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那點事兒#
有一個年輕的男性來訪者,從小由爺爺帶大。在他去國外出差的時候,爺爺突然病逝。聽到噩耗,他一時不知所措,竟沒流一滴眼淚,隻是覺得瞬間跟世界都隔離了。等他從國外出差回來,已經錯過了爺爺的葬禮,全家人各自難過,沒有人再敢提爺爺過世的事情。
此後,這位來訪者在家裡看見任何跟爺爺相關的物品都可能失聲痛哭,不能自已。也多次因為夢見爺爺而哭醒。他覺得自己很孤獨。
後來越來越不想回家,幹脆搬到公司宿舍住。整天精神恍惚,疲憊無力,心情很低落,對工作沒有興趣,什麼事也不想幹,晚上開始經常失眠。原本工作很出色,慢慢變得經常出錯。愛情也亮起紅燈,女朋友說他變了一個人。他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該怎麼走出來,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做心理咨詢。
很多失去至親的人都會跟這位來訪者一樣,當親人離世,他們跟親人之間那種深深的情感鍊接和情感寄托在頃刻間被斬斷、被抽離,留給生者的隻有深切的痛苦和哀傷。他們好長時間都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活力,一切都變得十分貧乏、空虛。他們的事業和愛情會出現挫折,似乎他們在用自己的痛苦來祭奠逝者。
喪親,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種嚴重的喪失。喪親者通常要經曆一段時間、一定的心理反應過程才能最終接受事實,并通過痛哭、悼念等方式宣洩内心的悲痛。随着時間的推移,悲痛漸漸淡化,重新接納生活。這個過程有點點像學生轉學或者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學之初的那種感覺,但喪親者的喪失感、陌生感更痛切而孤獨。
面對生命的喪失,哀傷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喪失是痛苦的,哀傷是喪失修通的渠道。當我們的痛苦情緒出來的時候,體驗它,接受它,讓自己充分地悲傷,大多數人都可以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大部分人的哀傷期會短于6個月。一部分人可能會超過6個月持續地在哀傷中無法走出,他們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
作為喪親者的朋友,更多是給予他們陪伴;可以嘗試引導他們表達哀傷、自責、憤怒等情緒,與他們一同分擔悲痛;嘗試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滿足;幫助他們保持基本的生活規律,這些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慰。最好建議他們找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時期,讓他們這份沉重的情感能夠更順暢地釋放出來,少一些痛苦,并盡量減少對生活其他方面的影響。随着創傷、現實困擾的一一化解,他們會慢慢走出這個階段,重建生活的信心和意義,回歸正常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