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5個信号說明你還是青年?“一段關系的質量,取決于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欲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中了5個信号說明你還是青年?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段關系的質量,取決于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欲望。”
首先,目前的你或許很迷茫,需要一個準确的指标去判斷對方是否願意,或者給你留了機會與你複合。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以下行為占有越多,說明對方越希望與你複合。
1 對你還會有動怒的情緒,情緒越重,發洩欲越強,其實越代表沒有完全放下你。
2 沒有與任何人說你們分手的事情。社交圈無人知曉。
3 會在朋友圈發一些傷感的話題,說說,或者關于感情的文字文章等。
4 共同的回憶性質的朋友圈還保留着,沒有删掉。
5 電話,微信,至少還有一項是你能聯系到他的。哪怕是删掉了,也可以發驗證信息。能搜到對方微信号。
6 一談感情的回應态度 ,并沒有那麼激烈,比如說“我們還是靜靜吧“ “我們還是保持點距離吧”
7 沒有物歸原主,還留着你送給他的一些禮物。
8 目前還是單身狀态
9 微博 ,抖音等一些社交軟件還在關注着你。沒有取關。
10 會向共同好友打探你近況
11 主動點贊評論你的社交動态
12 共同朋友邀約見面的時候,沒有找借口走開。
以上的點占的越多越代表對方其實與你複合的意願越大。
知道這些以後,我們要先知道自己與對方的依戀模式, 然後對症下藥。不要有病亂投醫。什麼性格與人格,一定有其特殊的解決方式。
在嬰兒時期,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三種依戀模式:
安全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很快樂,也有勇氣去探索周圍未知的空間。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旁邊不會有什麼危險。即便遇到危險,他們也能回到媽媽那裡尋求安撫。媽媽離開不在的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很痛苦,一直等待着媽媽回來。但隻要媽媽回來了并安撫了他們,他們會很快恢複正常,又開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着媽媽。
回避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媽媽在不在身邊他們都無所謂,他們也不會親近媽媽。他們探索未知空間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媽媽親近。
焦慮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正常。可一旦媽媽離開,他們就會非常痛苦。當媽媽再回到身邊時,他們就會對媽媽發脾氣。隻要媽媽表現出要離開的意圖,他們就會大吵大鬧,或者纏住媽媽不放。他們對玩耍失去了興趣,所有的焦點都在媽媽身上。
依戀模式若持續發酵,就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
一個安全型依戀關系人,别人和他的相處會很舒适,尤其是伴侶,因為他們很少會對一段關系表現出焦慮,也不會對伴侶太過依賴;
一個回避型依戀關系的人,很難與别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即使建立了,對方也會覺得他冷漠,不會關心别人,愛對他來說是一件負擔很重的事情。回避型, 想要尊重理解和空間 , 淡漠而獨立 。
1喜歡疏離感
2被動不主動
3腦海中有個完美伴侶
4 不願意承擔責任
一個焦慮型的依戀關系的人則最為糾結。這個人非常渴望别人的關注與關愛,一旦得不到,就會變得歇斯底裡;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關系,害怕這段關系失敗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沒有辦法和伴侶保持一種适合的距離,所以給伴侶的感覺是忽冷忽熱。焦慮型的依戀風格, 就是渴望親密和聯系關注 。
1對于伴侶和關系依賴性強
2對于伴侶完美化
3無法控制焦慮感
4把伴侶當做生活的全部和唯一
依戀關系如何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親密關系,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能确認的方面,但可以肯定,這種關系對一個人有着極大的影響。
這就像一個餓急了的人終于發現了食物,利令智昏的他會毫不猶豫的一個箭步沖上去,想馬上享用那頓食物,而完全喪失了去考慮這個食物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我吃了會有什麼後果,會有什麼代價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在早年的原生家庭裡就沒有得到過良好的有質量的愛,這些愛包括溫暖、溫情、關注、認可、欣賞、贊美等,那麼這個人内心深處就潛伏着大量的對這些東西的渴求。
在潛意識深處,他對自己能否得到這些愛沒有信心,甚至懷疑自己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那麼他就非常想在意識層面去證明自己可以有這些,甚至因為沒有得到過愛,沒有見到過,他不知道愛是怎樣的,愛分為哪幾種,程度上有哪些不同,所以當别人給他一個好感的時候,他就會誤認為那就是愛了,于是把自己壓抑的渴望和需求全部投射出去。
這種渴望和需求完全不再一個僅僅有好感的人的承受範圍之内,所以就很容易把對方想靠近你的心吓跑,至少是會阻擋對方靠近你的腳步。
又因為你分不清好感階段和愛的階段,所以在你投射出大量的渴望和需求時,對對方有了過高的嚴重的超出了對方當前能承受的期待,導緻對方壓力很大。
因為此時你們的感情沒到那個份,對方确實給不出你想要的感情,但是此時你不幹了,你理所當然的認為對方應該愛你,滿足你,不然就是不愛你,所以,你開始不滿甚至指責對方,結果一指責,對方就被你吓跑了。
