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5:08:10
“感甄”之事的真僞

黃初三年(222年),曹植從京師洛陽回封地時,途徑洛水,因“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寫下《洛神賦》。賦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将人性美與神性美集于一身的洛神形象,千載傳誦。但不想卻在後世引來一樁公案:

賦中的洛神究竟是不是其嫂甄後?

曹植與甄後是否有私情?

這樁公案的起源,最直接、最完整的資料來自《文選》卷十九《洛神賦》題下的李善注。李善在注中說,漢末曹植求婚于甄逸女,事情不遂,後甄氏被曹丕所得,冊為皇後。甄後被曹丕賜死後,曹丕向曹植出示甄後的玉縷金帶枕,曹植見之感泣。曹植回封地途中,經過洛水時,甄後忽然來見。甄後情歸曹植,自薦枕席,歡情交集。曹植遂作《感甄賦》,後曹丕見之,改為《洛神賦》。其原文如下:

《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寝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镂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後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赉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将息洛水上。思甄後,忽見女來,自雲:“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将,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發,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複見所在。遣人獻珠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曹植洛神賦中的)1

洛神賦

後人也将這段注文稱為《感甄記》。這段注文的真實性,自清代以來的學者,如何焯、朱乾、潘德輿、沈達材,幾乎都予以否認。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最有力的有三點:

  • 一,由于曹植、曹丕争立太子之事,兄弟之間的關系一直很緊張,曹植敢打嫂嫂的主意,并且公然将隐情寫入賦中,豈非授曹丕以柄,不要命之舉?
  • 二,根據《三國志》,甄後先被袁紹納給次子袁熙為妻,後曹操破袁紹,甄後才被曹丕納入後宮。而且甄後比曹植大10歲,甄後被曹丕納入後宮時,曹植才13歲,所謂“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豈不荒唐可笑?
  • 三,注文中說甄後死後,曹丕向曹植出示甄後所用之枕,并将其賜與曹植,又“令太子留宴飲”。但是這種示枕送枕的做法,“裡老之所不為”,何況曹丕當時正猜忌兄弟?“留宴從容,正不可得,感甄名賦,,其為不恭!夫豈特酗酒悖慢刼脅使者之可比耶?”(見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五)

從以上可以看出,不論從史實還是從情理方面來說,曹植戀上甄後之事,純屬荒誕無稽之談。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曹植洛神賦中的)2

甄後影視形象

“感甄”故事的形成過程

那麼問題又來了,李善為何要給《洛神賦》作這樣的注?而且如清代何琇在《樵香小記》中所說:“李善注《文選》,字字必著其出典,惟《洛神賦》注感甄事,題為《傳》曰,究不知為何《傳》也。”

針對這一問題,學者通過對《文選》版本的研究,發現這段注文僅見于宋代的尤袤刻本,其他諸如六家本、六臣本均無此注。結合今傳本《文選》中很多所謂的李善注,都是後人所摻入的情況來看,這就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段注文并非是李善所注,而是尤袤所摻入。

但另外還有一個疑問,就是《洛神賦》“怨盛年之莫當”句下有李善注:“盛年,謂少壯之時不能得當君王之意。此言微感甄後之情。”這段注文在宋代所有李善注本《文選》中都有。雖無确鑿證據,但很多學者都認為,“此言微感甄後之情”這句也應當是後人摻入,或者是“宋人的批語被刻工誤刻入書”。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曹植洛神賦中的)3

曹植塑像

尤袤雖将《感甄記》摻入李善注,但他絕非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稍早于他的姚寬在《西溪叢語》中也引用過這段文字,且明确說明“李善注《感甄賦》雲”,可見早在二人之前,就有人将《感甄記》摻入李善注。而關于曹植與甄後的故事,還可追溯到唐代。晚唐裴铏《傳奇》中有一則關于“太和處士蕭曠”的故事:

太和處士蕭曠,自洛東遊。至孝義館,夜息于雙美亭。時月朗風清,曠善琴,遂取琴彈之。夜半,調甚苦。俄聞洛水之上,有長歎者。漸相逼,乃一美人。曠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陳思王有賦,子不憶與?”曠曰:“然。”曠又問曰:“或聞洛神即甄皇後謝世,陳思王遇其魄于洛濱,遂為《感甄賦》。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托意于宓妃,有之乎?”女曰:“妾即甄後也。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後精魄遇王洛水之上,叙其冤抑,因感而賦之,覺事不典,易其題,乃不缪矣。”

這與《感甄記》大同小異。除此而外,在晚唐的一些詩中,也有關于曹、甄情事的描寫。李商隐就在多首詩中寫過,比如《無題》:“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可歎》:“冰簟且眠金镂枕,瓊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鬥才。”另如陸龜蒙《自遣詩》:“多情多感自難忘,隻有風流共古長。座上不遺金帶枕,陳王詞賦為誰傷。”

而最早将此事寫入詩中的是元稹,其《代曲江老人百韻》有雲:“班女恩移趙,思王賦感甄。”思王即曹植,他生前封陳王,死後谥号為“思”。元稹是中唐人,可見當時已經有此事流傳。而再往前的盛唐至南北朝,便不見曹、甄之事的絲毫記載。

由此,似乎便可以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即曹、甄的愛情故事在中唐開始流傳,經過晚唐文人對細節的豐富,再由後人藻飾,最終形成《感甄記》,并摻入李善注中。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曹植洛神賦中的)4

甄後影視形象

“感甄”故事的情節來源

細察《感甄記》,不難發現,這是将曹、甄二人的史實進行穿鑿附會,并對《洛神賦》進行引用、改寫、擴寫的産物,比如:

  • 《記》“黃初中入朝”,與《賦》“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
  • 《記》“晝思夜想,廢寝與食”,與《賦》“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
  • 《記》“植還,度轘轅”,與《賦》“背伊阙,越轘轅”。
  • 《記》“我本托心君王”,與《賦》“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
  • 《記》“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發”,與《三國志》裴松之注“及殡,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此外,《感甄記》還套用了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比如:

  • 《記》“遂用薦枕席”,與《高唐賦》“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
  • 《紀》“歡情交集”,與《神女賦》“歡情未接,将辭而去”。

至于套用的原因,恐怕跟《洛神賦》與《神女賦》的關系有很大幹連。曹植在《洛神賦序》在交代寫作緣由時說:“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兩賦都寫遇神女,且《洛神賦》的情節構思和人物描寫,皆與《神女賦》極其相似,很容易令人産生類比聯想。

洛神賦曹植為什麼死的(曹植洛神賦中的)5

甄後影視形象

結語

曹植,才高八鬥,卻政治失意,抑郁而終。他筆下的洛神,其“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缥缈形象,以及“淩波微步,羅襪生塵”的動人芳姿,令人遐想。甄後,姿貌絕倫,年未四十而死于非命。才子、佳人的悲慘遭遇,最易引來文人的同情,于是中唐以後的文人附會穿鑿,将《洛神賦》中的洛神與作者的嫂夫人甄氏合二而一,一段才子佳人的凄美愛情就此産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