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近日發表了之中科院古脊椎所及天宇博物館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生活于1.2億年前遼西地區的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個還未被消化的蜥蜴個體。
趙氏小盜龍照片
研究表明,小盜龍是一種肉食性恐龍,食譜包含鳥,魚,哺乳動物和蜥蜴,指示小盜龍是一種機會主義捕獵者。體内的蜥蜴被其從頭到尾、整體吞入體内,這種進食方式與現在的食肉鳥類捕食蜥蜴的方式相似。即使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傷齒龍類——近鳥龍(Anchiornis)已經具備了與現代鳥類相似的消化特征(将難以消化的骨骼、毛發、昆蟲硬殼等,以食團的形式吐出),但是小盜龍明顯不具備這種消化方式。這表明在從恐龍到鳥的演化過程中,相近的類群存在平行演化,一些性狀可能獨立地演化了很多次。
灰色和藍色分别表示小盜龍、蜥蜴骨骼
胃中的蜥蜴标本被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獻給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栖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食物網重建
研究人員通過收集了20餘件胃裡保存了其他食物的标本,重建了一個初步的熱河生物群食物網:魚類是是第二級和第三級消費者最為重要的食物資源,這為進一步了解熱河生物群的生态系統,提供了新的證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