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微博的評論區聚集各種不同的聲音,小紅書的評論區是另一個種草區,抖音的評論區都是“勇人”,每個産品的評論區都各具特色,也是産品生态中重要的一環。對一個産品來說,評論區為何如此重要?想打造一個好的評論區,應該怎麼做?一起來文中看看吧。
如果沒有評論區,我們熟悉的那些産品,會變成什麼樣子?
- 若微博的評論區挂掉了,隻能看到寥寥幾句博文和配圖。我們無從得知事情背後有什麼内幕,也看不到任何相關人士的直接聲明,更沒有人和我們一起八卦、給熱搜腦部細節,刷微博的樂趣,頓時就少了大半。
- 若淘寶的評論區關閉了,我們無從得知其他人購買商品後的評價,看不到真實拍攝的買家秀,無法确定一件商品是否和描述的一般。我們又怎麼下定決心,從千裡之外網購一件商品?
- 若網易雲的評論區沒有了,我們雖然還能欣賞美妙的音樂,卻在音樂之外,無法在找到那一句直擊心靈的句子,無法找到那歌曲旋律伴随下發生的故事,感覺也缺少點什麼。
- 若貼吧的評論功能消失了……貼吧直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幾乎所有産品,在達到一定體量後,都有讓用戶能圍繞某個話題進行互動的區域。
雖然風格各異,但又精彩紛呈,成為了産品重要的組成部分。給用戶提供着更多的樂趣,也持續吸引着用戶,把更多的精力、情感投入到與産品的休戚與共中。
對一個産品來說,評論區為何如此重要?
想打造一個好的評論區,又該如何施為?
且讓我們走入評論區中。
一、用戶需要評論區需求,是一切功能的出發點。
正因為用戶有寫評論、看評論的需求,評論區才能誕生、發展、火熱。
但寫評論、看評論的需求,并不簡單,其中交織着多種人性與利益。
1. 人人都愛寫評論
1)評論表達情緒——人最在乎的是自己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是基于自身感受的映射。
- 說起汶川地震,很多家不在四川的朋友,未必記得當時有多少人遇難,卻能夠清晰記得,在感受到大地震顫的時候,自己正在做什麼、自己有什麼反應。
- 說起某部電影、某部小說,裡面一些情節可能已經記不太清,但自己當時追劇時哭的稀裡嘩啦的事情,卻還有着深刻的印象。
我們接觸内容時,無論是看視頻,還是看熱搜,也包括讀書的時候,我們最為關注往往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在過程中,自身的感受。
人最在乎的,永遠是自己。
而在浏覽網絡時,出現情緒波動,無論喜怒哀樂,我們都的情緒也都需要抒發和表達的空間——評論區。
- 看到震驚認知的新聞事件,通過評論發洩自己的情緒。
- 某個鏡頭、某個内容戳中了自己的笑點,哪怕簡單的發個“哈哈哈哈哈哈”,也是對自己情緒的表達。
- 在淘寶上好評,抒發買到好貨的開心;又在貨品不稱心時差評,未必是多麼想警示他人,更多的是想表達自己的不滿。
2)互動尋求認同——我們需要群體的接納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很難完全獨立、一個人生存,不與其他任何人産生瓜葛。
遠古時代,若沒有部落的保護,獨自一人無法對抗野獸、饑荒。
即使現代,若不與任何人接觸,也無法順利的工作、生活。就算宅家點外賣,也總要有農民為你産糧,有飯店接下你的訂單,有廚子給你烹調,有外賣小哥送到你的家門前。
生在群體中,活在社會裡,我們都極為在意群體的看法。
一個被群體所認可的人,就能夠順風順水。一個被群體所排斥的人,無論在公司、在家庭、在朋友圈子中,都生活不易。
所以,我們都極為在意群體的看法。并且,會主動找機會,不斷驗證“自己的觀點是被群體所接納的”這件事,從而獲得安全感、力量感。
而評論,就是我們驗證接納,尋找認同與共鳴的陣地。
面對一個外部事件,我們可以與其他人,自由發表看法、表述觀點,而不産生什麼嚴重責任。
在古時候,士大夫在酒桌上評論家國大事,村裡人在地頭間評論家長裡短。
現在的評論區,無非是把這種古代就有的行為,挪移到了線上、擴大了參與範圍。
但人們發表評論的這部分動機,卻未必有太多變化:
- 看到很多人給自己的評論點贊,會感到很開心,感受到自己所找尋的認同。
- 有觀點相似的人回複,會展開熱烈讨論,也是找到了共鳴的快樂。
3)樹立社交形象——我們在乎群體中的地位
同樣基于人類的社會性,隻隻被群體接納,對我們來說還不夠,我們還希望自己在群體中擁有較高的地位,享受别人的尊重,享有更多的特權。
所以,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工作環境中,我們都會努力維護自己的形象、地位、權威。
不過,人有時是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的。
