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人物,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互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魏蜀吳也成為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個混亂時期除了幾位主公還湧現出了很多優秀人才,諸葛亮、張飛等等都幫助追随的人建功立業,為實現遠大志向而努力,他們不僅推動曆史發展還創造了不少佳話流傳至今。
諸葛亮的《出師表》字字泣血表達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态度,劉備死後依舊盡力輔佐幼主最終病死五丈原。
回想他曾經隻是在茅廬之中的有才之人,劉備三顧茅廬将他請出山成為自己成就霸業路上的強大助力。一般來說有所成就的人不會屈尊降貴親自去家裡請他,劉備卻接連兩次被拒絕也不氣餒,可能這就是卧龍先生答應的原因吧。
諸葛亮在三國中存在感很強,他當年在茅廬中時就已經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當劉備拜訪時陳說《隆中對》分析三分天下之計,赤壁之戰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東漢末年曹操占領軍事重地,孫權和劉備聯手使用火攻将其逼退,瓜分了荊州地區,這是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火燒赤壁這一成語也流傳至今。
相傳這一計謀就是諸葛亮出的,還有草船借箭等等也令他成為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軍師。
但諸葛亮有一死對頭——周瑜。
周瑜打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句俗語通常用來形容雖然看似不公平卻是雙方自願的,周瑜也是三國之中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但是他屬于孫權陣營和諸葛亮是敵對勢力。
周瑜出生于士族和孫策一般大,共同語言多逐漸成為好友交往密切,孫策死後他歸順孫權成為麾下一員猛将,在火燒赤壁之戰中起到關鍵作用。
當時朝廷分為主戰主和兩派是他分析利弊并自請領兵作戰,打消了孫權疑慮為其奪得部分領地,不過卻一直被諸葛亮壓一頭。
《三國演義》中周瑜臨死之際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而後吐血身亡,老天爺既然讓諸葛亮生下來為何還要讓自己誕生?
表達了他對于對方才能的嫉恨之情,實力相近卻永遠遲一步太遺憾,但很多人都不認同這一說法。
他們認為曆史上真實的周公瑾是謙遜有禮的,細膩胸寬廣得到可能會内心感到不平衡但不會生出嫉妒和恨的情緒,更多的是英雄惺惺相惜。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
“既生瑜何生亮,君未歸,孤何安”你還沒有來我怎麼舍得安心走呢,更符合曆史上周瑜形象,他與諸葛亮都是十分有才華的人所以也很敬重對方,隻是處于敵對陣營無法成為朋友,否則二人可能也是至交好友。
周瑜也曾經想拉攏卧龍先生和自己并肩作戰,但諸葛亮一心追随劉備隻能罷休。單看前半句隻以為周瑜是嫉妒諸葛亮才能,後半句是愛才惜才的廣闊胸襟,也更加符合真實的周瑜性格。
聲明:内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 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