嚴重缺愛的人活在尋找理想媽媽的劇本裡,因為早年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關懷、認可,關注和寵愛,所以在潛意識深處,他們一直在幻想有一天可以得到這個理想的父母,把他缺少的東西都給補償過來,而“愛情”這種東西往往會被選中作為這個缺失的補償品。
因為過于缺失,必會過于補償,所以他們一發現有任何蛛絲馬迹,就容易沖上去,索取對方的愛,就像一個缺奶的孩子嗷嗷待哺,急切的尋找一隻奶頭一樣。
在生活中,往往他們也容易陷入到這種缺愛的恐慌裡,表現為沒有人愛自己就處理不好自己的事情,沒有人愛自己就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問題,自己不能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甚至無法安心做任何一種事情,而被這種缺愛饑渴搞的團團轉。
一言之,因為缺愛而焦慮,太焦慮了必然會用力過猛。
01
攻擊:“他為什麼變了”
小葉與男友相戀五年,戀愛伊始兩人總形影不離、你侬我侬,這讓小葉感到很滿足。小時候父母總在外打工,爺爺奶奶隻能照顧她的起居,卻無人聽她訴說内心的煩惱。父母偶爾回家,也常常是為錢而吵架,因此小葉并未學會如何與人好好相處和交流。
進入大學,宿舍裡的同學似乎很快都能打成一片,而自己卻始終感覺格格不入,倍感孤獨。因此,男友的出現,填補了小葉獨來獨往的大學生活的空缺。“至今我還記得,男友提着熱騰騰的豆漿包子在宿舍樓下等我的那個冬天早晨。”小葉總是在發完一通對男友現在的抱怨後,會提到過往的美好回憶,最後話語總是落在相同的話上——“他現在怎麼就變了呢?”
在進入大四以後,因為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緣故,小葉與男友一下子忙碌起來。因為各自選擇不同,最終小葉考上了研究生,而男友前往一個濱海城市去“一展抱負”。距離成為了橫亘在兩人戀情面前的現實難題,盡管小葉決定碩士畢業後也去男友的工作城市繼續雙宿雙栖,但現在看來,這似乎并不能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
咨詢時的小葉常常時而抱怨至怒火沖天,時而又陷入迷茫。
“我們現在的生活差異很大。我在白天因為他工作不敢給他打電話,晚上常常沒說兩句電話,他又推說很累就挂斷了,其實我知道他是跑去玩網絡遊戲。好幾次隻要我不找他,他可以連續幾天都不給我電話。現在我每天都控制不住自己,要打兩三個電話給他,他嫌我煩,不接我電話,我的生日也會忘記。
以前念書時,他總在樓下等我一起上自習或吃飯,你說怎麼樣才能讓這一切回來呢?”
02
“他還愛不愛我?”
小葉的問題,也是很多少男少女在度過最甜蜜的“戀愛激情期”後都會面臨的心理落差。戀愛時,因為新鮮好奇、感受到情感上的融合與被重視,人總是不吝于通過積極主動的付出來獲取關系的穩固和對方的認同。
當内心的需求被一定程度上滿足後,即通常表現為“我知道對方總是在那裡”,則激情開始慢慢退去,人的惰性以及現實環境(如工作壓力或異地戀等)開始讓人不再花大量的精力于經營情感之上。于是,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就被提了出來——“他還愛不愛我?”
當下男女對愛情的理解,常常活在類似電影或小說的一幕幕場景中,将熾熱的情緒視為愛情的全部,卻未深入去理解生活的複雜。其實,愛情有很多成分,熾熱隻是它的一個成分——激情的表現,剩下的還有親密以及承諾兩個部分。一份真正能夠持續一生的愛情,需要兩個人有充分的互相了解,真正的欣賞和接納,能夠一起分享興趣,有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且都非常願意為了對方進行磨合改變,兩個人都渴望與對方共度一生。
激情和模糊的心動并不能支撐漫漫歲月的無情磨蝕,這也就是初戀為什麼常常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我為隻談過一次戀愛的小葉解釋道:“愛不是一種狀态,不是一種一旦建立就會恒久不變的事物。愛就像一株植物,它需要合适的環境,天天有人給予陽光雨露,細心呵護才能夠茁壯成長。愛情中任何一個人的任性、自我、拒絕溝通,都會像風霜雨雪和害蟲那樣侵蝕這株愛情的植物,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植株枯死。”
03
“我無能為力”
所以我常常會問來訪者,“對于日益變淡的感情,你做了什麼?”小葉在咨詢中一味指責男友不複當年之溫柔,不再“早請示晚彙報”,甚至連物質上也不願繼續保障。她總認為是男友變了、不愛她了,所以“隻要有辦法讓男友變回原來的那樣,那麼他們之間就不會再存在問題”。
當我問起小葉是否關心過男友在外打拼的事業、最近一次的交流溝通在什麼時候時,小葉羞愧地答道,“我知道他不喜歡我每次電話都談錢,但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隻是責怪他對我不夠好。”抱怨或索取除了偶爾能換得對方臨時的“撫慰劑”,并不能解決問題,開啟溝通才能搭起心靈貼近的橋梁。這時,第二個問題就被擺上台面——“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我無能為力”。
小葉和男友在一起,一開始因為共同的生活環境(如大學生活),從小到大的經曆或趣聞,都能成為二人分享的話題,但久而久之,過去的事情總有說完的一天,漸漸就相對無言了。因此,共同語言成為男女關系緊密維系的紐帶,隻有共同的話題才能讓彼此更加了解對方,而不可能單憑生活的慣性。生活總是會趨于平淡的,但是話題、興趣都可以在努力下去尋找和創造,比如一起看一本書、聽音樂或出去走走,去探索雙方可能有的共同點,或者在對方能夠接受的情況下慢慢培養對方。
兩個人能夠長久的走下去,其基礎是要能夠滿足彼此内心的需求,而更進一步則是需要共同的價值觀。若雙方在個性中總是相互沖突,或者都不願意為這段感情付出,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追問第三個問題——“你為什麼愛對方,對方是什麼樣的特質吸引你”。
望着小葉迷茫的眼神,我對這個問題進一步闡述:“真正的愛與接納是‘我知道他有這些缺點,但我可以接受這一切,因為我知道,他身上有我最想要的東西’,但是,對你而言,你能夠接受充滿缺點的對方,哪怕對方一輩子都改不掉這些缺點嗎?你最想要什麼?對方真的能滿足你這方面的要求嗎?”
