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道德經76章講解

老子道德經76章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1:18:29
第17章 太上無為,謂之自然

【經文】太上①,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乎,其貴言也②。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③。

【考注】①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人君。②猶乎,其貴言也:猶,躊躇疑懼,小心謹慎的樣子;貴言,珍惜言辭,即不輕易發号施令。③自然:自然之道。

【考譯】最好的人君,百姓好像并不感覺到他的存在;第二等的人君,民衆親近他、稱贊他;第三等的人君,百姓畏懼他;最差的人君,民衆輕蔑他。

人君誠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

明君謹言慎行,很少發号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誇他合道。

【導讀】“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政治主張,第2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5章“多言數窮”,第10章“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本章老子提出“貴言”“自然”,都體現了老子“無為”的政治思想,這等到了第23章(“希言,自然”)就更清楚了。

【辨析】“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以百姓視角把人君分為四個等次,分别是道治、德治、威治和暴政。

太上就是最上等的人君,我們可稱之為“道君”,他奉行“王道”,依道施治,默默地治理天下,即使做了很多事情,看起來好像什麼也沒有做一樣,他不圖期百姓的感恩,百姓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這就是“無為而治”的境界。“聖人非獨吾忘天下,亦能使天下忘我”(蘇轍《老子解》)。

這裡的“不知有之”不是真不知,是形容他施政手段高超,不着痕迹,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41章)。

老子道德經76章講解(老子正解道德經第17章)1

次一點的人君,我們可稱之為“德君”。他施行“德政”,做了很多事情,也都是老百姓想要的,人們感恩他,親近、贊美和擁戴他。

再次一等的人君,我們可視之為“威君”,實行的是“威治”,即通過威權和強制方式做事,做了很多事,但結果卻不是百姓想要的,百姓隻是因畏懼而服從而已。

最差的人君,我們可視之為“暴君”“昏君”或“無道失德之君”,他施行暴政,殘暴無道,欺淩百姓,與百姓争奪利益,這樣的人君,人人都會蔑視、侮辱和詛咒他,無不欲得而誅之而後快。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句話主要指的後兩種統治。信就是誠信,人君威望不足,就會失去百姓的信任,這也是“暴政”的成因之一。老子主張取信于民,顯然有“德治”思想,即“以德治國”。

“猶乎,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明君按照“道”的規律治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謹慎發号施令,其号令也因此愈顯珍貴。當事情做成以後也不居功,而是退居幕後,讓百姓得到實惠,百姓甚至以為一切原本就是這樣子的。這就是順“道”而為。

舉個栗子,魚生來就是生于水中的,因此魚既不知有水,又不知無水,甚至不知什麼是水,這就是“自然”,前邊“太上”也是這個意思。

《帝王世紀》載: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五老人擊壤于道,觀者歎曰:大哉堯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種生動的畫面,可以說是對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圖解。

老子道德經76章講解(老子正解道德經第17章)2

”,通行本為“悠”,郭店丙本為“猶”。“悠”是悠閑從容的樣子,“猶”則是小心謹慎的樣子。“悠兮”于治國似有遊戲之嫌,也不屬于“道”的内涵,“猶乎”則持重謹慎,與8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一緻,故改。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治理是:為人君者誠樸信實,他小心謹慎,很少發号施令,卻能收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什麼事都能得到妥善處理,老百姓誇贊這樣的治理是合“道”的。

在老子眼中,“德治”也僅屬次等,老子認為最美好的政治,莫過于“貴言”,從不輕易發号施令,民衆與政府相安無事,百姓甚至不知道人君是誰。

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百姓的權力機構,而隻是引導民衆按自然之道做事的調節工具。

綜上所述,在社會治理問題上,老子反對"有為"之政,主張"無為而治"。在老子看來,民衆身上有着自我化育、自我長成的本性和能力,為人君者隻要能因循百姓自然的本性而不加以幹擾,就會形成自然和諧的社會秩序,為民衆生活提供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老子根據自然主義的價值原則,對統治者政治統治行為、統治思維模式和執政理念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但無疑具有巨大的曆史進步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