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音樂著作權的咨詢中,有一個問題被提及的頻率極高,那就是:編曲到底有沒有著作權?
所謂編曲,指的是在既有音樂作品主旋律的基礎上,根據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從樂器、音色、和聲等多個角度,對樂曲進行編配的工作。通過編曲,原本單調的主旋律在結構、深度、廣度等多個層面都得到了豐富和延展,使其最終成為了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
毋庸置疑,編曲對于音樂創作來說,是靈魂一般的存在。例如,在很多“老歌新唱”的綜藝節目中,節目組選擇的老歌,在發行之初可能并沒有很高的熱度,但經過編曲高手的重新演繹後,作品煥發了新的活力,最終被人們所熟知,這就是編曲的魔力。
然而,盡管編曲如此重要,但它卻并不享有著作權。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内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制的智力成果。”由此可見,“獨創性”和“以某種有形形式複制”是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構成要件。
而從我國以往的司法實踐來看,編曲者的智力成果在著作權法上的地位并未得到承認。在“李麗霞訴李剛、陳紅、蔡國慶侵犯鄰接權、錄音制作合同糾紛案”一案中,法院經審理認為:
本案所涉的歌曲編曲并無具體的編曲曲譜,它的勞動表現為配置樂器、與伴奏等人員交流、加諸電腦編程等,編曲勞動需借助于演奏、演唱并最終由錄音及後期制作固定下來。不可否認,經過編配、演奏、演唱、錄音等諸項勞動所形成的活的音樂與原樂譜形式的音樂作品并不完全相同,構成了一種演繹。但是離開了樂器的演奏(或者電腦編程)及其他因素的配合,編曲的勞動無法獨立表達,因此一般并不存在一個獨立的編曲權。
對于編曲,在相關法律條例中,最為接近的權利是錄音制作者權。錄音制作者是指錄音制品的首次制作人,他對于自己制作的錄音制品享有錄音制作者權,可以許可他人複制、發行、通過信息網絡向公衆傳播錄音制品,從而收回成本、獲取利潤。
按照《著作權法》的精神及行業慣例,錄音制作者即投資方或出資人,而編曲者往往則是與投資方簽訂委托編曲制作合同,為其進行編曲工作,由此來看,除非編曲者即出資方或事先有過約定,否則編曲者并不是錄音制作者權的權利主體。
如此說來,編曲者就一定無法獲得版權收益了嗎?也不盡然。2018年10月11日,歌手張靓穎在她的慶生微博中表示,她在參與音樂制作的過程中意識到了編曲工作的不易,為此她會在每一次商演過後,向編曲老師支付與詞曲作者一樣的版權費用。由此可見,編曲人可以在他人基于自願的前提下,獲得一定的版權費用。
其次,2018年正式簽署的《美國音樂現代化法案》(Music Modernization Act,MMA)中,首次承認了制作人、混音師、錄音師等與歌手藝人及詞曲作者具有相同的音樂生産價值,認可他們享有版權,可獲得的相應的版權收入。
總的來說,雖然編曲如今依然不享有著作權,但業内基本已經認可了編曲對于音樂創作的重要價值,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未來總有一天編曲者的心血會得到人們及社會應有的肯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