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業轉型發展思路?來源:【長興新聞網】工業全域治理系列報道三:轉型之變工業産業轉型,轉到哪兒才算盡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市工業轉型發展思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長興新聞網】
工業全域治理系列報道三:轉型之變工業産業轉型,轉到哪兒才算盡頭?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說:“人類的面前有兩條路,一條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條對内,通往虛拟現實。”
虛拟現實的内核是什麼?
就是數字産業。
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鍊、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産業飛速發展,支撐着經濟高質量發展。
就在8月30日召開的浙江省數字化改革推進會上,也再一次明确了要深化提升數字化改革的理念、定位、目标、機制,推動改革提質擴面、行穩緻遠,為推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提供根本動力。
高質量發展,也是長興工業經濟發展的主線和底氣,亦是長興工業全域治理的“歸宿”。
從“重視數量”轉向“提升質量”、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躍遷,我們不禁要問,高質量發展下的工業産業轉型,轉到哪兒才算盡頭?
“軟硬兼施”,答好數字化命題
當高質量發展被清楚剖析,長興工業全域治理叠升有了新路徑——數字化轉型。
如何認識數字化、适應數字化、轉型為數字化?反複探索中,長興明晰了答案——“軟硬兼施”。
“硬”是長興深厚的工業基礎、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軟”則是“工業制造的大腦和神經”。
放眼全球,數字化時代,已然開啟。
2017年,浙江省委部署實施了數字經濟“一号工程”,數字經濟成為浙江的一張“金名片”;
2021年,數字化轉型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各個企業迫切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希望通過數字化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産業數字化成為數字化的主旋律,并重塑傳統産業。
有專家指出:“未來所有的産業都值得用數字化重塑一遍。”
作為老牌工業大縣,長興,發展數字化亦是必經之路。
長期以來,長興傳統制造業占比居高不下。煤礦石礦、水泥建材、紡織印染、蓄電池是以往長興經濟發展的幾駕馬車。
在經濟快速發展了幾十年後,長興感受到了發展中的“制約之痛”,體會到了土地銳減、環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成長中的煩惱”。
這一系列接踵而來的種種“麻煩”,指向的都是社會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其根源是長興相對粗放發展的模式。如果不痛下決心破解資源環境約束與經濟粗放發展之間的矛盾,長興經濟的發展空間就會越來越小,就會與機遇失之交臂。
為此,長興革故鼎新、破繭成蝶——2011年蓄電池行業采取“休克療法”,2013年粉體行業完成整體大瘦身,2016年耐火産業“浴火重生”……
倒逼轉型,讓長興工業發展的大格局煥然一新。
與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齊頭并進的,是長興在積極“騰籠換鳥”下,智能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數字産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迅速崛起。
這些新興産業同優勢傳統産業一起在長興經濟結構中占據“搶眼”的位置,數字經濟GDP所占比重也随之越來越高,為長興經濟注入了新能量。
基于此,長興先後獲評全省唯一的工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全國縣域治理現代化示範縣、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縣、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縣。
不僅如此,為推進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長興編制了《5G通信基站專項規劃》,提出到2022年全縣範圍内5G通信網絡初步構建完成,相關産業逐步實現規模化發展。如今,長興已基本實現5G通信基站鄉鎮全覆蓋。
顯然,長興數字化發展的“硬件”土壤逐漸肥沃。
“化化相融”,産業升級“鑰匙”
長興的數字化發展有很多優勢,除了有良好的産業基礎、數字基礎設施,還因為有太多的“化”聚在一起。
工業化加信息化,是“兩化融合”;加供應鍊和上下遊,就成了平台與生态;加城市化,是智慧城市。
化化相融,造化萬千。而貫穿其中的,是數據驅動、價值重構與敏捷創新。
作為積極投身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長興,堅信數字化、智能化将成為地區未來蓬勃發展的關鍵詞。
于是,長興在“軟件”上做起了文章。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以數據為核心要素,推動傳統制造業向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 智能化方向深度變革。
