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8 20:20:00
(一)

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問這個問題:「騙人」的「騙」字為何從「馬」?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2

我看到各種五花八門解釋,不外乎從「馬」和「扁」兩個偏旁聯想臆測,比如:

所謂的“騙”字,就是你被馬扁了一下,馬跑的多快呀!

【騙】,從字面上講,馬跑偏了,馬沒在正道上,走了偏道,也就是說财物沒在正常的道上,财物偏離了方向,會意出:财物被騙走了,被騙了。

其實,正如清代訓诂學家王念孫先生所雲:「訓诂之旨,本于聲音」。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語言中概念大部分沒辦法用「象形、會意」的辦法造字,就隻向聲音妥協,采用「假借」辦法來記錄語言:也即借用一個同音字。

假借字如「其、然、之、乎、者、也、我.......」,千萬不要從從「象形、會意」途徑取揣測臆斷。

漢字「假借」之後,如果職務過多,影響記錄語言的準确性,就會添加「形部」,就形成了「形聲字」,遂産生分化。比如:「其、箕」、「然、燃」都是假借産生的分化。

「騙」字跟衆多從「馬」的漢字一樣,造字本義跟「馬」有關,「扁」是聲符,本義是「躍上馬」。表示「诓騙」之「騙」就是「假借」。


(二)

「騙」和異體「騗」出現得很晚,就我看到的資料,「騙(騗)」字始見于唐代字書《一切經音義》,在南北朝-隋唐代文獻中,「騙」字都是表示「躍上馬」。

《一切經音義》有兩個版本:

  • 7世紀僧人釋玄應版本《一切經音義》收錄「騗」字,引南北朝文獻《纂文》釋為「躍上馬」: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3

  • 8世紀僧人釋慧琳版本《一切經音義》收錄「騙」字,引同時代的文獻《字略》也釋為「躍上馬」: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4

後來,「騙」的「躍上馬」引申出「騎、跨越」的意思: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5

大約在宋代以後,「騙」才被假借表示「诓騙」之「騙」: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6

以上書影皆引自《漢語大字典》:注1

《故訓匯纂》一書所引得文獻最早為南北朝的《玉篇》: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7

注2

所以,大緻可以說「騙」字始見于南北朝隋唐時代。

明代的《正字通》、清代《康熙字典》很明确指出「騙」借為「诓騙」字: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8

注3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9

注4

王力先生指出「騙」的本字為「谝」: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0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1

注5

近人沈富進所編的台語韻書《彙音寶鑒》也認為「騙」的本字為「谝」: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2

注6

這種說法應該可信,「谝」字出現比較早,在先秦經典有這個字,《說文》也有收錄,釋為「巧言」也:

《說文》:諞,便巧言也。從言,扁聲。《周書》曰:善諞言。《論語》曰:友諞佞。

那麼,曆時的看,「谝」和「騙」也可以算是一種「通假」,在文字學中,這種現象一般稱為「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就是本來有專門的造字,還要去借用同音字。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3

書影引自《文字學概要》,注7

為什麼有本字,還要去借其他的字,其實原因多樣複雜,我舉「本有其字的假借」最常見的兩個例子:

  • 「球」

「足球」的「球」,本字為「毬」,但還要去借用同音字「球」來表示,「球」是「斜玉旁」,本義是表示一種「玉器」。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4

注8

  • 「草」

「草木」的「草」,本字為「艸」,但是要借用同音字「草(zao3,精清旁紐,幽部疊韻)」來表示,「草」的本義其實是「草鬥」,也即「栎樹的果實」,「草」被借走不歸,就又造「皂」字來表示本義,而「艸」字反而漸漸廢失。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5

注9

可見「本有其字的假借」這種現象就是一種「将錯就錯,積非成是」,然後漸漸「約定俗成」。

因為古往今來的漢字使用者,不可能人人是水平很高的學者,有些「俗人」偶爾忘記「本字」,借用一個同音字來代替,久而久之,假借字成了通行字,本字反而漸漸不通行。

所以《正字通》、《康熙字典》上釋「騙」說「俗作诓騙字」,其實正字是「谝」,但已經形成用字習慣,「騙」反而比「谝」字更常用,也就将錯就錯。


(三)

好,經過以上考證,最後再給一個總結:

  • 漢字「騙」大約始見于南北朝——隋唐時代,「騙」是一個形聲字:從「馬」,「扁」聲。本義是「躍上馬」,「扁」不參與表意。

咬文嚼字有哪幾個例子(咬文嚼字騙)16

  • 宋代以後,有些「俗人」用「騙」字來代替「谝」字使用(二字讀音相同,同為「滂」紐,「線」韻),漸漸約定俗成,本字「谝」漸漸隐匿,假借字「騙」通行。而「騙」的本義也被假借義占據。
  • 「騙、谝」和「球、毬」、「艸、草」一樣,都是屬于所謂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其實,這種現象古往今來都在發生,好比簡化字「勝」,其實本義「肉腥味」,被借用稱為「勝」的簡化字。

文史研究講究一個「若斷必征」——下某個結論,不談要「字字有來曆」,起碼要有一定的文獻依據,或者在以某個「自明」的前提進行合理的推論。

張口就來什麼「騙」是「被馬扁了一下」、「馬跑偏了」,這種想當然的就認為,是文史領域的大忌。

-----------------------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1987),《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辭書出版社,頁4862
  2. 宗邦福等(2003),《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頁2547
  3. 「騙」——《異體字大字典》,form: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0NjQx
  4. 《康熙字典》(内府版),頁3349
  5. 王力(2000),《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頁1687、1286
  6. 同注3
  7. 裘錫圭. (2013). 《文字學概要(增訂版)》( 商務印書館),頁177
  8. 李學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頁16
  9. 同上注,頁6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