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湖北土話方言?湖北作為中部地區,有一些方言詞彙與北方方言相同,部分湖北話其實就屬于普遍話,如涮瓶子的“涮”,sh-uan四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正宗湖北土話方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湖北作為中部地區,有一些方言詞彙與北方方言相同,部分湖北話其實就屬于普遍話,如涮瓶子的“涮”,sh-uan四聲。
本回,湖廣漁夫與大家交流下,一些湖北話常用詞語,如何正确書寫?
調羹
北方方言也有“調羹”。普通話為湯匙、羹匙、勺子。湖北有人寫成“條根”。
“匙”是個多音字,意指勺子讀“遲chi二聲”。《詞典》(規範的《現代漢語詞典》,下同)解釋:匙子,舀液體等的小勺。
湖北方言也說“瓢羹”,其實“瓢羹”兩字很形象,舀羹、舀湯的小瓢子。還有地方說成“茶挑”。
《詞典》未收錄“調羹”“瓢羹”這兩個詞。
湖北方言把幼兒用的小勺子,稱為“小瓢羹”,現在年輕人多說“勺子”。
笊籬
笊籬,廚房用品。笊,音“趙”。笊籬,有網眼,用來從湯水、油鍋中撈取東西。湖北說成“撈機子”,或“漏瓢”,或“舀子”。
笊籬,過去用竹篾編成,所以造字是竹字頭。現在一般不用竹篾,而是用鐵線或鋁合金制成。
用竹篾編成的常用的生活用品還有:
簟(音電)子,即竹席。
簸箕、筲箕、撮箕、箢箕、糞箕。
焌米茶、焌豌豆
焌,音“區”,有的方言也讀“期”。
焌是一種烹饪方法,鍋燒熱後快速翻炒,焌豆芽。
漢江平原有兩個傳統食物,一個是焌米茶,一個是焌豌豆。
焌米茶也稱米茶,是把大米放進熱鍋,焙至焦黃,突然倒入涼水,煮爛後食用。如果當飲品,多放些水。
焌豌豆也稱油鹽豌豆。方言說的豌豆,其實指扁扁的蠶豆。焌豌豆做法,先把幹豌豆在鍋裡焙至焦黃,然後迅速倒入涼水,煮一會後撈起,瀝幹水分,再回鍋放油放鹽炒進味,是一道不錯的下酒菜。
熱鍋突然倒入涼水,會發出“qu”的巨響,焌米茶、焌豌豆名稱也是拟聲。
黢黑
黢與焌一樣,也讀音“區”。黑黢了,黢黑,黑黢黢,黢嘛老黑,湖北方言中常用語。黢,是非常暗,或非常黑的意思。
扳罾bān zēng
扳罾不屬于方言,是一種常見而又古老的漁具。扳罾的“扳”不能寫成“搬”,因為扳魚的動作是上下轉動,沒有移開。
老鸹
老鸹即烏鴉。湖北說老鸹(gua瓜),有歇後語“老鸹笑豬黑——自己不覺得”。有的地方變音說成“老哇”。
铫子
铫子是一種古老的煎藥或燒水用的器具,用沙土或金屬制成。
現在湖北仍常用沙铫子。武漢人用沙铫子煨排骨藕湯,用其他器具煨,味道差些。
铫子不能寫成“吊子”。俗話說的“半吊子”,應寫為“半铫子”。
䱗鲦
䱗鲦魚,很常見的一種小魚,俗稱餐條魚、餐子魚、小白條。湖北有地方稱“遊古子”“刁子魚”。這種扁長的銀白色小魚,喜歡成群結隊,遊動在水面上層。
規範的寫法,應寫為“䱗子魚”,䱗與餐同音(can)。寫成“蹿子魚”也可,讀音相近,一個“蹿”字,把這種魚“快閃”的特點反映出來了。如果寫成“竄”,讀音差别大了點。蹿cuān一聲,竄cuan四聲(串)。
《紅樓夢》中,探春釣起的“楊葉竄兒”,應是“䱗子魚”。
《紅樓夢》第八十一回:“ 探春把絲繩抛下,沒十來句話的工夫,就有一個楊葉竄兒,吞着鈎子……”
嗾 嗾狗子咬人
嗾,讀sou三聲,與精神抖擻的“擻”同音。嗾,指使狗的聲音。嗾使,煽動指使人幹壞事。
其他
氽湯,氽音參(cuan)。
掇,音duo,用手端的意思。“去掇把椅子出來。”
皴,音cun一聲。“好冷,我的手都凍皴了。”
杵,音chu三聲。他用指頭杵了她一下。
沖,多音字,可讀為“铳”。“别對着我說,你嘴裡大蒜氣味好沖。”
馃,油馃子,不寫作“果”。
咯,多音,可讀ka(咔)。咯血,咯痰。
悭qiān,普通話讀“千”,湖北話讀“堅”。指小氣,吝啬。
發齁,音hou,哮喘,喘急的樣子。齁在方言中有表達程度的意思。齁心大=貪心大。饞得發齁=饞得很。天氣齁熱=天氣很熱。
齉鼻子,齉,湖北話多讀“弄”,與普通話(nang浪)有點區别。齉,鼻子不通氣。
蕻子,音hong四聲。蕻子,即菜薹。
杪子,音秒。湖北稱樹枝的細梢為杪子。
翹,多音字,可讀為“橋”。桌面翹了,音橋。
擇,多音字,可讀zhái。擇菜,把蔬菜中不宜吃的部分剔除,留下可以吃的部分。還有“擇床”。
挦雞毛,挦音“鹹”。
頂門囟,囟音“信”,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
鏾,讀xian(現),鏾雞。阄割後的雄雞,阄雞。
有些常用的方言,在《詞典》中,找不到對應的漢字,令人遺憾!
如武漢等地常誇人的“zei二聲”字,指人聰明、靈光,隻能寫作同音的“賊”。但“賊”是個貶義字,武漢說的“zei二聲”是褒義。
還有,蹲下,湖北等省的人,說“枯(二聲)倒”,“juai倒”,無對應漢字。《詞典》裡,發音“juai”的漢字,一個也沒有。相近似的字,拽zhuai。
鈎沉鄉愁民俗,聚焦城鄉共榮
請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