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一座城市的靈魂驿站?□龔正龍“在一艘巨大的古代戰船上,關公屹立在船頭,手握大刀,劈波斬浪”——對荊州古城這一“文化地标”,曾有公衆号如此動情描述然而,近日,這座高達57.3米的巨型關公雕像因破壞古城風貌和曆史文脈,受到有關部門通報面臨整改同時“倒掉”的,還有高達99.9米,投資2.56億元的貴州獨山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标”、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化地标一座城市的靈魂驿站?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龔正龍
“在一艘巨大的古代戰船上,關公屹立在船頭,手握大刀,劈波斬浪”——對荊州古城這一“文化地标”,曾有公衆号如此動情描述。然而,近日,這座高達57.3米的巨型關公雕像因破壞古城風貌和曆史文脈,受到有關部門通報面臨整改。同時“倒掉”的,還有高達99.9米,投資2.56億元的貴州獨山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标”、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
一個号稱“全球最大”,一個号稱“天下第一”,實際上卻是或違規或爛尾的“奇觀式”工程。近年來,一些地方似乎對此樂此不疲,時不時拔地而起幾座“文化地标”,無不打着弘揚曆史文化的旗号。實則,一個個扛着文化大旗,幹着最沒文化的事兒。
平心而論,各地建“文化地标”确有内在需求。尤其在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的今天,不少地方期望通過挖掘曆史資源、增強文化底蘊,用文旅項目驅動發展——這無可厚非,但凡事須因地制宜,切忌瞎折騰。比如,荊州當地本想借此打好“關公文化”這張牌,但5年多過去了,市民遊客均不買賬,經營狀況慘淡。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相關建築未經過安全部門驗收就營業,關公雕像基座正在沉降,是實打實的違規劣質工程。獨山水司樓更不必多說。
這些煞費苦心的“文化地标”,其實早有前車之鑒:廣東肇慶北嶺将軍山關公雕像,建成剛滿一年即被拆除;廣西柳州一座據稱投資7000萬元的柳宗元銅像,未建成即被拆除……這樣“大手筆”的文旅工程,體現出一種急功近利式的文化短視,是一種妄想畢其功于一役的政績畸戀。耗了金銀,苦了百姓,悲了文化。
說到底,文化地标應該是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載體,同時又參與着當下地域文化的塑造。它能最集中、最鮮明地體現地域文化某一個方面,其建設狀況見證了地域文化的建設效果,影響着地域精神的輻射範圍和深度,具有塑造文化之魂的功能和使命。近年來,各地規劃建設中越來越注重文化,這是好事。然而,有些地方卻打着“傳承曆史”“弘揚文化”等招牌大興土木,一些“文化地标”成了華而不實的“政績地标”“面子工程”,反而把金字招牌的地方文化拉下馬、抹了黑。
文化是一個地域的根或魂,特别是曆史文化名城,往往蘊含着獨特文化内涵和曆史記憶。希望各地推進有關工程建設中,在依法依規做好保護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曆史文化資源,真正建設起既符合地方實際又展現文化特色的建築設施,既滿足群衆文化需求,又提升城市形象,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
來源: 河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