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旅遊景點,大部分都有佛教寺廟的存在。十一小長假期間,大部分人都會出去旅遊,現在大部分人都信仰佛教,到一個廟宇參觀拜菩薩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很多人對寺廟僅僅是參觀好奇而已,并不了解寺廟的布局常識以及拜佛的一些規矩。小編特别整理了一些資料,讓大家可以快速的了解寺廟。
中國漢傳佛寺布局效果圖
【寺廟朝向】
中國大部分寺廟都是坐北朝南的,隻有個别的寺廟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東;
③北京的大覺寺向東。
下面不做特殊說明,默認寺廟朝向為:坐北朝南。
【寺廟布局】
大雄寶殿為寺廟中心主體建築。
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pí)盧殿或藏(zàng)經樓(閣)、方丈院等。
山 門
寺廟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
又稱“三門”,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門組成,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也稱“三門殿”,分别象征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殿内有兩尊金剛像,他們手持金剛杵,是警衛佛的夜叉神,喚作“執金剛”。右邊的金剛橫目張口,左邊的金剛怒顔閉唇。據說佛祖常有500名執金剛侍衛。後來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這兩尊像被稱為“哼哈二将”,閉嘴吧的是“哼”将,張嘴巴的是“哈”将。
鐘樓鼓樓
進山門之後,有鐘、鼓二樓相對。左(東)為鐘樓,右(西)為鼓樓。
天王殿
較大的寺廟都有天王殿。
進山門之後,兩旁的鐘樓、鼓樓和中間的天王殿構成寺廟的第一重院落。
彌勒菩薩經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
彌勒佛身後大屏風背面為韋馱菩薩,它一般身披铠甲,手持降魔杵。
韋馱菩薩
彌勒佛身後大屏風背面為神将韋馱。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該像為立像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則很有講究:
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四大天王
彌勒佛的兩側有四大天王護衛(注:不是四大金剛)佛教裡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裡的不一樣,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禮青,魔禮海,魔禮紅,魔禮壽。他們分别是:
東方持國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羅吒,手拿寶珠,有的說拿大刀,有的說拿琵琶。統率毗舍阇(d)(癫狂鬼)。
西方增長天王:身紫色,有的說青色,名毗流馱迦,手拿金剛杵,有的說拿劍,統率鸠盤荼(tú)和餓鬼。
南方廣目天王:身肉色,名毗流博叉,手持龍(好像也有持蛇的),統率臭餓鬼。
北方多聞天王:身青黑色,名毗沙門,一手持傘,一手持銀鼠(神鼠)。也有手托寶塔的。統率夜叉,羅刹等。在佛教裡托塔天王和多聞天王是一個人,是哪吒父親,在《西遊記》和《封神榜》被改成兩人了。
大雄寶殿
在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衆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在有的寺廟中,釋迦牟尼佛左右兩側塑有比丘立像,都是他的弟子,年老的是迦葉尊者,中年的是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涅槃後,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先後繼任,分别稱作初祖和二祖。與文殊、普賢不同的是,迦葉和阿難是真實曆史中出現過的。
規模較大的寺在大雄寶殿兩旁還有東西配殿。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qié)藍殿。西為祖師殿。
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1、一尊佛: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坐佛。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為“成道像”。或者: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這是“說法相”。
第二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zhn)檀(tán)佛像”。
第三種是卧像。釋迦牟尼涅像。釋迦牟尼入寂錢向衆弟子最後一次說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2、三尊佛:
有“三身佛”、“橫三世”與“豎三世”之分。
“三身佛”:釋迦牟尼佛的三種化身;
中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
左尊為報身佛:盧舍那佛
右尊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豎三世”:是按時間先後排列的;
中間為釋迦牟尼,為現世佛
左邊(東)為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亦稱“過去佛”
右邊(西)為“彌勒佛”,釋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也稱“未來佛”
“橫三世”:是按空間、地域劃分勢力範圍;
中間為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
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教阿彌陀佛
3、五方佛:
供五尊佛的通稱東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佛身顔色:白色。代表意義:自性清淨;所轉煩惱:無明煩惱;所成佛智: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為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
東方不動(身)佛;佛身顔色:藍色。代表意義:法性不變;所轉煩惱:嗔心;所成佛智:大圓鏡智。
南方寶生佛;佛身顔色:金黃色。代表意義:增益行願;所轉煩惱:我慢;所成佛智:平等性智。
西方阿彌陀佛:佛身顔色:紅色。代表意義:平和安适;所轉煩惱:貪欲;所成佛智:妙觀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顔色:綠色。代表意義:一切成就;所轉煩惱:嫉妒;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4、七尊佛:
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釋迦牟尼之前的六佛。
過去七佛,又稱原始七佛,佛經記載娑婆世界過去曾有七佛,而釋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後一位。在他之前還有先出世的六佛(從左往右,即從東向西):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釋迦牟尼。
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過去七佛,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過去六位佛,加上釋迦牟尼佛是過去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衆的七位佛陀。
殿内兩側多塑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還有菩薩。菩薩中,屬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最為著名。中國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則分别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的道場,這也是中國特色!
