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網上購火車票時,隻要輸入一個“諸”字,便同時會跳出“諸暨”和“諸城”兩個城市的地名。且不說全國市級城市是不是隻有這兩座城市以“諸”字開頭,諸暨在浙江,諸城在山東,南北相隔,互不搭界,為何都“姓”諸?其實這不是巧合,因為這兩地的先祖同源。
根據史料記載,諸城在夏商周時代曾是“諸國”,而諸暨的前身則是“諸稽國”。
夏商古國諸稽國,屬于彭國的一個分支,彭國是陸終(《史記·楚世家》記載的很清楚)的第三個兒子所建立的國家,因被封于彭地(今江蘇徐州),故得彭國。而彭國子孫後來又分裂出三個小國,其中一個就是現在要講的諸稽國。
因諸稽國是彭國分裂出來的,所以當時的諸稽國也在彭地附近一帶,具體哪個位置就不得而知了。當然,遠古時期的彭地可能不止現在徐州這麼點大,它也許包括方遠廣大一片地區。諸稽國跟曆史上的許多方國一樣,也在曆史的演變中遭遇了風風雨雨,颠沛流離。
在強大的商武丁時代,勇猛好戰的商武丁夫婦(其妻婦好),南征北伐,橫掃東西,大肆開疆僻土。彭國所分裂出來的三個國家包括諸稽國在内一起灰飛煙滅。這在《國語·鄭語》中有所記載:“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大凡古代,往往滅國不滅族,總有一部分頑強的族人,堅守着興族複國的夢想,諸稽國的子孫們也不例外。國破家亡後,他們最終被分割成兩支脈系,一支北上,一支南下,北上的一支以國名首字“諸”為氏,建立諸國,在今山東諸城縣西南、安丘一帶;南下一支則以原國名“諸稽”為氏,建立諸稽國,在今浙江中北部諸暨。
北上的諸國到了春秋初期還存在,當時已是魯國附庸。據南宋《何氏姓苑》記載:春秋時魯國有個諸邑。很顯然,這個諸邑就是以前的諸國,隻不過那時已成了魯國某個大夫的采邑;而南下的諸稽國也逃不脫類似的命運,當時南遷定國時,江南一帶已有強盛的越國,諸稽國大概在延續了幾百年後最終被越國吞并了。
春秋時的越國曾一度在諸稽為都,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着一把越王劍,全名叫“戰國越王者旨於睗(shì)劍”,劍身正反刻有銘文,正面:越王越王;反面:者旨於睗。
“者旨於睗”是什麼意思呢?“於睗”是越王的名字,是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踐的兒子鼫(shí)與(《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記載);“者旨”是“諸稽”兩字各取半邊的寫法,應該也是最早的寫法,“諸稽”是當時越王的氏。看過姓氏的解釋就知道,姓是血源,是由出身的部落、國家的名稱而來,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身份,是随主人的封地、爵位、官職或死後追谥而來,是可以改變的。這裡用“諸稽”作氏,很顯然,當時越國的政治中心就在諸稽,越王於睗才會用它來作氏。
諸稽國雖被越國兼并,消失在江南的大地上,但諸稽的姓卻傳了下來,越王勾踐時有個大臣叫“諸稽郢”,是春秋越國五大夫之一。越國兵敗吳國被困會稽山上時,諸稽郢曾代表越國去跟吳國談判降和,這就是《國語·越語》記載的“諸稽郢行成于吳”事件。可見,諸稽為姓的人當時已在越國大地上繁衍生息。然而,随着曆史的變遷,諸稽這個姓氏已經消亡,但諸稽(諸暨)卻作為地名被永久保留了下來。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身世複雜的春秋蕞爾小國——胡國,夾在楚吳之間,竟被聰明誤國
神秘消失的聃國——因同姓聯姻,違反周制而亡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