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鳥的悲哀
不久前,一個生物學家小組為了對非洲輥鳥的雛鳥進行體重标準檢測,把雛鳥從窩中取了出來。被抓的小雛鳥顯得很害怕,嘴張得特别大,還吐出了許多橙色的粘液,多得足以填滿半茶匙。而且,粘液還散發出了獨特的、不斷變化的氣味。起初,這氣味聞起來有點像橙汁散發的,而後又像昆蟲,像成鳥喂過的食物發出的氣味。第二隻、第三隻……一直到第六隻,它們的反應無一例外。
雖然此前研究者做過很多鳥類研究,但受驚吓的鳥兒除了呆傻、俯沖或尖叫,卻從沒有過現在這樣的嘔吐行為。經過觀察,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氣味是為了給雛鳥父母聞的,那是恐懼與害怕的氣味,那是渴望父母來救它們的氣味。
雛鳥的父母能否聞到這種氣味嗎?答案是肯定的。
之前,人們一直以為鳥類的嗅覺發育不全,其實這完全是種誤解。雖然鳥類不會像狗一樣表現得那樣明顯,但并不代表它們沒有出色的嗅覺器官,實際上,鳥類對嗅覺的利用比我們原來想象的頻繁得多。拿新西蘭幾維鳥來說,它們的喙尖處有鼻孔,而且它們腦中的嗅球相對于其小小的腦袋而言,還十分巨大。飛行于世界各大海洋的鳳頭海雀,在繁殖季節會散發類似橘子的氣味,它們會在夥伴的頸間聞來聞去,靠嗅覺來區分彼此。還有一些鳥類經常依靠靈敏的嗅覺來飛行和覓食。
那麼,父母們能嗅出雛鳥的“恐懼”嗎?它們如何反應?顯然它們也能嗅出“恐懼”,但令人驚訝的是,父母們不是表現得更加英勇,反而更像是小雛鳥的一場噩夢:它們散發的氣味越濃烈,父母們飛得就越遠。
或許,有些人無法想象非洲輥鳥的父母會對子女這樣不顧惜,其實這是它們的生存和繁衍策略:與其自己和幼鳥死在一起,還不如将時間用在繁殖更多的幼鳥。
會傳播的恐懼
在自然界中,受到驚吓的個體都會有意或無意地發出恐懼信号。比如,受到驚擾的蟻巢中的螞蟻會發出預警信息素,号召大家集體抵抗外來侵略;被電擊的老鼠如果處于上風頭,那麼在它感到恐懼的時候,處于下風口處的老鼠同樣會感到恐懼,就好像它們也同時遭受到了電擊一樣;有一種身材很小的淡水魚在受到傷害時會往水中釋放一種物質,這會使得附近的小魚盡快逃離;受傷的植物同樣會通過土壤和空氣釋放報警信号,這是植物的恐懼和絕望。
這種恐懼的氣味有時還被某些鳥類利用來警告捕食者。比如有一種鳥會吃蜈蚣和蜘蛛,這樣它們身上就帶有蜈蚣和蜘蛛的氣味,可能是在警告捕食者,“我們可是有毒的”,從而讓捕食者知難而退。
動物們能聞到彼此的恐懼,人一樣也可以“聞到”恐懼。受到驚吓的人會散發出很強烈的、令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氣味。曾有研究表明,從一個人的汗液就可以判斷出他剛剛看過恐怖片還是喜劇片。聞到這種氣味,周圍人如果聞到受到驚吓者的“恐懼之汗”時,能感知這個人受到了攻擊從而提高警惕。不過,現在科學家還不知道導緻人和人之間恐懼共鳴的物質是什麼,這個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揭曉答案了,一旦這個謎底被破譯,人們将來可以開發出作為軍事用途的“恐懼信息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