這樣的變革不是随便說說,而是政府“真金白銀”的“硬核”支持:在長興2022年最新的《關于加快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意見》文件中,“鼓勵企業數字化創新”是重要政策之一,“其中對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的獎勵由原來按照數字化改造投入部分的15%提高到20%,最高獎勵由50萬元提升至80萬元。”縣經信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姚建忠介紹,對獲得上雲标杆企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大數據應用示範企業等國家、省級數字經濟領域榮譽的,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并獲得2A以上級别的,對首次列入省級、市級未來工廠的企業,都一一有對應獎勵。
一批政策利好不斷推進,讓長興工業數字化發展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諾力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升級被列入省級未來工廠培育名單;浙江天能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吉利長興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兩家企業上榜未來工廠試點企業,動力電池、産業大腦入選浙江省第一批行業産業大腦建設試點“揭榜挂帥”項目;
——作為傳統制造業“機器換人”省級試點,長興啟動耐火、水泥、粉體等行業裝備再升級。兩年多來,長興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共實施各類“機器換人”“智能制造”技改項目78個,累計完成投資22.7億元,使整個産業實現從“量的擴展”到“質的提高”的轉變;
——作為“紡織大縣”,長興以夾浦鎮為試點,打出了一套“創建紡織小微園 家庭及大戶織機入園 織機上樓 小微園數字化轉型 紡織行業雲平台服務”的系列組合拳,全面打通企業、大戶、家庭小戶織機的數據,形成大戶接單、紡織雲平台統一排産、精準分配小戶織機加工業務、産能共享、利益按完成任務分享的新業态。
工業數字化,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
通過“軟硬兼施”,傳統的“效益曲線”發生改變:經過二輪結構性改革,長興蓄電池産業産值提高12倍、稅收提高17倍,徹底終結蓄電池産業“低小散”“高污染”的格局。水泥、粉體、耐火、機械、紡織印染等其他傳統行業都已實現或正在走向多引擎驅動的發展方式。
工業數字化,區域經濟競争新引擎
工業數字化創新發展量質并進的深層意義,不僅僅在于産業結構的調整、企業效益的提升,更在于支撐了長興工業發展走向高端、智能、綠色。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吉利為“龍頭”的智能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産業産值111.6億元,以集邁科、長興電子、合利光電為代表的數字産業一路高歌,上半年增速達44.1%。其中,1~6月,全縣綠色低碳産業實現産值394億元,同比增長36.7%,占全縣規上産值比重43.9%。通過轉變生産方式和産品結構、技術結構,企業走向綠色低碳制造。從2010年到2021年,長興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50.7%、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2%;從發展的指标看,2021年長興位居全國縣域經濟競争力百強縣第30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第8位、創新百強縣第12位、綠色發展百強縣第28位。“長興堅定邁出工業全域治理‘新步伐’,跑出先進制造業發展‘加速度’。”縣委副書記、縣長朱偉如是說。
“數字化已經深深融入發展的方方面面,相信未來會給我們更多的解決方案。”中國電子學會政策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高級咨詢師尹傳昊感慨。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王天虹也坦言,“長興企業的戰略布局、制造過程,深入引入數字經濟的概念,讓我看到了長興未來的發展。”
數字信号簡單透明,穿越模拟世界的層層阻滞,讓信息對稱,把要素激活,邁向資源配置的最優之境。
實踐證明,未來沒有哪一家企業不是數字化企業,未來的優秀企業一定是數字化能力優秀的企業。
然而,不少企業也質疑,數字化轉型太難了。
他們問題無外乎:一是把數字化簡單理解為上網,而不是普遍的連接和打通。二是就算砸了大量錢,但實際的數字軟硬件無法匹配企業實際生産需求;三是很多企業有需求,但沒門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該怎麼尋求專業人士、專業團隊。
于是,長興“對症下藥”,開啟了智能化“診斷”項目:搜集有數字化轉型意向的企業建立“轉型庫”,由政府出資請第三方團隊下沉企業開展“可行性診斷”,“如果該企業有改造空間,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方案制定,精準推進數字化改造。”縣經信局數字經濟科科長方菲介紹道。
林雪萍在《工業軟件簡史》中談到,“雨露均沾不叫戰略,戰略需要聚焦,有所取舍。”在産業綠色發展的浪潮下,數字化就是突破口。
從細緻的規劃,到落地的扶持,長興着力聚平台、聚産業、聚人才,對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平台軟件等發展看得更準、抓得更實。
産業轉型,沒有盡頭。但是目前來看,數字化轉型,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是長興的最佳選擇。
環顧周邊,雖區域之間競相發展态勢明顯,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之下,長興,将以更有為的面貌走下去,在高質量發展上刻上“數字注腳”。
編輯:張彪
本文來自【長興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