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記·儒林列傳》)(2006年山東卷)

13、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後漢書·宋均傳》)(2007年全國卷І)

14、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2007年天津卷)

15、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2007年天津卷)

16、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清·崔述《冉氏烹狗記》)(2007年遼甯卷)

17、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明·許獬《古硯說》)(2007年安徽卷)

18、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墨子·兼愛中》)(2008年天津卷)

文言判斷句的特點和翻譯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一)

1、D(A、B、C三項中的“是”為代詞,可譯為“這、這樣”;D項,判斷動詞“是”)

2、A、D、F、H(B、表反問語氣;C、表商量語氣;E、表肯定語氣G、表句中停頓)

3、B、D、H(A、才,副詞;C、您的,第二人稱代詞;E、這樣,指示代詞;

F、于是,就,連詞;G、竟、竟然、卻,副詞)

4、B、E、G、H(A、D介詞,被;C、整理、準備,動詞F、介詞,給、替)

(二)

1、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也”表判斷)

2、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因為年成不好。(第一分句用“非”表否定判斷,第二分句用“……也”式表肯定判斷)

3、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由于用火烤使它彎曲成這樣。(用“……者,……也”式表判斷。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4、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合道義的。(用“……也”式表判斷)

5、這就是做學問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謹慎選取的原因啊。(“此……也”,典型的判斷句格式)

6、現在我是亡國的俘虜。(省略判斷動詞“是”)

7、追查(此事)殺了這五個人……,就是現在一起埋在墓中的這五個人。(用“即……也”式表判斷)

8、可是處境是那樣的危險艱難,而且層出不窮,(實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用副詞“非”表否定判斷。見,通“現”。堪:忍受得住)

9、這實在是活着的人的羞恥啊!(“也”表判斷)

10、這是持久的計策,而不是想速戰速決的計策。(前分句用副詞“乃”表判斷,後分句用“非……也”式表判斷)

11、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心。(用“……也”式表判斷)

真題訓練

(一)1、C(直接把主語“此”和謂語“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放在一起表示判斷)

2、A(從句式角度看,句①句②是無标志判斷句,句③是用“……也”表示的判斷句;如從結構上講,句①句②句③都是主謂結構,句④為偏正結構,所以答案為A)

(二)1、(顧)況是吳地人,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許認可的詩文(或“人”)。(直接把主語“況”和謂語“吳人”放在一起表示判斷。名詞性的所字結構“所推可”作“少”的賓語,形容詞“少”活用為動詞。關鍵詞:恃:憑借,依仗;推:推許;可:認為)

2、(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上(這裡)(1分),也是(1分)你的職分(1分)。(或“力量不足,就會犧牲生命,這正是你的職責”)(用“……也”式表判斷)

3、朱滔雖然是大弟,但心性多變而無情,如果把兵權交給他,這是轉嫁給他災禍啊。(直接把主語“滔”和謂語“雖大弟”放在一起表示判斷。“是……也”典型的判斷句格式)

(三)1、王烈派(人)尋找,就是那個原先偷牛的人。(用副詞“乃”表判斷。“使”後省略兼語“人”)

2、這些金錢,是聖明的君主賜我用來養老的。(用“……者,……也”式表判斷)

3、服從命令而放跑敵人,不是好的将領。(用“非”表否定判斷)

4、裴俠說:“為了飲食而役使(驅使)人,我不願做的事。”于是把他們全都遣散了。(用“……也”式表判斷)

5、這難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謹慎嗎?(用“非”表否定判斷。用“豈……也”表反問)

6、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對鬥劍的喜愛。(用“……也”式表判斷)

7、季布的名聲更加顯著的原因,是曹丘傳播了他呀。(用“……也”式表判斷。因果判斷句。“所以”表原因,主謂短語“曹丘之揚也”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

8、聖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凍不挨餓的原因,不是君王能親自耕種使他們有飯吃,親自織布使他們有衣穿,而是能為(他們)開辟增加财富的途徑。(全句是個因果判斷句,其中又用“非”表示否定判斷,用“也”加強判斷。介詞“為”後省略“之”,譯時應補出。“凍”“饑”是形容詞活用動詞,“食”“衣”是名詞的使動用法)

9、有了小的過失,又不忍督責鞭笞,他們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聲,是因為(朝廷)掩飾他們的過錯。(因果判斷句。所以,表示原因。蓋,副詞,有兩種講法:①表推測性判斷,有“大概是”“大概因為”的意思。②表肯定判斷,原來是)

10、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用“為”表判斷)

11、君主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或譯為:不立志施行仁政),(侍奉國君的人)卻謀求使國君富有,這是讓像夏桀一樣的暴君富有啊。(是,代詞,這,作主語;“也”表示判斷。兩個“富”均為使動用法。“鄉道”中的“鄉”通“向”,向往;道,道德,王道。“而”之前省略“侍君之人”,譯時應補出)

12、湯、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殺君。(用“非“表否定判斷;用“乃”表肯定判斷。弑,讀shì,古代稱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為“弑”)

13、如今成為百姓的禍害,罪過在于殘忍的役吏,而不辭勞苦地張網捕捉,不是體恤百姓的根本辦法。(用“非”表示否定判斷,用“也”加強否定判斷)

14、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此……也”典型的判斷句格式。直接把主語“此”和謂語“愚者……大過”放在一起表示判斷;句末用“也”加強判斷)

15、所以說“夔一個人足夠了”,不是“夔一隻腳(一條腿)”。(用“非“表否定判斷;用“也”加強否定判斷)

16、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用“……者,……也”式表判斷)

17、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隻不過和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或“隻是和庸俗之人同好罷了”)(“是……也”典型的判斷句格式)

18、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餓得面有黑黃色。這是什麼緣故呢?(“是……也”典型的判斷句格式)

文言文判斷句的标志及例句(文言判斷句的特點和翻譯)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