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有這麼一些宗室皇親,他們享有盛譽,為後世愛新覺羅子孫所敬仰,他們或在大清王朝創立之初栉風沐雨,立下汗馬功勞,或是為國鞠躬盡瘁,挽大廈之将傾,功績亦是載滿史冊。正因為他們功勳卓著,他們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非降爵承襲),後代子孫承蒙其功德可以在大清王朝世代為王,他們就是大清王朝的“鐵帽子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鐵帽子王”,聊聊也許你并不知曉的是是非非。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之爵位一共有12個,我們僅以首位“鐵帽子王”為例介紹,他們分别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衮,和碩豫親王多铎,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莊親王(承澤親王)碩塞,還有兩位多羅郡王,分别為多羅克勤郡王嶽托和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位清初的王爺,以功績之冠而獲封爵位世襲罔替之殊榮。另外四位中,一位是清朝中期獲封,他就是雍正皇帝的鐵哥們,和碩怡親王胤祥。其餘三位都是在晚清,分别為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與和碩慶親王奕劻。
和碩慶親王,即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_圖
咱們先聊聊清初這八位王爺。這八位有一個統稱“八大鐵帽子王”,他們老幾位的世襲罔替那是“打”出來的。但是,有這麼一個問題,從太祖努爾哈赤創業之初,到世祖順治皇帝後期基本實現平定中原,這期間立下赫赫戰功的宗室皇親有很多,為什麼偏偏是這八個人能夠得到這“鐵帽子”?帶着問題就好分析了。
咱們先給這八位王爺的出身歸歸類。首先要說的是這八位王爺可是三輩人,第一輩分别是代善、多爾衮、多铎和濟爾哈朗,前三位是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而且都是嫡子出身,濟爾哈朗則是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是努爾哈赤幼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第二輩分别是豪格、碩塞和嶽托,前兩位是太宗皇太極的兒子,嶽托則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第三輩隻有勒克德渾,乃代善第三子和碩穎親王(追封)薩哈廉之第三子。
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_圖
從上面的出身歸類我們發現,這八個人之中,代善這一支人占據三席,為什麼代善這一支人會占據強勢呢?
其實,這跟代善子孫強勢與否無關,首先要說代善的“鐵帽子王”絕對是實至名歸,代善少年之時就随父征戰,因英勇善戰,努爾哈赤欽賜“古英巴圖魯”之美号。後金汗國建立之後,代善成為執掌朝政的“四大貝勒”之首,要不是陰差陽錯,皇太極的汗位就可能是代善的,所以“鐵帽子王”之首非代善莫屬。
至于嶽托乃努爾哈赤孫輩,戰功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并非如同其父一般突出,至少他的堂兄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之戰功和個人能力并非就在嶽托之下,不過以嶽托的資曆,還是配得上這個克勤郡王的“鐵帽子”。
至于勒克德渾那就是小字輩了,戰功有但是根本排不上号,他能得到這個“鐵帽子”完全是沾了他父親的光,别忘了皇太極能夠繼承汗位那可是嶽托和薩哈廉到其父代善那裡逼宮,父子三人共同舉薦,皇太極才能夠順利登基,就憑着這份功勞就值得後世所有皇帝們“感恩”,所以與其說這個“鐵帽子王”是給勒克德渾,倒不如說是給其父薩哈廉。換句話說,這勒克德渾是“鐵帽子王”裡的“關系戶”。
嶽托 生前的住址_圖
那麼“八大鐵帽子王”裡是不是隻有勒克德渾這一位“關系戶”呢?
