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講“五裡不同俗,十裡不同音;甯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方言是生活語言,也是維系情感的紐帶。
中國是有着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着濃厚的民族特色。
一、方言的定義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特指某區域内的鄉音, 它是這個地方人們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是這個地方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鄉音土話,在一方人民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方言的分布
傳統上中國的方言有南方北方的區别,也就是南腔北調。再往下進一步劃分,又可分為七大方言。這些方言包括北語、粵語、吳語、閩語、湘語、贛語、客語。以前,南方山地、丘陵多,交通不便利,因此産生的方言也比較多,有些還晦澀難懂,北方地廣山平,各地之間往來順暢,方言則相對統一,東北方言(吉林、遼甯、黑龍江)三省方言最接近普通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東北方言。
三、東北方言的形成
東北位于山海關以北,包括遼甯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内蒙古東部地區。
東北的漢族人口,大部分是闖關東時,從中原各省遷來的,以山東、河北居多。經過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加上外來語種的吸收,使東北方言中不僅融入了衆多的滿族等少數民族詞彙,還融入了俄語等外國語。 逐漸形成獨具東北特色的方言土話。如東北方言中的 松花(白色)江為女真語;吉林為滿語,吉林烏拉(“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 簡稱,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倫(邊防哨卡)湖為錫伯語;如稱水桶為“畏得羅”稱面包為“大列巴”為俄語等等。這種融合使東北當地的各少數民族,逐步放棄了自己的語言而改說漢話,但這些民族語言中的一部分詞彙卻保留了下來,成為東北方言詞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詞彙是東北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習俗的活化石,是東北各民族融合的見證。
四、東北方言的特點
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于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它有着獨特的魅力,語言操作力度比較大。方言詞彙量豐富,直爽的語言特征,既反映出東北強悍的文化氣質又體現東北人豪放熱情、不拘小節的性格。
近義詞較多:
(1)如人們常說“喝一小口”,東北人就可以有許多種表達方式,“整一口”、“抿一口”等。
(2)如打人,一般都會說“我打你”,東北人會說類似于“我捶你”、“我揍你”等。
(3)如“賊”在普通話中是“小偷”的意思,而東北方言卻賦予粗犷的語氣,表示“十分、非常”的意思。像“賊好看”“賊漂亮”“賊能幹”等。
幽默誇張的形容:
(1)如人的心情不好流眼淚,在東北方言中可以說“抹眼淚疙瘩”、“掉金豆子”等,
(2)如在走路時不小心摔倒了留下了傷口也可以說成“秃了皮”,表明摔傷處破了皮。
(3)如“别拿豆包不當幹糧”、“何必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等。這些都是東北人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和現象總結下來的,而後被人們所廣泛應用,這些歇後語和諺語無不體現了東北語言的幽默诙諧。
動感極強:
(1)如普通話中的“怎麼辦”,東北人說成“咋整”,這裡的“整”字便成了動詞。
(2)如“整明白”、“整點兒飯”等。
(3)如“打”在東北方言中靈活應用,“打趣”、“打哪兒來”、“打來回兒”大打出手”等。
(4)如“關系鋼鋼的”關系好或“鐵”,“鋼鋼”是敲鐵的聲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凍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氣的聲音,表示很冷、“嘎嘎樂”笑的聲音等。
樂觀自信:
(1)如俗語“沒有金鋼鑽不攬瓷器活”,“沒有彎彎肚子 不吞鐮刀頭”等。
(2)如俗語“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等。這些都體現東北人民面對困難時勇于挑戰、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東北人不斷進取開拓。
有網友說,東北土話比較難懂難說。其實東北土話在身臨其境,聲情并茂的情況下說出來是很好理解的,隻要和東北人相處十天半個月,那點土語肯定是難不住你的。東北土話就像一瓶剛剛啟封的陳年老酒,等你來細細品,品後包你唇齒留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