殿堂内的陳設也業已中國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獅、經幢、香爐、寶鼎、雲闆、台座、石燈、祭台、幡杆(藏傳有風馬旗等);殿内的歡門、經幡、長明燈、供養台、供具、鐘鼓、木魚、磬、燭檠、蒲團等。
5、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十二圓覺)
大殿兩側多供奉有十八羅漢、二十諸天或十二圓覺像。不過,大多數都為十八羅漢像。兩側各九尊羅漢。
6、三大士(或者大型海島觀音)
在正殿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
海島觀音像:有些寺院于大殿面前修海島,面北而設不觀音像,立海島上,觀音右手據楊柳,左手托淨瓶。
文殊菩薩:左手持智慧劍,右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應化道場為山西五台山。
普賢菩薩: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态莊重,坐騎為六牙白象。應化道場為峨眉山。
7、東西配殿
規模較大的佛寺在大雄寶殿兩旁還有東西配殿。
伽藍殿,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祖師殿,在大殿西側,以禅宗寺院最常見。供奉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師,或曆代于本宗有發揚之功的先德。
一、四堂
指法堂、照堂、經堂與講堂。一些大型寺廟都會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寶殿之後。
1、法堂:
法堂為禅門演說佛法的地方,法堂中央為法座,供高僧講經說法。此處也是衆僧坐禅之所。
法堂的中央設一座台,安放案桌(講台)和法座,台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法座背後有一個大的屏風,常常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
2、照堂:
在法堂之後,兩堂實際上為一座建築物的前後兩個部分,前者為法堂,後者為照堂。寺廟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級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說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進行,因此設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後,光線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陽光(佛光)普照之意。這裡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首座向僧人發布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3、講堂:
亦位于大雄寶殿之後。講堂也是講說佛經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沒有法堂,就以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麼講堂就置于法堂兩側的廂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間兩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說佛經、念經、皈依力戒之所。
4、經堂:
為藏經之堂和僧衆念經之所。它與藏經樓不同。藏經樓是寺院圖書館,用以儲藏寺院内一切圖書。藏經樓則專門儲藏佛教經典,《華嚴經》曰:“自歸于法,願與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漢式“經堂”與藏式的“大經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廟裡大經堂類似漢式的“法堂”,是高僧說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開間九到十間,高敞,宏大,可容納2000多人聽講。
二、四台
指樂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為高台。四台名稱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隻會建其中一種,而兼其它幾種功能。
1、戒台:
一般稱戒壇,古印度叫“曼陀羅”,中文譯為“壇”。壇建在寺院内地勢較高處,台子也較高,為僧衆受戒之所。漢式寺院的壇場則建在寺院内空曠之處。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書“禁葷酒入山門”,稱“戒壇石”。
2、樂台與拜台:
樂台俗稱“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稱“拜台”,是寺中在佛前舉行宗教儀式時,用來演奏佛教音樂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寶殿之前,其高度與大雄寶殿的須彌座相平。開間一般是三到五間,形狀為方形。正面設一台階。古刹的東西兩側還有兩部台階。
3、高台:
在寺院獨立處建台,該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組殿宇,是寺内極其尊貴處。主要用來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銀川海寶寺,洛陽白馬寺。唐玄奘曾在白馬寺高台内翻譯由印度帶來的佛經。
三、羅漢堂
羅漢是釋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羅漢,意譯為“殺賊”、“不生”等,為明智應禮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設有羅漢堂,有的還單獨建有羅漢院。
寺院供奉的羅漢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十八羅漢、十六羅漢和五百羅漢。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該寺最有華彩之處,如蘇州的西園寺,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四川成都的寶光寺,上海的龍華寺,武漢的歸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四、禅房
又稱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為宗旨。“禅那”意謂“思維”或“靜思”,也就是需要安靜地思考問題,這就需要靜居之處,這就産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後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五、監院、方丈院
