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裡木大學:傳承胡楊精神 鑄造“沙漠學府”
胡楊網記者唐媛媛
胡楊,被稱為“沙漠英雄樹”。人們贊美胡楊,不僅因為其風姿,更因為它的生命力中蘊含着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紮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
塔裡木大學,作為“沙漠學府”,它随屯墾戍邊而生,應西部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南疆發展而興。在自身不斷實踐中,塔裡木大學培養了一代代紮根邊疆,服務基層的學子,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胡楊精神,在兵團這片熱土上奉獻着青春和智慧。
艱苦創業 沙漠邊緣建高校
“天山作筆雪泡茶,兵團的精神傳天下,昆侖立牌寫校史,戍邊育人樂在天涯……”走進塔裡木大學校史館,校歌《光榮塔大》回響在每位塔大學子耳邊。一張模糊發黃的老照片,将他們帶入到創校初期艱苦創業的年代。
1965年8月2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發揚“抗大”“南泥灣”革命精神 堅持實行半農半讀的教育制度》。資料圖片
1958年10月,為了适應國家屯墾戍邊事業和開發塔裡木墾區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在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将軍的倡導和關懷下創辦了“塔裡木河農業大學”,1960年改稱“塔裡木農墾大學”,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塔裡木大學”。
身處沙漠,環境艱苦,夏季酷暑,冬日嚴寒。這是對塔裡木大學建校初期所處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面對惡劣的環境,老一輩塔裡木大學師生并未停止向前的腳步。
地頭學習。 資料圖片
學校建設之初,師生住的是地窩子,睡的是紅柳床,黑闆挂在樹幹上,講義放在膝蓋上。沒有宿舍、沒有教室,師生動手打土坯自己蓋,沒有教具,師生自己動手做,沒有教材,師生自己抄寫。
塔裡木大學學子到田間地頭學習。 資料圖片
每人一把坎土曼,到校後自己動手制作一根扁擔、一副筐子,成為第一代塔大學子入學時期的“三件寶”,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學習生活環境。
學生出工勞動。 資料圖片
如今,一代代塔裡木大學師生堅守在塔裡木大學和南疆各地,以自己的行動诠釋着胡楊精神的品質和内涵。憑着這種精神,塔裡木大學從當初隻有19名教師500多名學生發展到今天擁有950餘名教師20000餘名學子的國家高等學府。
自強不息 自身優勢建學科
作為南疆一所高校學府,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是擺在塔裡木大學面前的一道課題。面對這一課題,“立足南疆,特色興校”是塔裡木大學最終交出的滿意答卷。
現場教學。 資料圖片
多年來,塔裡木大學緊緊圍繞塔裡木盆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做文章,發揮比較優勢,開展了“南疆特色生物資源研究和新品種培育”“塔裡木盆地生态環境保護研究”等具有地域特色、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研究。
塔裡木大學專業類别及分布(2021)。
學科建設方面,塔裡木大學大力培育以環塔裡木生物多樣性為特色的生物學學科、以南疆優質林果為特色的園藝學學科、沙漠鹽堿幹旱區作物高産為特色的作物學學科等優勢學科,2018年5月成功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實現了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授權點建設零的突破。
紮根邊疆 師生田間地頭忙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多年來,塔裡木大學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曆史使命,堅持“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的辦學理念,逐漸發揮出南疆人才蓄水池的作用。塔裡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園林系主任吳翠雲就是其中的一員。
塔裡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園林系主任吳翠雲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研究課題。 資料圖片
吳翠雲的父母于1962年支邊來到新疆,吳翠雲從小在南疆和田長大。1990年,吳翠雲從塔裡木大學果林專業畢業。在老師闫春雨及第一代塔大老師的影響下,她選擇留校任教。而在吳翠雲的帶領下,更多年輕血液融入到紮根邊疆的大家庭當中。
闫春雨教授(中)正在進行梨子新品種研究。 資料圖片
“學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念深深地感染和影響着我,讓我能夠紮根到新疆,服務基層,為南疆的林果産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談及選擇留在兵團的原因,吳翠雲說。
塔裡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園林系主任吳翠雲接受記者采訪。
雖已進入8月暑期,但吳翠雲每日的計劃依然滿滿當當。沒有寒暑假,沒有節假日,不是和學生“泡”在實驗室裡,就是組織學生前往農田果園,這已經成為吳翠雲工作中的一部分。31年來,吳翠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塔大果林專業學子在南疆大地枝繁葉茂、花開正豔。
園藝專業實習。 資料圖片
吳翠雲僅僅隻是塔裡木大學衆多師生紮根邊疆、甘于奉獻的一個縮影。“羊圈教授”祁成年、提高種牛種羊利用率的高慶華……一批批學者,紮根南疆,把田野當課堂,在大地上寫文章,讓胡楊種子在兵團各地生根發芽,為南疆農、林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來源:胡楊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