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記錄曆史事件時,會用到紀傳體、編年體和國别體,這三者有哪些區别呢?
- 紀傳體是通過人物活動來反映曆史,是由司馬遷創建的一種史書體裁,以《史記》為起始;
- 編年體是以年代為線索來記述曆史,以孔子修訂的《春秋》為起始;
- 國别體是以國家為單位記述曆史,以《國語》為起始,相傳為春秋時期的史官左丘明撰寫。
- 紀傳體是通過某一人,在一定曆史時期内的活動,來反映當時的曆史事件。也就是說,紀傳體的重點是曆史人物;
- 編年體的重點是時間,嚴格按照年、月、日來記述曆史事件。具體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些什麼樣的事,有點類似于大事記;
- 國别體的重點是各個諸侯國,主要記錄在某一個諸侯國中,相關人物的言行活動。
- 紀傳體記述的範圍更廣一些,有利于突出某些曆史關鍵人物。但與此同時,往往會造成對某些曆史人物的誇大;
-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可以清晰地體現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還有彼此之間的關系。但卻不能全貌展現某一曆史事件,從而使某些關鍵的曆史人物,淹沒于浩瀚的曆史長河;
- 國别體注重真實曆史的記錄,相對比較客觀,但各家學說都有,思想主題會顯得紛雜。而且因為以各個諸侯國為單位記述,有關國與國之間的曆史事件,難免會重複記錄。
當然,對于紀傳體、編年體和國别體,這三種記述曆史的史書體裁,我們後人也不應該吹毛求疵。這世間的事物,總是有利,則必然有弊。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認為,舉一利,不如除一弊的原因。
大家說是不是這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