監院是寺院的總管,地位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兩者的區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僧人,該寺院的精神領袖;監院是該寺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寺院的實際管理者。唐代以後,對監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懂佛法,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監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
六、大齋堂
佛教提倡衆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體就餐,決不能分散就食,所以衆僧人就食處稱之為“大齋堂”。
七、藏經樓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經閣,位置在佛寺最後一個院落,常為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佛經之用。在藏經閣的兩側,設有配樓或配閣。這種做法後來傳到日本。
八、碑樓、碑亭、亭台
碑樓是寺院用來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築的樓閣,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曬雨淋而風化破損。造型多為方形,四面開門,中間端放大碑。碑樓頂部為重檐歇山式,與鐘鼓樓樓頂樣式相似。碑樓一般建在大雄寶殿前面院子的兩側,數量有一對、兩對、三對。有的寺院為了不妨礙大雄寶殿的莊嚴氣象,不在前面建碑樓而在前面兩側建碑廊。作用與碑樓相同。
【其他布局】
一、廊院與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組成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宮殿,後來以用于寺院建築之中。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物皆建在中軸線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則建在院子四周,或單座,或成排,這類房屋稱之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來接待來訪者。此外也做辦公之用,充當會議廳之類。
二、供養塔
佛殿的佛像前設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時令瓜果、布施箱、佛燈等供物。據《法華經》佛前有十種供養:花、香、璎珞、秣香、塗香、燒香、幢幡、袈裟、技樂、合掌。
供養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銀銅鐵錫制成,高約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國清寺皆有供養塔。五台山南禅寺内為唐代供養塔。
三、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門前,池的大小視寺的規模而定。如福州湧泉寺山門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圍築上矮牆,防止遊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創立,由香客将購來的魚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設放生池。放生池還能起到貯水作用,可用來救火。設計放生池時就要考慮與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則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遊的三會寺,其放生池為全國最大。
四、經幢
寺院建築中一種石質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下面為基座,基座上面為幢身,最上部為出檐。檐子頂端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為二層、三層,則在每一層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級寶塔一樣。幢身上刻有經文,所以叫經幢。經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沒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屬材料的。多為六角形,六面雕刻經文。也有八面的。也有的經幢上不刻經文,甚至連佛像、圖案也沒有,這種經幢叫“無字幢”,隻起奉獻供養品作用,并沒有宣經作用。
五、佛塔
中國寺廟初期受寺院建築參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晉唐以後,殿堂逐漸成為主要建築,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
佛塔後來雖失去了寺院中的主體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布局,不少名刹亦是以塔著名,如西安慈恩寺的慈恩塔,杭州西湖淨慈寺前的雷峰塔,山西應縣佛宮寺的木塔,鎮江甘露寺的宋代鐵塔,北京北海妙應寺白塔,普陀山普濟寺的“多寶塔” ,雲南大理三塔等。
進寺廟要注意哪些忌諱呢?
一 、不要踩門檻
無論進寺廟道觀還是他人居所都不要踩門檻!在中國古代踩門檻是被視為冒犯主人的行為,這好比是今天在别人家裡不要随地吐痰一樣是基本禮節。
二、 禮節
和僧人打招呼以合十為禮,和道士打招呼以抱拳為禮,再懂行點可以做子午印,抱拳的實際切記左善右惡,要用左手包住右手。
三、稱呼
和道長交談無論男女皆稱道長或某爺,道教無道姑這一稱呼,切記切記!
四、敬香
無論佛道燒香皆喜以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諱以口吹香這一不禮貌的行為。
五、穿着禁忌
宗教場所,莊嚴之地,何況還要附身禮拜,不論男女皆不宜穿着過于暴露。
(香三根即可,插香時切記過寸神不信,三根香之間的距離不可太遠,勿要抛香。)
六、言語禁忌
請把出家人當人尊重,普通人不會問的尴尬事,也不要問和尚道士,會冒犯普通人的言語,也會冒犯出家人,畢竟出家人也是人。别外在任何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七、過齋
如留在佛寺道觀吃飯,切記一定不要浪費!不是說所有的佛寺道觀都很窮,而是佛寺道觀的飲食由十方信衆供給,浪費不得!
(道教還有三不問之說,不問年齡,不問出家原因,不問俗家籍貫家長)
八、未經允許不要去道士丹房或僧人寮房
道士的房間叫丹方,僧人的房間一般叫寮房,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随便進你房間,你開心嗎?
九、勿要在神佛面前詛咒他人
大家拜神佛的時候多會許願,如果要許願一定要許正能量的願望,不要許詛咒他人的願望。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要做的,就是活在當下。
【阿彌陀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