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節。
先生、女兒和我圍坐在餐桌前,哀悼在疫情中逝去的人們,同時,也為多年前故去的親人寄托哀思。
女兒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曾随我們到無錫掃墓,為了紀念我的外公和外婆。那日,天有些陰沉,我們相繼在老人的墓前磕頭、獻花,并默默祝福。
對于女兒和她的小表哥,雖然掃墓時有些悲傷,但在鄉間田野所見到的一切,應該都是新鮮有趣的吧。他們從未見過兩位老人,還不明白死亡的含義。
後來,她有些懂事了,我們擔心經曆這些事情會給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因此,再也沒帶她去掃過墓。
02
今天,是個特别的清明節,舉國哀痛,不僅為小家中已故的親人,也為祖國母親失去了許多好兒女,他們本該各司其職,繼續為國奮鬥;本該與家人團聚,盡享天倫。
一開始,先生朗讀了一篇網上的文章,是悼念抗擊疫情中奮不顧身的烈士和不幸去世的同胞的。文章很長,寫得很動情,先生讀得很深情,我強忍淚水。
随後,我們雙手對握成拳,放在胸口,低頭為他們默哀。我在心裡默念着:安息吧,願你們在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過着平安幸福的日子……
接着,我們各自對親人表達哀思。
先生說:媽媽把我們三兄弟拉扯大不容易。小時候,她會帶我去旅遊,給我買我喜歡吃的東西。
上大學後,就和她聚少離多了。畢業後到上海工作,結婚生孩子,每年隻能回去兩次,每次停留的時間都很少。
那時候,隻想着能早點财務自由,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就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親人。不料,媽媽卻因一次意外,永遠離開了我們。
要是能早點把她接到身邊一起住就好了,就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了!
現在,如果能有機會陪她一起說說話,到處走走看看,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可惜,“子欲養而親不待”……
女兒說:我對奶奶的印象不太深了,就記得她對我很好,手也很巧。有一次去奶奶家過年,她給我做了很多好吃的,還教我做“絲網花”。
我生孩子後,隻有幾次帶女兒回去看望過她。短暫的相處中,總能感受到她的質樸與善良。
她以前是一名物理老師,很有愛心,對家裡的孩子們也總是無私奉獻,悉心教導。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生活條件下,當三個“搗蛋鬼”的媽媽,該有多難!
她吃了很多苦,身體不太好,腿腳也不靈便,但總是盡力靠自己,從不抱怨,也不願給我們增加“負擔”。
我也很後悔,那次帶女兒回去過年,就該盡力懇求她同我們一起回上海的。我們向她提議過,她說來年和妹妹一起去上海看我們。
沒想到,這一别,竟成永别!
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在她跟前盡孝,在我們條件好轉的時候,卻無法讓她享受天倫之樂。
我們不在她身邊的時候,她一定常寬慰自己:孩子們很忙,能照顧好自己,我就很滿足了。
我哽咽地女兒說:可惜以前沒有好好照顧她,總以為還有很多機會,沒想到,卻再也不可能。我們既要思念遠方的她,也要珍惜在我們身邊的外公外婆。等疫情過後,有空多陪陪他們,經常給他們打打電話。畢竟,他們辛辛苦苦地把我養大,又養育了你很多年。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我們受了他們這麼大的恩情,要知恩圖報,不要等到一切都無法挽回,再後悔莫及!
我們要平衡好自己的生活,既要陪伴、關心家人,也要努力地工作和學習,還要關心自己的健康。對于大人而言,不能隻想着賺錢養家,而将親情置于腦後。
有的事情可以等,有很多機會去做,而我們與親人之間,其實是漸行漸遠的。應該多創造一些相處和交流的機會,多珍惜,付出我們的愛,回報他們的愛,我們的内心也會更柔軟、更溫暖。他們百年之後,才不會留下那麼多的遺憾。
03
以前,總覺得女兒小,不願讓她面對這些事情,但今年的清明節,我覺得有必要讓她和我們一起對無私奉獻的同胞和親人,表達我們的敬意,獻上我們的思念,讓她懂得感恩和珍惜。
窗外,春光明媚,萬物複蘇;屋内,燭光搖曳,哀思綿綿……
安息吧,親人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