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流的是爺爺的血,骨頭裡長着他的硬氣!”9日,記者在雅安市石棉縣草科鄉政府見到40歲的帥飛時,這位老兵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許多。連日來的奔波讓他很疲憊,但神情裡卻透着倔強。
他來自石棉縣安順場,是大渡河畔的要沖,長征中的紅軍勝利場。帥飛一家在這裡已經生活了許多代。
這是2021年4月29日拍攝的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鎮大渡河畔的渡船模型。新華社記者 劉夢琪 攝
1935年5月24日,長征中的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襲占安順場。5月25日天剛亮,紅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率十七勇士分兩船強渡大渡河。21歲的船工帥仕高開船載着紅軍勇士從驚濤駭浪中沖向大渡河對岸。這位勇敢的船工便是帥飛的爺爺。當年,爺爺和70多位船工用了七天七夜,晝夜不息将7800多名紅軍送過大渡河。
如今的安順場,昔日的紅色船工都已作古,但紅軍和船工的故事還在流傳。從小受紅色曆史的熏陶,帥飛高中畢業後參了軍,退役後回到老家,如今是安順場鎮安順村四組組長,也是一位黨員,一位民兵。
9月7日,帥飛行走在背運燃油的路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5日的泸定地震突如其來。“6号早晨7點,我接到安順場鎮支援草科鄉的召集令,立刻報了名。”帥飛說。參加救援隊,是這位老兵不假思索做出的決定。
當天帶隊的是石棉縣人武部副部長汪壽東和安順場鎮武裝部部長姜世磊。這一支14人的勇士突擊隊中大部分是退役軍人。6号這天上午,他們先坐車趕往新民鄉渡口,再乘運砂船前往王崗坪鄉,之後再徒步前行。其間穿過了多次塌方地點,艱難進行了10公裡,抵達兩河口後又乘坐撈渣船達到另一個渡口,再徒步向草科鄉進發。
“沿途的山都垮得很厲害,許多石木結構的房屋倒塌,心情很沉重。”帥飛說。“當時心裡隻有一個念頭,走快一點,早點到就能早點救援。”
穿越密林,爬上陡坡,趟過溪流,躲避落石……紅軍當年急行軍的地方,救援隊開始了一場長途奔襲。
9月7日,帥飛行走在背運燃油的路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路餘震不斷,兩個多小時後,他們終于到達草科鄉政府,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到“神龍溫泉”安置點搭建帳篷。“工作人員讓先吃飯,但隊員們都沒動,堅持搭建完6個帳篷後才去。”那天夜裡,他們和衣睡在安置點的空地上,下面墊了一層油布,蓋着一床被子,度過了馳援草科鄉的第一夜。
9月8日,安順場民兵組成的勇士突擊隊在草科鄉政府領受當天任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二天,就在他們繼續搭建救災帳篷時,指揮部來了新任務——去渡口接應運進來的汽油,帥飛又主動報了名。
第三天,尚未打通道路的和坪村道路搶險施工隊急需燃油,帥飛再次報名參加運油小分隊。通往和坪村的路上,一邊是幾乎垂直的崖壁和不斷掉落的岩石,一邊是湍急的田灣河,13人組成的勇士突擊隊沿路沖過好幾個落石陣,來回步行14公裡,終于将600斤燃油送到施工隊手中。
這些日子以來,帥飛已記不清在落石陣裡奔襲了多少趟,正如爺爺當年記不清在大渡河上擺渡了多少個來回……
9月8日,草科鄉村民為安順場民兵送來食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些年,帥飛也參與過“5·12”汶川地震、蘆山“4·20”地震的救援工作。哪裡有災情,這位老兵就出現在哪裡,服務需要幫助的百姓。他說自己“就想向爺爺看齊!”
在他來的地方,大渡河收起了波濤緩緩流淌。秋日的雨水滋潤着農田與果園。這片土地曆經諸多艱難,卻總是頑強生長。離安順場紅軍渡不遠的地方,成片的黃果柑樹正悄悄孕育着果實,來年春天,它們将挂滿枝頭……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