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4點6分49秒,農曆六月廿五,丁醜日,大暑節氣。
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物極必反,由盛轉衰,15日後就是立秋了。
“暑”為“日者”,就是“熱”的意思。
從陰陽五行角度看,大暑對應天山遁卦,後天八卦的坤卦(五行土),有伏藏之意,所以大暑一般處在三伏天,濕熱難耐,要重視飲食和生活起居,同時,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又稱長夏,丁未月,五行屬土,土主運化,而夏秋轉換,也意味着土的能量會有較大的變化。
五行土對應五髒六腑的脾胃,所以大暑節氣要重視脾胃養生,飲食節制規律,防暑避免腸胃感冒。
正是因為暑熱濕氣重,所以老人說:“大暑做三事,三年無煩憂”。
哪三件事呢?
古代農耕社會,靠天吃飯,對于百姓而言,最大的煩惱:一是莊家收成不好;二是身體疾病困擾。
所以三件事分别為:祭天地、調陰陽、增抗性。
一、大暑祭土神
《禮記·月令》記載:季夏之月祭中央,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大暑所在的夏末,稱季夏,五行屬土,所以對應黃帝和厚土神,上古有祭祀後土神的習俗。
《禮記·曲禮》說:夏祭竈,季夏祭中霤。
中霤,是古人土穴而居,上面開的孔,後來又指住宅中央的天窗或明堂。
《禮記·郊特牲》:“家主中霤而國主社。”孔穎達 疏:“中霤謂土神。”
由此可見,國家公祭社神,又稱社稷(後稷,谷神、農業神),百姓家祭中霤,也就是“宅神”。
《金史》記載:季夏土王日,祭中嶽于河南府、中鎮霍山于平陽府。
中央五行土,對應中嶽和中鎮。
綜上所述,大暑所在的季夏,對應上古土神崇拜,有祭祀大地神(後土)和農業神(後稷)和宅神(中霤)的傳統民俗。
二、大暑調陰陽
所謂調陰陽,主要為排濕養陽,大暑幾乎所有的飲食習俗,都與排除濕氣和補充水分有關。比如喝伏羊湯,吃羊肉、狗肉、荔枝、仙草,喝伏姜茶,燒伏香等。
伏羊、荔枝、伏姜茶 被稱為“大暑三寶”,有“大暑吃三寶,一年沒煩擾”之說,通過溫熱的食補,排除濕氣,一身輕松。
三、大暑增抗性
你聽說過大暑“吃土”的習俗嗎?
民俗傳統有在大暑當日正午12點前,找喝陽土的習俗,将一些陽光照曬的沙土,用開水沖泡,沉澱之後喝水(具體方法要咨詢中醫專家)。因為大暑對應一年四季的長夏,五行屬土,且當日土氣最盛,土主運化,有利腸胃,此方法有待考證,不要輕易嘗試。
總之,大暑所做的事情就是以“排濕養陽”為主,不一定拘泥于以上三種,隻要我們有排濕的意識,吃五行屬土特性的食物(如豆漿、八寶飯等),不吃生冷的食物,運動一下,或者在太陽底下曬一會背部,感受一下天地自然的陽氣升騰,出一點汗,都是很好的大暑養生方式。
作者:一堂國學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