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制造公司,是日本散熱器和鍋爐生産廠商,這家企業在日本市場上一直非常成功。然而,自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日本企業消減發展計劃,并考慮更現代化的取暖設計,這就使得工廠訂單量驟減。
另外,由于公司對其750名核心員工實行不減員承諾,公司成本結構也陷入了困境。
公司采取的辦法,是:賣掉市中心的辦公用房,将廠房安置在更便宜的地方,增加産品品種等措施。但由于新廠的生産系統與舊廠完全一樣,一方面零件堆積如山,一方面訂單要數月才能生産完成,如此造成公司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為扭轉不利局面,公司費盡心力,邀請大野耐一來給公司做精益指導。大野一上來就斷言,如果轉為小批量生産,而且隻生産下一生産步驟所要求的東西,就有可能把一般零件的庫存量,從3個月減少為幾天。産品進入市場的時間,也可以減少為目前水平的幾分之一。
并且,這樣就可以使生産率提高一倍,使目前生産所需工作場地面積削減一半,而且,這些改善并不需要另外花費資金,就能迅速完成。
然而,這些措施,對于已在工廠幹了多年的工人來說,是表示完全的懷疑與抵制。但由于改善得到總裁的全力支持,所以,必須嘗試這些做法。
第一個項目,是進行蛇形管的生産和裝配過程,通過将批量生産變成單件流生産。盡管工人們持懷疑态度,但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卻使得工作場地減半,在制品數量減半,人工減半,生産時間縮短95%,并且,所用投資和時間,是微不足道的。
由于初次改善的成功,非常振奮。于是,突破性改善活動,一個接一個進行,用單件流方式,代替了批量生産方式。
由于管理者對于改善的熱情,在以後三年中,工廠各項活動至少都經過一次重新思考和改善。最後,為了追求盡善盡美,每一項活動都經曆過至少10次改善。
于是,生産效率大幅提高,庫存量降低到原有水平的25%,場地面積減少75%,最終,公司從嚴重虧損中走出來了,并有了一些赢利。然而,由于市場萎縮,産品售價持續下降,公司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僅靠降低成本,是無法産生足夠大的效益。
到底要怎麼辦呢?
總裁對公司的整體戰略和産品種類進行重新思考,他的結論是,即使能打垮一些競争對手,傳統的鑄鐵鍋爐産品必須更新需求,否則别無選擇。
根據本公司的關鍵技術與能力,根據當時國内市場的需求,為國内消費者生産高質量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産品,是公司目标。
但是,公司現有的組織機構,不能适合于這一新的工作任務。
在1987年,公司打破了有104年曆史的集中控制式的公司結構,代之以新的橫向産品團隊,每個産品團隊負責某一範圍的新型系列産品。
每個産品團隊都有自己的一套營銷、産品設計和工程,以及産品生産辦法,使得集中進行批量作業的老公司,包括老一套的營銷、設計和生産辦法,都被淘汰了,代之以針對每一産品系列的專門化的連續流團隊。
在新一套做法中,每個團隊的負責人,都可以根據其最終盈虧情況進行評估,不斷更新産品系列,并随時準備撤掉不賺錢的産品。
到1995年,公司100%替換了原有的産品系列,在此過程中,還淘汰了2/3已經過認真反複改善的産品。對于生産定制産品來說,快速進入或退出産品的生産,是很普通的事情。但這對于1987年以前集中控制的組織來說,是絕對辦不到的。
經過10年的發展,到1995年,公司終于獲得了在精益戰略推動下向精益原則轉化,所帶來的全部回報。
自1984年以後,公司提高了生産效率,止住了虧損,直到1991年時,由于産品市場不景氣,公司仍沒有獲得适當收入。
1991年後,當新業務部門逐漸找到了市場,産品開發和訂單接收也得到改善後,公司開始起飛。此時雖然日本國内經濟進入長時間不景氣狀态 ,但公司的銷售增加100%的産品,與1989年相比,利潤提高了近10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