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重的心理學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重的心理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7 06:18:50

人的性取向究竟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形成的?對此,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

然而,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過一個相關理論叫做“俄狄浦斯情結”(Oedipal Complex),俗稱“戀母情結”。這個理論源于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這種理論聲稱,孩子的童年經曆很有可能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别身份(即孩子認為自己是男性、女性還是其他性别)和性取向(即異性戀、同齡戀、雙性戀或其他)。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重的心理學(是什麼決定了孩子的性取向)1

圖自網絡

俄狄浦斯情結理論認為兒童在3歲以後性心理發育需要經曆以下過程:

1. 被異性父母所吸引

在3歲以後,孩子會逐漸感受到對異性父母的愛慕。比如男生會說“我的媽媽是最漂亮的”,而女生會說“我長大後要嫁給爸爸”等類似的話語。異性父母就是孩子選擇的第一個性對象。而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對同性父母産生嫉恨。男孩會想,為什麼媽媽身邊睡着的是爸爸,不是我?而女孩也會想,為什麼爸爸身邊睡着的媽媽,不是我?

然而,此時的孩子也會逐漸注意到爸爸和媽媽之間性器官的不同。男性孩子會本能地認為,媽媽身上之所以沒有陰莖,是因為被“閹割”掉了。于是,他會開始害怕,自己因為想搶占媽媽,會被爸爸 “閹割”。弗洛伊德稱這種心理現象為“閹割焦慮”。而女生也同樣,注意到自己沒有某種特别的器官,她們同樣會認為自己也被母親“閹割”了。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重的心理學(是什麼決定了孩子的性取向)2

圖自網絡

2. 對同性父母的認同

以男孩為例,男孩的“閹割焦慮”使得他們開始懼怕自己的父親,即便對母親仍然有着搶占的欲望,但因為深知自己身體上的力量不如父親,他們會轉而開始變得認同父親,将父親的男性特質内化,以此緩解内心的沖突以及“閹割焦慮”。在這個過程中,男孩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性别身份(認為自己為男性),并成為異性戀。

弗洛伊德認為,如果男孩在這個過程中沒能成功解決俄狄浦斯情結,男孩就有可能認同母親而非父親,最終發展成為同性戀。女孩則相反,如果女孩認同了自己的父親,則會發展為同性戀。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重的心理學(是什麼決定了孩子的性取向)3

圖自Pexels

我們可以看到,在弗洛伊德的觀點裡,異性戀是“正常”的性心理發展結果,而同性戀是發展受到抑制、非成熟的性取向。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論隻是衆多理論中的一個,在之後遭受到了不少質疑。已有諸多證據表明,性取向是存在生理基礎的。

早在1991年,神經科學家就發現直男和同性戀男性的下丘腦的大小存在差異。近期,科學家們發現有兩個基因變種(SLITRK6和TSHR)在同性戀男性身上更加常見,這意味着這兩個基因變種很有可能對男性的性取向有影響。

換句話說,這表明人的性取向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先天決定的。不過,擁有這兩種基因變種的人,也不是百分之百是同性戀,隻是增大了他們成為同性戀的幾率。

目前學術界對于人性取向的形成仍然沒有定論,弗洛伊德的理論不是權威,也絕不是真理。但無論性取向的形成是出于何種因素,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選擇尊重孩子,無論孩子的性取向和性别身份是什麼,我們都應給予孩子施展自己個性、尋求自己所愛的權利。這樣的态度才是正确且健康的。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号"家有寶寶學心理”——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專業的親子育兒心理社區,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