04
“這是我的責任”
通過較長時間的啟發和對小葉自我思考的鼓勵,心理咨詢終于進入認識自己的階段——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是如何構築自己的内心世界。從小時候起,父母的人格特質以及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形成了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斷遭遇的成長經曆,也潛移默化地塑造出自己的人生觀。
上文中的小葉,因為幼時缺乏父母的關愛,加上未能從家庭中習得良好的溝通方式,因此一直處在安全感不足的狀态下,這就決定了她會喜歡上能夠在細節處呵護周到的男性。由于身邊沒有朋友或其他的感情支持,于是她非常依賴于男友之間的聯結,試圖通過加強對男友的控制,以避免自己再次進入一個人狀态的“被抛棄感”。因此,在不斷失望卻放不下的糾結背後,實際上是将可憐的安全感寄托于他人的緣故。
當咨詢一步步打開小葉的心房,将她曾經不敢面對或道不清說不明的感受一一抽絲剝繭時,小葉也能夠越來越主動地參與到自我分析中來。她告訴我,她能夠慢慢地從抽離的角度來審視二人之間的關系,現在自己也會看些自己興趣的書,不再像以往那麼頻繁地纏着男友了。
“我發現,其實我很需要有一份治愈式的愛情,我的男友要能夠讓我産生信任,給予我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我能夠感覺到,每當我和男友聊得很開心時,那種心與心的貼近距離讓我特别溫暖。
我願意去改變自己任性的脾氣,說白了,我發脾氣都是希望對方更在乎我,隻不過,這不是個合适的方式。我想,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帶着自我為中心的方式去溝通,不僅僅适用于和男友之間,也适用于和身邊的朋友。”小葉對于兩人之間的問題,終于将聚焦的對象,從“他”變成了自己。
對于第四個問題——“該不該和男友繼續過下去”,小葉說她還需要認真想想,既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希望能夠和男友再嘗試冰釋前嫌地交心談談,看看雙方是否屬于自己合适的對象。“現在雖然我還有許多痛苦,但是通過情感咨詢,我意識到這是認真思考自我和分析雙方的機會,也是良好的自我成長契機。”小葉的這席話,讓我驚歎人的成長可以具有多麼大的潛力。
05
成績:承擔責任的人獲勝
我很高興地看到小葉不再以“受害者”的心态來逃避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将如何處理這段關系真正視為自己的責任。我知道,我們之間的咨詢也要進入尾聲了。小葉在最後一次咨詢時,既帶着點興奮、又面露堅定地對我說:“老師,我原以為放下戀情需要的勇氣,是一種敢于忍受痛苦的沖動之舉。現在我才懂得,直面存在的問題、思考改變的可能、打造成熟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勇氣。
“我終于又回到最初找你的那個問題了——我該怎麼辦。我想我已經知道答案了,那就是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謝謝您教會我這份能力,我想我能夠鼓起勇氣去迎接未來的挑戰了。”
我合上她的咨詢檔案,目光停在了書桌旁一本打開的小說上,那是毛姆的《刀鋒》,扉頁的題詞是“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PS: 對于焦慮型的建議
1轉移注意力到自身
2不要索取和要求 學習溫和的表達需求
3保持一定的距離 學習尊重理解和給于對方空間
4學習主動去滿意對方的需求 對方不說 需求被滿足一定很開心
5注意溝通的時間和程度
6 在關系初期告知對方自己的焦慮型和對于感情的依賴和密切需要 對方能接受繼續 不能接受就及時止損
7識别回避型 尋找安全型戀愛
8 進去戀愛後 不要聚焦到對方身上 關注自己 發展自身愛好朋友
9 找一個最能夠給你安全感的人在一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