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上有數以萬計的月季品種,若是任其自然發展可不會有這麼多品種。
整個月季的家族史即是一部人類育種史。對于育種者們來說,性狀是一朵花兒的全部,它的全身上下都是性狀,它的根、莖,葉,花,開花性,抗病性、色彩……
花朵、莖幹與開花性
可以把育種家們看成一些拼拼圖的人,他們一邊尋找新的圖塊,一邊試圖拼出一張全新的漂亮圖案,這是審美與園藝的結合。
那我們便以性狀為線索,與大家一同進入月季家族的前世今生。
假如中國月季沒有傳入歐洲(多季開花)
很多花友在詢問一個陌生的現代月季品種時,總會問它是否多季開花……這種性狀的來由要追溯到十八世紀末,也許大家都知道那次事件:為了讓癡迷月季的法國皇後約瑟芬将中國的古老月季運送回歐洲,英法之間暫時中止了一次海戰。
中國古老月季與皇後約瑟芬
以約瑟芬皇後的丈夫拿破侖命名的月季(性狀與中國古老月季極為相似,被歸于中國月季花)
假如中國月季沒有傳入歐洲,多季開花的性狀會消失嗎?這個擔心其實并不必要,多季開花這張拼圖并非隻存在于中國月季身上。
讓我們回到過去,俯視世界,看看當時具備複花性的薔薇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月季花原産于中國湖北、四川、甘肅等地的山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月季這種強大的複花性可能同樣來自對一些芽變薔薇的選育,這應該是中國古代一些育種者們的成果。
四大古老月季(傳入歐洲的品種)
就算如此,這種強大的複花性狀仍然是它的專屬,歐洲薔薇也同樣經過選育,都沒達到它這種隻要在生長期就能持續不斷開花的效果。
月季花那時在中國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家族了,而且在當時也算是比較流行的花卉,已經有人專門為月季花作花譜。清代王宗淦所著《月季譜》中,就已經列舉出了52個月季品種,并對多數品種的性狀作了描述。
缫絲花類原産地
這個原種原産中國西南部,後來分布于中國陝西、甘肅、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也見于日本。
十六夜薔薇(多季開花的重瓣缫絲花)
缫絲花是灌木,高1-2.5m,樹皮灰褐色,花單生或2-3朵,生于短枝頂端,花直徑5-6cm,花梗有點小短。
缫絲花手繪
這家夥産自中國的江蘇、浙江、台灣、福建、江西、湖南、貴州、雲南。日本沖繩也有分布。具備一定的複花性。
它香味強烈,多生于溪邊、路旁和灌叢中,海拔100-300m,和後邊的兩個相比算是低海拔。
碩苞薔薇手繪
它的花白或淺粉,原産于中國新疆地區,多生灌叢中、幹溝邊或河谷旁,海拔高達500-1150m,分布得挺野。
不過這家夥隻在秋季偶爾複花,所以多季開花性狀不是很強的亞子。
疏花薔薇手繪
這東西分布于中國新疆、青海、甘肅,以及西伯利亞西部。多生于山坡、雲杉落葉松林下邊或樹林邊緣,海拔1200-2000m。它的也是秋季偶爾複花,不太行,分布區域還非常野。
腺齒薔薇标本
這是一種巨大的灌木薔薇,分布在中亞、天山、帕米爾高原,中國新疆等地。
可以達到4米的高度,大多單瓣,較少會有重瓣的,花朵帶有一股強烈的亞麻籽油香味。它的複花性差一些:在春季開花之後,也許會零星地複花。
腺果薔薇手繪
它的确具備複花性,但也不是太強,而且地方分布得也不好,那時候這些地方哪有什麼育種家呢。
這種薔薇的野生起源其實并不能完全确定,但被懷疑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西部,也可能就是在中亞、印度等地。
這種薔薇已具備多季開花的性狀,并且還相當地強,和中國的月季花五五開,這種麝香的香味性狀同樣遺傳到了現代月季。
麝香薔薇手繪
卡斯蒂利亞
麝香薔薇有一個極為著名的雜交後代——大馬士革(所謂的大馬士革香味指的就是它的香味),這個品種據說最先出現在卡斯蒂利亞(曾是西班牙曆史上的一個王國),後來廣泛分布在中亞等地區。它同樣繼承了複花性,可惜繼承下來的複花性大大地削弱了。
這種被削弱了的複花性一直傳承下去。大馬士革也是那時歐洲薔薇的祖先之一。
大馬士革手繪
歐洲育種家們已經盡力讓它的這種複花性變得明顯,但一直未有突破。這可能也是歐洲育種家開始将視角轉向歐洲之外的原因之一。
這裡的玫瑰是一種原産于亞洲東邊的薔薇,包括中國的東北,日本、韓國、東南西伯利亞,rugosa在拉丁語中是皺紋的意思,此處可理解為皺葉(葉面帶有深紋)。
它的花有五瓣,通常寬6-9cm,葉子長3-4 cm,表面有明顯的波紋,看上去跟皺紋一樣。它經常生長在海邊所以很耐鹽……它的後代和它一樣具備一定的多季開花性。
Rosa rugosa 手繪
…
以上這些薔薇原種都具備多季開花的性狀,并且在那時都已經出現了。假如中國月季沒有傳入歐洲,育種家們應當嘗試從這些薔薇身上找到那塊多季開花的性狀拼圖。
由于曆史的選擇,是中國的月季花将這個性狀傳遞了下去。的确它也是已知世界上多季開花性狀最強的薔薇原種。
或許在發現這個最佳原種之後,也不會有育種家還去尋找其他多季開花的薔薇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