雖然,網絡上的網友,可能不會對我們的實際生活,産生任何影響。但那種與身邊人互動的感覺,卻依然存在。
所以,當我們遇到樹立形象的機會,或者遇到可能損傷地位的遭遇時,很多人會把實際生活中的情緒,帶入到網絡中,更積極的展開形象工作:
A、厮殺杠精
假如在公司裡,總有人找你擡杠,你卻不敢回應,時長日久,其他人也會覺得你好欺負,會有更多人來針對你。
遠古時期,猴群中的新舊交替,也是從年輕猴子挑釁老猴王開始的。如果猴王不能打敗新猴,就沒人再承認他的地位。
而在網絡當中,如果有人與你擡杠、諷刺挖苦你,甚至是無來由的謾罵,我們的這種情緒,也會被激發出來,并與之一杠到底——我們的潛意識中認為,我們是在為自己的地位、為自己的生存而戰。
不過這有時就是一種錯覺,因為在那些我們不常去的網絡社區,甚至是在匿名的狀态,遇到這些情況時,我們的形象(也包括虛拟形象)并不會有任何實際折損。但我們依然會被激發出鬥性,與杠精、噴子鬥的起勁。
B、形象升維
如果在身邊的環境中,有人分享了錯誤的信息,而我們用專業的知識進行指正,就能塑造我們博學的形象。如果有什麼消息,我們說出了背後的内幕,就能塑造我們消息靈通的形象。
遠古時候也是一樣,能說出哪裡有果樹,能知道哪裡有危險野獸的人,最會受人尊敬。
而在網絡上的評論區裡,我們會因為同樣的出發點,做出相似的舉動:圍繞某個話題,詳細分析知識點、分析背後的各種故事,這才有了無數評論區的大神。甚至僅僅是用我們創作的一句話調侃,讓無數人發笑,也是一種成功。
而這種行為,正在逐漸演變為一種輕創作模式:
- 相比寫文章、做視頻,它的行為成本更低。
- 但它也能給人帶來形象提升的感覺。即使這種感覺,有時候是假的,也不妨礙人們從中感受到形象提升般的快樂。
- 在相應的文章、視頻、消息下評論,觀看對象都是精準目标群體,更容易引起共鳴。
因而,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評論區的輕創作當中,并從中體會快樂。
同樣也有很多知名品牌,找到了這個機會,在評論區中輕創作,創造有趣、有内涵的評論,收獲網友的認可。
相比普通網友,多半是感受形象提升的感覺,而沒太多實際受益的狀況,這些品牌通過評論區所帶來的受益,卻是真真實實,能夠産生價值的:
- 基于品牌本身的知名度。普通網友評論一通,觀看者看個開心、點個贊,卻根本記不住是誰評論的。下次再見到他的評論,也未必會認得。但很多品牌本身就被人所熟知,它在評論區中輕創作的表現,也能被知道它的人,和它本身的高度綁定在一起,而不會白白流失。
- 提高品牌親和度。這種評論的行為,打破了過往品牌與用戶間的距離,增加了更多接觸途徑,通過拟人化的方式,讓網友能近距離對品牌産生更深刻的印象。
2. 人人都愛看評論
喜歡寫評論的人多,喜歡看評論的人同樣不少。
正是這兩者的相互促進,随時轉換,才形成了氛圍熱烈的評論區。
1)還是尋找認同
同樣是基于認同,不隻寫評論可以找到認同,看評論,同樣可以得到認同感。
人們可以從與自己一樣的觀點中,找到力量、得到快樂:
- 在評論區中,看到其他人的評論,和自己正在想的一樣,就會覺得心情很舒暢。
- 人們觀看視頻時,會從彈幕中尋找有沒有和自己觀點一樣的彈幕存在。
- 淘寶上選購商品,看到買過的人說好,從而下定自己的購買決心,确定自己的購買行為。
- 互聯網嘴替,也正是出于這一動機。從其他人的發言中,找到了相似的觀點,甚至是對自己觀點的更好表述,感受到共鳴。并且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大量點贊,就會産生一種自己的觀點也被廣泛認可的感覺。
2)尋找延申信息
每個人的知識區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
我們還可以從其他人的評論中,獲得關于某個話題的延申知識,找到一些額外樂趣。
- 影視劇評論區裡的二次創作,能讓我們獲得更多觀影感受的延續。
- 微博評論區裡的網友爆料,能讓我們知道事情的更多内幕。
- B站評論區的玩梗,能讓我們找到更多的笑點。
- 淘寶評論區裡的買家秀,能讓我們看到商品更多的真實情況。
- 豆瓣網友的影評,能讓我們發掘更多的觀點。
而且,人們看評論的熱情,會與寫評論的熱情,相互循環促進:
- 看評論的人,會在觀看中,随時轉化為創作者,寫下評論。
- 寫評論的人,會根據看評論者的态度,創造出人們願意看、願意點贊、願意二次評論的評論。從而變成更為優質的内容輕創作者。
看評論與寫評論,持續相互促進,才有了各大評論區熱火朝天的人氣。
二、産品推動評論區寫評論、看評論,看似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事情。
但産品如果就這麼躺平,任評論區自由生長,評論區也未必能夠興盛。
我們依然可以做很多幕後工作,引領評論區創造更大價值。
1. 定性
1)決定優先展現什麼
