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羅小平 吳薇 楊淵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孩子長高的黃金期。不少家長都頗為認同“一高遮百醜,一矮毀所有”,并為此多方尋覓能讓孩子長高的辦法。殊不知,家長對身高過分關注和期望值過高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而不良商業文化利用人們“恐矮心理”推銷相關産品,增加了家長與孩子的“身高焦慮”。理性認識身高、糾正兒童生長發育認知誤區、緩解“恐矮心理”和“身高焦慮”,需要家長、社會和專家的共同努力。
孩子長高,常見兩大誤區
面對孩子的身高問題,家長可能有以下兩個認知誤區。
誤區一 “自己有遺憾,孩子得抓緊”
很多家長将對自己的各種不滿意寄希望于孩子,“成績再好一點”“工作再好一點”“性格更優秀一點”“身高再高一點”,而身高與家長其他的“夢想目标”相比似乎更有可能實現,因此形成家長“自己有遺憾,孩子得抓緊”的心态。
誤區二 靠“增高神藥”,幫孩子長高
“身高不夠,增高藥來幫助”,在各大電商平台可以看到各種輔助增高的藥物或器械銷量火爆。很多家長期望“能多長1厘米算1厘米”,更相信“身高三分靠後天,定制身高不是夢”,為了讓孩子身高更理想而求助于各類“增高神藥”或設備。
此外,随着生長激素在臨床針對有适應證患兒的應用,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等,使得沒有醫學背景的家長認為打生長激素就是可以實現孩子身高突破的“增高針”。
其實,決定兒童生長的因素包括家族遺傳、營養狀态、各種内分泌激素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因素和疾病影響,在此基礎上還會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但有些家長存在上述認知誤區,加之被不良商家誘導消費,使得各種“增高神藥”“長高良方”和保健品銷量火爆。殊不知,家長讓孩子吃能長高的藥品,不僅對孩子的身高改善并無顯著作用,還可能出現藥品超範圍使用,贻誤正确幹預時機,甚至帶來嚴重的健康隐患。
消除誤區,讓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合理認識身高,加強監測,正确評判孩子成長情況十分重要。當孩子出現“身材矮小”時,家長應明确病因,正規管理和治療。
準确判斷,明确病因
當孩子出現“身材矮小”時,應明确原因、正規管理和治療。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動态性、持續性、階段性、規律性的特征,健康管理尤為重要。家長、托幼機構和學校應密切觀察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定期測量和健康體檢。當孩子生長速率偏離正常曲線或身高低于及格線時,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生理原因有營養缺乏或不均衡、生活方式問題等;病理原因則包括多種遺傳代謝内分泌疾病以及慢性疾病。明确原因才能正确幹預治療。
許多診斷為“矮小身材”的孩子,常常是生理性原因,可以通過均衡營養、改變生活方式以及合理安排運動等進行幹預和糾正;而對于病理原因則需要進一步明确診斷,祛除病因,進行針對性幹預。兒科專家可以為家長提供正确的兒童生長知識,指導和協助孩子健康成長,家長不能盲目使用所謂增高藥物或器具。
精準診斷,合理治療
生長激素是目前改善身高最常用的有效幹預藥物。生長激素的應用必須在專科醫生嚴格規範的指導下應用于符合适應證的患者,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未能實現身高追趕的早産兒、特發性矮小、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生長落後、普拉德威利綜合征等十餘種内分泌和遺傳代謝疾病。
對于确實需要進行生長激素幹預的孩子,家長也不要“談激素色變”。生長激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國内外幾十年的臨床應用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國内外相關大樣本數據庫的治療資料顯示,在符合适應證的情況下,生長激素正規治療不會增加無腫瘤患者新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也不會直接導緻脊柱側彎、肥胖或糖尿病發生。
規範使用,杜絕濫用
生長激素并非家長認為的“增高神藥”。生長激素的使用需要專業醫生嚴格遵循指南規範,掌握适應證和禁忌證,并加強監測随訪管理,務必防範其濫用。對于單純為了追求所謂“理想”和“完美”身高的訴求,目前沒有任何臨床依據來評價這種幹預的實際效果,專科醫生不推薦、不主張、不支持進行該類情況下的生長激素應用。
加強監管,正确引導
随着多媒體和網絡普及,非醫學人士可以快捷地通過網絡發送信息和獲取信息,導緻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在此情況下更應該引導大家形成對兒童身高的正确認識。
第一,社會要樹立正确的輿論導向,反對身高歧視。
第二,加強醫療機構診療流程的規範建設和生長激素的使用監管,嚴格掌握用藥的适應證,加強專科建設和專科人才培養,避免醫方原因導緻的誤區和濫用。
第三,家長要正确認識兒童身高問題,要充分認識到個人能力和才華才是赢得他人尊重的關鍵要素,避免“身高内卷”。
本文來自【健康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