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答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 影子?
李白的這首詩我們先讀一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孤單的李白在花前月下自斟自飲,隻有自己和影子,的确是”兩人“,為什麼“對影成三人”呢?
一、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在詩中已經說出答案
這個問題乍一聽,确實挺迷惑,但是對于這首詩很熟悉的朋友來說,這其實不是個問題。因為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自己在後面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舉杯邀明月的是我(李白),“對影成三人”中有一個當然就是李白了。那麼,另外兩個人是誰呢?詩中繼續說:
月既不解飲。其中一個自然是”月“了。
影徒随我身。另一個就是李白自己的”影“了。
可見,對影成三人,三人是指李白、月亮、李白的影子。這種比喻似乎挺奇怪,影子本來就是虛幻的一種自然現象,詩人又把月亮也當作人來看待。虛虛實實的想象确實是詩人的思維。
二、李白化用了陶淵明的詩意
傅庚生先生 (1910~1984) 寫過《中國文學欣賞舉隅》,關于這首詩,他解釋到:
“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随身;
其實也不需要解釋,李白說的真是很清楚了: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後面還說詩人和兩個“好友”一起行樂: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月亮雖然不懂得飲酒的美妙,影子雖然隻是傻乎乎地做我的跟屁蟲。但是此時此刻,我和明月、影子相伴,在良辰美景中及時行樂。我歌詩的時候月亮在我左右,我舞蹈的時候,影子也一起搖擺。清醒時咱們“三人”一起分享歡樂,酒醉以後各自散去。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本意,出自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表達的是詩人孤寂之感。
陶淵明又有《形影神三首》,其中《形贈影》、《影答形》二首,寫的是人的身體與影子的相互交流。
李白的這首詩,化用了陶淵明這幾首詩的詩意。
三、詩中“三人”的由來
三人的用法并非李白的創意,也不是來自于陶淵明的想法,在《南史·沈慶之傳》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話:
謂人曰:“我每遊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 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
沈慶之說,我每次外出郊遊,有人的時候呢,我和别人與馬成為三個伴侶,沒有遇到人呢,我和馬就是兩個人。
注:《南史》的作者是生活在貞觀時期的李延壽,其父李大師有志于編著南北朝史 ,但開始著述兩年即于唐太宗貞觀2年(628年)去世 。李延壽是李大師第四子,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一生的主要事業就是修史。他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 隋書 》、《 五代史志 》、《 晉書 》 ,并獨立修成了《南史 》和《 北史 》。
“與馬成三”這種用法被李白借來寫入了詩中,把人、馬換成了月亮、影子。當然也不隻是李白這樣用過,中唐的賈島也有這種寫法。
宋阮閱《詩話總龜》中說道:
李白《月下獨酌》詩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賈翁《玩月詩》亦雲:“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賈翁指的是中唐詩人賈島,其《玩月詩》前面幾句寫到:
寒月破東北,賈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近月有數星,星名未詳谙。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這首詩中的三人是我賈島、月亮、杉樹,賈島的用法與李白類似。
結束語
回到原來的問題,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指李白、月亮、李白的影子。這種寫法雖然常常被人稱作奇思妙想,但真得不是李白的原創。古人作詩,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南宋文學家周紫芝不是說過嗎:
自古詩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語。
北宋的黃庭堅也曾說過: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老街味道
10分鐘看明白 創作格律詩不可不知的四種基本規則
感今昔興亡暗換人間 讓我們一起為70華誕寫首詩吧
您知道嗎?原來杜甫有三首望嶽 眺望的還不是同一座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