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湛兮
(原創不易,抄襲、洗稿、未經授權的轉載必究。)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随時都唯唯諾諾、凄凄慘慘,膽小、沒主見且陰郁,自己無法獨立完成任何事,習慣性寄希望于他人。
這類朋友遭到拒絕時會異常恐慌,總有一種即将會被抛棄的不安全感,被人欺負時也是過分逆來順受,内心深處自覺無能且無助。
上述表現緣何而來?
很可能就是源于“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傾向。

依賴性人格障礙以過分依賴為特征,表現為缺乏獨立性 ,感到自己無助 、無能和缺乏精力 , 深怕為人遺棄 。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過分順從于别人意志 。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當親密關系終結時則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有一種将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

主要有以下7個:
①很自卑,堅信自己沒有能力,無法真正的獨立生活;
②沒有主見,遇事驚慌無措,過分依賴他人的決策,順從他人之意;
③主動放棄自己的三觀和喜好,沒原則甚至沒底線的依附、順從于他人;
④不敢對所依賴之人提出哪怕合理的要求和建議,處處委曲求全;
⑤嚴重缺乏安全感,總擔心被讨厭和抛棄,自覺很容易感到心裡或精神受到傷害;
⑥因為無法承受做不好決定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主動放棄做決定的權利,全權交給他人,即便結果不好,也不會苛責,因為潛意識認為自己去做多半會更糟糕。
⑦無法接受親密關系的終結,會出現過分的絕望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
孩子在幼年時無疑是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和保護的,否則将無法存活;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孩子會通過哭鬧引起父母的關注,期望得到更多、更好的照顧和關愛。
這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過于保護和溺愛,生怕其受半點挫折和傷害,巴不得幫其做完所有的事。
那麼,就相當于變相剝奪了孩子的成長與自立、自強的機會,會讓孩子一直心安理得的依附于父母。一旦出生社會,孩子就會變得脆弱不堪,生活、精神皆不能自理。

可做以下測試題:
以過分依賴為特征 ,并至少有下列3項及以上體驗:
①請求或同意讓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數重要事情做決定;
②将自己的需求附屬于所依賴的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願 ;
③不願意對所依賴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④由于過分害怕不能照顧自己,在獨處時感到不舒服或無聊;
⑥沉陷于被關系密切的人所抛棄的恐懼中,害怕無人照顧自己;

首先,嚴重缺乏安全感,會容易讓人患得患失,甚至變得多疑多慮,很容易伴随失眠多夢,心緒不甯的軀體問題;
其次,毫無主見,過分依賴他人,相當于變相放棄自己人生的主導權,讓自己隻能被動接受,淪為他人的附屬品,進而讓人生喪失探尋、奮鬥的意義,更容易覺得人生無趣且無望;
最後,不能獨立,意味着自己無法單獨面對且解決問題,這會讓人下意識地放棄承擔必要的責任和義務,變得懦弱且毫無擔當,不僅會對自己的學業和事業造成不良影響,還會阻礙自己建立良性的人際關系,畢竟沒有人會願意總和無心無力的人一起,自己去承擔所有壓力和煩惱。

一般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建議以下的方法:
1、對父母而言,不要過分參與孩子的生活,不要任何事都搶着幫孩子做決定,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并做出決斷,在一旁修正即可。
切記不能過分越俎代庖,要知道沒父母能護孩子一世,孩子終歸要靠自己;
2、如果你小時候因為父母過分溺愛,已經讓你有了明顯的“依賴型人格”,首先要有“精神剝離的意識”,即不可再過度依賴,要學會獨立去思考、面對并解決問題;
3、即便自己感到不能處理好問題,也别輕易放棄主導權,可以尋求意見,但執行一定要親力親為;
4、不要害怕失敗、受挫,要明白人的能力都是鍛煉出來的,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直接放棄行走,永遠依附于他人;
5、要勇敢地去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要刻意逃避長大,要迎風成長,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靠自己的能力給自己營造安全感而不是其他任何事物;
6,拒絕過分脆弱和玻璃心,别太在意他人的言行,要立志過好自己的生活;
即便真的受到傷害,也不要沉溺于其中,要學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多花精力去做有益于自己身心成長的事。

擁有絕對健康的心理是一種理想,現實中大多數人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原因多處在心理亞健康狀态,這屬于常見現象。
因此,如果自覺有上述問題也不必過于焦慮,可以先試着積極自我調試。
本文主旨為簡單介紹“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成因、特點、危害和針對不嚴重症狀的疏導方式,對症狀嚴重者來說,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