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玻璃瓶碳酸飲料更好喝

為什麼玻璃瓶碳酸飲料更好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7 12:12:01

為什麼玻璃瓶碳酸飲料更好喝?沒有一個夏天,是不需要冰可樂拯救的,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為什麼玻璃瓶碳酸飲料更好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為什麼玻璃瓶碳酸飲料更好喝(玻璃瓶的可以封神)1

為什麼玻璃瓶碳酸飲料更好喝

沒有一個夏天,是不需要冰可樂拯救的。

在“喝可樂”這個小問題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習慣,比如有的人隻偏愛某個固定品牌(紅藍之争),而有的人則對裝可樂的容器格外挑剔,不願意喝塑料瓶裝的可樂。

挑可樂品牌容易理解,挑盛放可樂的容器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不少人認為不同包裝的可樂口感有差異,塑料瓶裝的可樂味道就不如玻璃瓶裝的好喝。

哪種包裝的可樂更好喝?圖片來源微博

包裝如何影響口感?

同一種可樂,為什麼包裝不同口感不同?難道不同包裝的可樂成分有差異?

其實并沒有,某大型可樂公司就針對廣大可樂愛好者的疑問,特意對可樂的口感問題進行了說明,無論是玻璃瓶裝的、塑料瓶裝的、還是易拉罐裝的,所有的可樂都是一樣的,從配方到生産工藝均無差異。

官方宣稱不同包裝的可樂并無差别,圖片來源 coca-cola.co.uk

不過,該公司也承認,可樂的口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包裝都能影響含氣量。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過,冰過的可樂氣更足!可樂中的靈魂二氧化碳,會溶于水形成碳酸(H2CO3),當溫度降低時,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升高,充分刺激味覺感受器,喝起來氣兒就更足,舌尖就會擁有又甜又麻的奇妙體驗。

包裝影響口感可能在于,不同包裝的漏氣程度不一樣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可樂有塑料瓶裝、易拉罐裝以及玻璃瓶裝三種。

不同包裝的可樂,圖片來源popsci

1、玻璃瓶氣密性好,二氧化碳足

最早生産的可樂就是玻璃瓶裝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化學性質十分穩定, 幾乎不會與盛放的物質發生反應。而且玻璃瓶的氣密性很好,充入其中的二氧化碳不容易逸出。

所以,當你喝玻璃瓶裝的可樂,尤其是猛地灌下一口冰可樂時,豐富的二氧化碳氣體貫穿口腔的快樂是其他飲料無法比拟的,這就是氣足才能造就的爽口體驗。

用于裝可樂的玻璃瓶,圖片來源 coca-colacompany

2、易拉罐塗層影響口感

目前,易拉罐裝和塑料瓶裝的可樂比玻璃瓶裝的更加多見。

制作易拉罐的材料多為金屬鋁,鋁是一種相對活潑的金屬,化學性質并不穩定。為了防止它與可樂中的成分接觸發生反應,易拉罐内壁會有一層特殊的塗層(環氧樹脂),它的性質十分穩定,能隔開金屬與可樂,同時阻止氧氣進入罐中,影響飲料成分。

3、塑料瓶氣密性不足,二氧化碳易損失

至于常常被嫌棄的塑料瓶,其主要成分為聚對苯甲酸乙二醇酯,就是大名鼎鼎的PET。

塑料瓶的缺點和優點都十分突出,一方面它輕便不易破損,另一方面,它的氣密性不如易拉罐和玻璃品,尤其是當溫度較高或陽光直射時,瓶中二氧化碳的損失會明顯增加。

目前,塑料瓶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還是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其産品外包裝的選擇PET材料占比幾乎達到45%,難怪超市的可樂多是塑料瓶裝的。

可口可樂公司大約45%的包裝使用了PET材料,圖片來源 statista

怎麼才能喝到“最正宗”的可樂?

和大多數人想的一樣,玻璃瓶裝的可樂受外包裝的影響最小,最能保持原有的風味。不過,考慮到透明的玻璃瓶避光性較差,買了玻璃瓶的可樂最好盡快喝掉或避光保存。

易拉罐裝的可樂味道也不錯,與玻璃瓶相比,易拉罐避光性能好,而且放入冰箱降溫速度快,能快速得到冰可樂。至于有些人認為易拉罐裝的可樂有金屬味,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對金屬格外敏感,在喝易拉罐裝的可樂時,先接觸到了金屬包裝,所以嘗出了金屬味。

如果要選擇塑料瓶裝的可樂,則要挑選生産日期最新的,并且盡快喝掉。尤其要注意的是,大包裝可樂務必謹慎選擇,因為如果不能一次喝完,其中的二氧化碳很快會損失殆盡,可樂的口感就會大打折扣,另外,打開蓋後長使時間放置還會帶來微生物繁殖,影響身體健康。

另外,還記得前面有人評論麥當勞的可樂最好喝嗎?這是因為快餐店裡的可樂是現喝現打的,可樂中的二氧化碳也是現充的,沒有損耗,味道自然更好。


雖然有不少味覺敏感的人能嘗出不同包裝的可樂存在區别,但更多的人對這種細小差别其實并不在意。

畢竟比起各家可樂品牌推出的作死獵奇口味(例如某口某樂公司的櫻桃味可樂),包裝不同導緻的口感差異實在是微乎其微了。

櫻桃味可樂

櫻桃味可樂?我百事藍不配擁有姓名嗎?圖片來源 wikipedia

參考資料

[1]李賢中.對碳酸飲料中二氧化碳含量确定的新認識[J].北京輕工業學院學報,1991(01):55-62.

[2]朱丹倩,翁飛飛.碳酸飲料包裝材料概述[J].現代食品,2016(10):56-57.

[3]Chandrashekar J, Yarmolinsky D, von Buchholtz L, et al. The taste of carbonation. Science. 2009;326(5951):443-445.

END

審核專家:王國義,食品安全博士後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注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衆号


來源:蝌蚪五線譜

編輯:Paarthurnax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