答案是否定的。還有一位,那就是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其實碩塞大部分戰鬥曆程都是跟随他的叔輩和兄長們完成的,自己獨立立下留名史冊的戰功不多,之所以分給他一個“鐵帽子”名額主要是考慮太宗皇太極這一支在“鐵帽子王”中僅有豪格一人,顯然太宗皇帝的面子上不好看,所以“矬子哩拔大個”碩塞就上去了。碩塞因病英年早逝,等到他的兒子博果铎承襲爵位的時候由承澤親王變為莊親王,後世都以莊親王爵世襲。可是這博果铎沒有子嗣,等到博果铎病逝之後,康熙皇帝把自己的第十六子胤祿過繼到為博果铎子,承襲了這莊親王爵位,實際上這時候莊親王的“鐵帽子”已經和碩塞沒多大關系了。
還有四位沒有介紹的“鐵帽子”親王,這四人個個都是戰功赫赫,都是配享太廟級别,“鐵帽子”絕對是實至名歸,本文暫不做過多贅述。
(和碩怡親王)胤祥的印章 滿漢文_圖
除了開國之初這“八大鐵帽子王”,後來又增加了四頂“鐵帽子”。我個人認為,這四個人值得一表的隻有和碩怡親王胤祥和和碩恭親王奕訢。
胤祥——聖祖康熙皇帝第十三子,雍正皇帝最為倚重之人。大清王朝在經曆了康熙末年的腐化以及九子奪嫡的血雨腥風之後,不說是風雨飄搖,也是滿目瘡痍。登上曆史舞台的雍正皇帝,一上台就着手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朝野上下多是“八爺黨”或是腐敗分子的大背景下,雍正皇帝可用的信賴之人真是寥寥無幾,胤祥就是這寥寥幾人之一。
因為胤祥和雍正的關系要好,同時胤祥為宗室皇親出身,影響力較大等原因,胤祥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雍正實施革除弊政改革之先鋒。胤祥面對雍正委派的各種繁重而棘手的工作,從來都是任勞任怨,夙夜匪懈,每次都是超出皇帝預期完成,而對于雍正皇帝給予自己的各種封賞,胤祥每次都是堅決推辭。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這讓健康狀況本就一般的胤祥無法支撐,雍正八年薨逝,年僅45歲。我認為胤祥為大清王朝之貢獻,配得上這頂“鐵帽子”。
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即和碩恭親王_圖
奕訢——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可以說是道光皇帝膝下皇子中最有能力之人。其兄鹹豐皇帝上位伊始,也是躊躇滿志,為了挽救大清江山,鹹豐皇帝打破乾隆皇帝立下“親王不得入軍機”的規定,任命奕訢為首席軍機大臣,協同自己處理國家大事。奕訢也算不辱使命,最終總算是輔佐鹹豐皇帝打敗了太平天國,大清王朝得以延續。鹹豐之後,奕訢因配合兩宮太後策動“辛酉政變”,又得以活躍于政治舞台。
為了解決大清王朝内憂外患的破敗不堪之局面,奕訢積極推動洋務運動,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目的,試圖重振大清王朝,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洋務運動對我國後來發展之積極影響,是絕不容忽視。說實話,在風雨飄搖的晚清,還能有這麼一位實心實意憂國憂民的宗室親王已經很不易了,雖說恭親王的“鐵帽子”是因辛酉政變所得,但是奕訢的所作為還是頂得起這個“鐵帽子”。
和碩醇親王,即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_圖
至于和碩醇親王奕譞,他的“鐵帽子”絕對是關系戶了,因為他是德宗光緒皇帝的父親,又是慈禧太後的小叔子 妹夫,所以能頂上個“鐵帽子”。和碩慶親王奕劻能“混”上“鐵帽子”,隻能說明大清王朝已經到了無人可用之地步了,奕劻最大的本事就是溜須拍馬和貪贓枉法,這樣的宵小之徒來總領國家中樞,這大清朝能不完蛋嗎?
寫着寫着有突然發現,這“鐵帽子王”的發展曆程就是大清王朝的興衰史,“鐵帽子”随着大清王朝的落幕,也變成了“泥帽子”,終被曆史的淘沙大浪沖刷而盡。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