評論區的位置有限,人們觀看評論的時間、精力也有限。
要把有限的空間利用起來,就需要對最優先展現的内容,進行取舍。
而這些展現方式,各有優缺點:
- 優先展現最新評論——有時效性,能夠促進用戶間的互動,減少評論區延遲屬性導緻用戶無法有效互動的問題。同時,也便于跟蹤某些熱點話題的最新動态。
- 優先展現最早評論——符合邏輯順尋。如果用戶大量閱讀評論,将會有很好的閱讀體驗。
- 優先展現最熱評論——優質内容吸引。根據用戶的點贊數進行反饋,把人們最關注、最認可的評論放在最前列,能夠讓其他看評論的人,更容易第一時間受到吸引。
- 優先展現最多回複——争議話題吸引。最多人回複的内容,往往具有極大争議。能吸引更多的看評論者吃瓜,也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到評論當中。
- 複合展現——展現邏輯分割,一部分優先展現熱度較高的評論,吸引看評論的人。另一部分按照閱讀邏輯展現,能夠讓願意了解詳情的用戶,也能找到事情的脈絡、有順序的閱讀。例如虎撲社區,評論區就進行了這樣的劃分。
2)決定展現形式
不同的展現形式,同樣适合不同的使用情況。
- 平鋪式——不分級,不引用,簡單、直接、清爽。适用于讨論量較少的環境。例如微信朋友圈、微信公衆号。
- 蓋樓式——引用前期發言,清晰展現邏輯鍊。用戶閱讀時邏輯線索清晰,能夠看到每個讨(Si)論(bi)的前因後果。但缺點是較占空間,會大量展現重複内容。
- 讨論組式——劃分一級回複、二級回複,重點話題可以重點讨論,便于互動。例如:貼吧、微博。
根據自己平台的特性,選擇不同的展現邏輯、展現形式,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看、願意寫、看的過瘾、寫的來勁。
2. 激勵
1)從無到有的激勵
如果在産品發展初期階段,評論區空空,産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對評論區的行為進行引導。
- 利益引導——發言給積分,積分換升級、積分換獎勵。通過一些外部的獎勵,促進用戶的評論行為。
- 佯作熱鬧——讓自己的運營人員先進行評論,把評論區搞熱。若一個評論區完全空白,用戶也會覺得沒有人氣,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共鳴、形象,懶得評論。所以需要自己的員工先裝好評論人,而且是用心創作評論。當用戶看到有人評論,而且從中找到有趣、有共鳴的評論時,才會邁出自己從0到1的評論步伐。
2)從有到多的激勵
當産品已經有了一定的評論群體,評論區的工作重點就需要轉移。
- 停止外部激勵——物質激勵隻能作為短時間的促進,長期使用,會阻礙用戶評論過程中獲得内部激勵,那些找共鳴、樹形象、發感慨的感覺。
- 優質評論激勵——激勵需要從人們寫評論的出發點入手,把優質的評論置頂、推薦,從而讓更多人看到,讓寫評論者收獲更多點贊,他們才能更加滿足,并繼續、加強自己的評論行為。
3. 塑造評論文化
當評論區積累了一定的活躍用戶後,就該考慮評論區文化的塑造問題。
1)引導
根據自身産品特性,鼓勵某種類型的評論,并讓人們都看到這種鼓勵。
會有更多的人,為了獲得鼓勵,而試圖找尋平台鼓勵的原則,從而去創作平台想要的評論類型。
比如網易雲音樂,把評論作為廣告打出。不僅讓感到新鮮、有趣的新人下載了網易雲,也讓更多的評論者,學習使用類似風格進行評論,營造了更好的評論區文化氛圍。
2)約束
一些不良的評論,不僅會損害觀看者的觀看體驗,更會損害評論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一個作者認真創作,卻被噴子無理由怒罵,很有可能一氣之下不再發言。 所以,這些不良評論,就要主動控制。
但具體什麼是不良評論,需要根據自己的産品特性來定義。
三、尾聲
- 在抖音、微博的評論區中,與人擡杠,在争吵中讓話題升級,反而會引來更多人觀看。所以一定限度内的怼人,符合這些平台的特性,反而應該保留。
- 在一些知識分享平台,争吵、引戰的杠精,會嚴重影響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一個杠精,可能逼走10個輕度創作者。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進行處理,把杠精和杠精行為,趕出評論區。
寫評論的人有故事,回評論的人有怒氣。
看評論的人有心事,贊評論的人有快意。
隻有管理評論區、引導評論區的運營人,假裝自己有故事、有怒氣、有心事、有快意,默默的寫下一條條言不由衷的評論。
縱然編出的評論,吸引了無數用戶的再評論,又能怎樣?
“我評論了你的評論,卻唯獨沒有評論你”。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